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春秋时期的家臣职官系统及其职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臣在周代主要指管理卿大夫家政的私家臣属.西周时私家"官事相兼",家臣设置相当原始,迥异于天子、诸侯"官各有人"的职官制度.随着春秋时王权与君权式微、卿权强盛而"政在家门".卿大夫之.家"呈现出一级国家政权面貌,家臣职官及职司呈现出制度化、完备化和系统化的趋势.一般来说,春秋时家臣有两套职官系统,即家朝上的家宰和邑朝上的邑宰等职官系统.随着西周春秋时期权力结构中卿权向君权的转变,家臣职官制度又成为战国官僚制度的重要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谢亚鹏 《文史天地》2014,(11):70-73
正有唐以来数不胜数的诗人中,王绩最得酒中真味,才是"醉里得真知"的典型和代表。大凡说起唐代诗歌,特别是说起初唐的诗歌,王绩总是绕不开、躲不过的一位诗人,就连元人辛文房编撰的《唐才子传》开篇第一人说的也是王绩,说他"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当时著名的神通才子,也不是因为他的特立独行——号称"斗酒先生"。实在是因为他是盛  相似文献   

3.
南宋科举制下宗室考试有四种方法,有官锁应与无官应举是宗室子弟经科举步入仕途的最主要途径;宗子取应试是针对皇族的一种推恩考试,类似于文、武举特奏名;而宗子量试则属于出官考试,非科举考试。南宋宗室科举是在熙宁二年《宗室法》基础上发展起来,宗子享有别试别取的特权。随着科举取士逐步向宗室权贵阶层倾斜,一定程度上损及平民举子的利益,但这种负面影响不应被过度解读。宗室科举作为宋代宗室平民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使大量皇室后裔开始融入社会,步入官僚队伍,推动了宗室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相似文献   

4.
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是研究清代官制与政治的主要工具书之一。关于"奉天府尹"一职,钱氏记历任者共97任、92人(其中5人两次赴任)。清代至民国时期修撰的地方志文献,对"奉天府尹"的记载亦数不胜数,收录在人物志、职官志、沿革志等部分中。地方志文献记载中有6人与《清代职官年表》所载有出入,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考证得知:廖文山、鼎彝、姜希辙、俞化鹏4人应为地方志载误;岐元、增韫2人确实就任过奉天府尹,可能为《清代职官年表》漏载。  相似文献   

5.
伪满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而产下的"怪胎",为了巩固和发展这个历史上的"怪胎",日本关东军曾颇有用心地制定了一整套的职官制度,军事职官任免制度也在其中,对军事职官的任用采取日满两系并用的方针,由日系控制实权,而后针对升迁混论、系统庞杂现象,对军事职官的任免又采取了"本职位制"、"停年制"和"考科制"等几种形式,以此牢牢把握军事大权,独自操纵和控制殖民地的军队,通过日本人对任免制度的实际掌控,达到控制整个满洲政权的目的,充分体现了这个伪满政权的傀儡性和殖民性。  相似文献   

6.
2010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邙山东汉陵区内征集到一枚封泥,形状为方形,封缄方式为方槽式检,背面有三道绳痕嵌入泥中,正面阳文篆书"原陵监丞"。通过与已发现的其它东汉时期的封泥形制、印文特征的比较,明确了该封泥的时代。"原陵"作为东汉的第一座陵园,目前具体位置并未确定;"监丞"为东汉陵园食官"食监"的副职,主要负责祭祀,因此,"原陵监丞"封泥的发现,对东汉帝陵的方位及陵园职官的研究有积极意义。本文还通过已发现的有关两汉时期的封泥、印章,结合文献记载,对汉代陵园职官的具体构成和分工进行了梳理。西汉时期,陵园周边具体的管理机构有陵庙、寝园、陵园,陵庙、寝园有令、丞、郎;陵园除令、丞、郎外,还有校长;食官有令(长)、丞。东汉时期,陵寝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机构减省,不设陵庙、寝园,陵园兼有原来寝园的职能,陵园职官有令、丞及校长,食官有食监、监丞。  相似文献   

7.
《天魏故彭泽令陶公(潜)墓志》作为赝品资料收入《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贰”附录中,本文将有关陶潜的历史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与该志进行比照,从其享年、葬地、子孙以及志文涉及的历史人物和职官等方面,对“陶潜墓志”是一方伪志做了具体论证。  相似文献   

8.
《宋史》诸志的序言基本说清史料主要来源于宋国史诸志,清代学者也明确提出《宋史》"以宋人国史为稿本"。上个世纪40年代出现《宋史》的《职官志》、《刑法志》等抄袭《文献通考》说,至今许多学者沿用或夸大其说。本文主要就最早、最系统提出此说的《宋史·职官志》史料来源加以考辨。宋国史早已失传,通过查核《宋史》本书史料来源的说明及体裁、引文等,再搜集传世的宋元时期官私所修重要典籍引录的宋国史职官志片断史料,与相关的《宋史·职官志》相互比照,可以断定《宋史·职官志》抄袭《文献通考》说是缺乏依据的。  相似文献   

9.
先有颜师古注《汉书》,后有徐天麟汲《汉书》而成《西汉会要》。其中西汉官制史料无论是目录、内容,还是注释,都具有明显的特色。"职官"门类史料下,目录排列有律可循,内容组成联系密切,注释详实可信,拥有不菲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北魏直勤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朝文献及北朝出土石刻史料所记北魏直勤称号 ,都是指神元帝力微的子孙 ,与《魏书》所列北魏的宗室范围恰相重合。探寻直勤制度的古老的部族背景 ,可以发现拓跋部的直勤 ,与哒的敕勤和突厥的特勤 ,都源于共同的部族传统 ,这就明确了直勤制度与古代北亚草原政治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北魏直勤制度在拓跋鲜卑社会发育和政治进化的过程中 ,随着华夏宗法文化的渗入 ,其部族传统制度被逐步改造、消化 ,并最终走向华夏国家体制。  相似文献   

11.
刘霞 《文博》2004,(5):64-68
河南省南阳市博物馆自1959年成立以来,陆续征集到一批有价值的古代铜印,时代上自汉代,下迄明清,共三十余枚。其中一部分官印,对研究当时的职官制度、地理历史等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现择选部分官印介绍于后,并就这些官印所涉及的官署、职官、地名及相关问题略予考释:  相似文献   

12.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祠堂作为活动场所。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古代祠堂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秦庶长考     
庶长为先秦时期秦国所独有的官爵称呼。与左庶长、右庶长这些明确为爵称不同的是,庶长自出现至昭襄王初年,均为官称,且与晋国“公族大夫”类似,多为宗室之人担任。孝公前,庶长一度把握秦国大权,操纵国内君位继承。孝公时,秦王开始任用异姓削弱庶长权力。惠文王四年秦国设相,文武分职,庶长逐渐沦为单纯的军事统领。昭襄王初年,庶长被“将”代替,从秦职官序列中消失。庶长地位的迁移,体现秦官制及君权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以两汉镜铭为中心,结合汉代文献和铜镜纹饰,对汉代西王母的功用演变进行研究,创新性提出西王母在汉代时已具有"宜子孙"的功能。但是自东汉末年开始,随着道家思想发展,九子母等民间崇拜神灵大量出现,西王母"宜子孙"等功能有所弱化。通过对西王母"宜子孙"功能的阐释,对"宜子孙"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物质文化因素也进行了一定分析。  相似文献   

15.
"便房"作为文献记载中的葬具,自服虔、如淳、颜师古为《汉书》作注起便有争议。近五十年来,在考古发现的推动下,对"便房"形制的讨论更是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便房"的形制服务于安魂的功能,并以定陶灵圣湖二号墓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推断该墓盛放着缀璧丝袍的竹笥是有意埋藏的"灵位"。该墓内区、顶部凸出一层枋木的建筑营造了安魂的礼仪空间,是迄今发现的最合乎礼制的"便房"。  相似文献   

16.
汉代大铁官管理职官的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汉代铁官铭的系统研究,总结出铁官铭及职官的规律。同时根据铁官的省称与编号的规律,推论出未曾发现铁官铭的铁官作坊的职官形式,进而从具体作坊职官形式,推论汉代整个大铁官体系。  相似文献   

17.
贾正之及其妻蔡氏墓志详细介绍了贾正之及其亡妻蔡氏的生平,职官及北宋后期的一些历史事件,是探讨北宋后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姻亲、职官、书法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数据。  相似文献   

18.
唐代东北羁縻府州职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东北地区设置各种形式的羁縻府州,既有设置于正州--营州内的羁縻州,亦有设于少数民族原居地的羁縻府州,诸羁縻府州的职官与正州职官不同,在保留少数民族本族首领世袭制的传统下,唐政府亦派任外族人(流官)担任州县长官.  相似文献   

19.
古籍整理中职官之误时有见之。《史记》、《隋书》、《通典》、《元和姓纂》和《楚辞章句》等点校本中"谏议大夫"屡屡失校,揭示了官制学养对于古籍整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原直省总督、巡抚衙门不置属官,司道衙署职官数量甚少,幕府成为事实上的体制外机构。咸同以后,随社会变化与政务增多,文案处与科房数量增加,众多局处所的不断衍生与扩充,分别从督抚衙门内外伸展行政权力,影响中央财政,原有体制弊端更为突出。清季新政的外官制改革,以借用唐宋幕职为形式,通过分科治事体现了近代科层制精神,将体制内外机构整合改造,使幕友成为职官,并设会议厅议政决策,其建置反映了清季内外官制改革的成果,在行省机构从传统官制向近代行政体制过渡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