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庞村古建筑群建成背景庞村古建筑群位于广西玉林市兴业城东,是“蓝靛大王”梁标文(字纯庵,号玉英,1741~1801)及其儿孙相继营造的家族传统村落。村落整体布局整齐紧凑,朝向一-致,向南偏东,相邻建筑间或有狭巷,或共墙而筑。最早建设的是乾隆四十一年建成的161号(两进三开间),而后是159号、160号(三进五开间),随着他的子女分家,陆续建了各房私宅,逐渐发展至村落规模。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遗产》2004,(3):90-90
独乐寺位于天津蓟县城内,寺内主要建筑有辽代所建的观音阁和山门。观音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为五开间,由完整的三层结构垒叠而成,外观两层,内加暗层。阁中央耸立一尊高16米的木骨泥质彩塑观音像。观音阁和山门建筑年代久远、形制独特,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3.
为重现城南旧韵,展示金陵文化,建于清道光初年的甘熙故居的整修工作将随着南京老城南的整治一同进入“快车道”。8月22日,南捕厅历史街区整治保护方案公布。该故居原占地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多平方米。4组建筑每进均为3开间,总数达300余间。整个故居各厅房之间共有  相似文献   

4.
萧默 《文物世界》2000,(1):9-10
民居又称住宅,是出现最早的建筑.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与其他建筑相比,都是首届一指的。它又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是各娄建筑的总根,其他建筑都是从这里分化生发出来的。“住”字原有居,停、留的意义:“宅”字上面的宝盖像屋顶,下面的“乇”字.音义都与“托”相通.意思是托身之所。住、宅二字连用,  相似文献   

5.
唐大明宫遗址主体面积约为3.2平方公里,宫墙周长近8000米。在总体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等方面均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落之一,被誉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由唐大明宫所开创的宫殿建筑布置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狮文化源远流长.自东汉明帝西域真狮人贡及佛教传入至今.狮子的王者风范、威武气概和灵兽形象.在中国自古至今都倍受推崇,中国人推崇狮子并由此衍生出中国独具特色的狮文化,无论是在建筑领域还是在民间绘画、雕塑和表演艺术当中.都得到广泛宣扬。而石狮文化作为中国狮文化的一个支系.在福建更是异彩纷呈,随处可见,有以“石狮”命名的石狮市和素有“中国石雕之乡”的惠安县.各种建筑中的“石敢当”、石狮子,以及民间活动中的舞狮表演等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文庙     
《黑龙江史志》2012,(12):86
<正>哈尔滨文庙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庙街25号,哈尔滨工程大学院内的哈尔滨文庙,是为祭祀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而建筑的。它始建于1926年,建成于1929年。原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现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74平方米。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但由于它是11开间的,等级确是全国之最。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为9开间的,小的还有5开间、3开  相似文献   

8.
双石牌坊,位于仁寿县城东南40公里中华乡牌坊村。两坊南北相向上下对列,保存完好,1986年公布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号坊建于清光绪七年(1882),是清王朝为表彰徐母杨氏“夫死从子”和孝敬老翁钦旨建造的“节孝坊”。坊通高11.47米,面阔四柱三开间格局,三重檐歇山式屋顶,牌楼式纺木结构,筑宝瓶式坊顶,全坊用石料109块组成,大者2立方米有余,小者不足0.04立方米,每块石料均精雕细琢,共90龛戏文和民间故事造像,人物250余身,鸟兽78只,工艺精湛,栩栩如生,装八个雕花云屏板,八支接雕雀替,…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筹备旧址是当年旷继勋同志为筹备建立“中国工农红四川第一路军”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旧址位于遂宁市中区永济场(原名射洪嘴)的丁字路口。该房建于清代(原名文武庙),座北向南,南面临街,为一进二重四合院布局。正殿系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拾梁式结构,八架椽屋前后乳栿劄牵用四柱,面阔五开间共20米,进深三开间共9米,通  相似文献   

10.
事件 重庆筹建“世界第一航标塔” 3月以来,长江重庆航道局传出消息.长江沿线规划建设“世界第—航标塔”.其高度将超过广东揭阳市68米高的“亚洲第—航标塔”。成为重庆标志性建筑.并代表中国内河航运新形象。  相似文献   

11.
遂宁天上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上宫座落在遂宁市市中区商业中心天上街,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4320平方米。 山门(图一)木结构建筑,门面三重檐,檐下施装饰斗拱,戏台面为单檐,檐下施装饰斗拱,整个房顶为歇山式。面阔三开间,宽9米,进深三开间,深13米。前面为山门,后面作戏楼,戏楼早年被拆。正殿宽敞高朗,面阔五开间,宽26米,进深三开间,深10米,高9.8米。用立柱32根,穿逗式梁架,单檐歇山式房顶,简瓦覆盖。勾头滴水图案繁多,前檐下施装饰斗拱51朵,昂为龙头,古朴大方。两侧书楼(图二)相连,面阔九开间宽33米,进深一开  相似文献   

12.
雕龙碑遗址位于湖北省枣阳市,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自1990年起,该遗址进行了5次发掘,在最后两次,即第四次、第五次发掘中,发现了F15、F17、F18和F19等大中型房址,其中F15尤为典型。 F15开口于第2A层下,打破第3层,距地表深30──80厘米,属于雕龙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距今约5000年。 F15的建筑面积为11.5X8.8米,合101.2平方米。建筑平面呈“田”字形,即在四面围墙中间筑“十”字形墙体支撑大跨度的屋顶,以此分隔为四个大的开间。东半部为两个单间,室内南北长5米,东西宽…  相似文献   

13.
南充羊龙庙牌坊覃海泉羊龙庙石牌坊位于南充市嘉陵区桥隆乡羊龙庙村牌坊岭。坊下溪水清测,四周青山环抱。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座西南面东北,青石垒砌,四柱三开间仿木结构建筑,面阔5.28米、通高11米(图一)。牌坊条石作基,基石露出地面0.2...  相似文献   

14.
“垂涎已久”。很好概括了我们对山西旅游的向往。“当我们驱车纵贯山西南北时,最强烈的印象是:山西遍地是国宝。”这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单志蔷在卷首语里说的第一句话。“山西.遍地是国宝。”简单7个字,却有无穷诱惑力。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美称的山西,保留有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山西现存古代建筑数量之多和历史,艺术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古代社会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建筑文化,是值得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与构造、功能与审美上的完美结合,以其物质技术与思想艺术的高度统一,鲜明的民族特点与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中国建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确有其特殊的为其它建筑体系所没有的现象,如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指出的,中国文化“数千年来,虽有二十余朝帝王的更替;虽然在政治上有匈奴、五胡的威胁,辽金元清的统治;在文化上,先有佛教的输入,后有耶教之东来,中国文化却是从来是赓续的。[1]”中国的建筑文化也同样,虽然“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之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标志。[2]”这就是说,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从未有过“质”的变化,当然也就不存在有过“质”的飞跃,始终是持续不断的“和缓”而按“顺序”地进展着。中国建筑这种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显然与一贯采用木造结构有直接的关系,如梁思成先生在其《中国建筑史》中,讲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首先就是以木...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建筑文化呈现出典型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建筑从传统风格到现代风格演变的过渡时期。贺龙指挥部旧址是南昌市民国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八一”起义历史,是体现“八一”精神的重要遗产和实物见证。该建筑呈现出的风格及其文化意义反映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中国建筑近代化进程中,本土建筑文化如何存留,且如何有机地融入西式风格进行“兼容中外”的重构,体现了地方性调适与近代化演进,在江西乃至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现存的中国古代建筑及考古发掘的古代建筑的遗迹中,可以看到不少重要建筑大多建在或自然形成的或加工筑造的“高台”之上。加之建筑周围辽阔的空间,使建筑形成一种雄伟的气势,甚至带有威严的气氛。与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台”亦是在长期的建筑发展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苏元春公馆     
苏元春公馆,在台江县城北40公里的施洞镇西隅白子坪村。苏元春(1844-1908),号子熙,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人。童武出身,同治六年(1867年),随席宝田率湘军入黔镇压张秀眉领导的苗族农民起义。时任总兵,统领毅新营驻防施洞。后官升提督,道修公馆。距公馆约500米处,葬有其原配夫人“皇清诰赠一品夫人苏母谢老夫人之坟墓”。公馆坐南朝北,面临清水江,为三进三幢五开间单檐悬山顶木结构建筑,四周以高风火墙围砌,墙内依次为院坝、前间、中堂、后院、天井。通面宽20.5米,进深76.6米,占地面积为155…  相似文献   

19.
聚奎楼又称朵桥土楼,坐落在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朵桥村,由傅方升、傅方进两兄弟建于清康熙年间。整体造形为中间方形土楼、左右两侧各建有一座三落五开间的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两种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群。本文对聚奎楼的建筑概况、建筑特色与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福建土楼、闽南传统民居、聚落空间营造等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声音     
《中华遗产》2011,(8):8-8
“该遗迹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其作用和价值怎么形容也不过分。”——世界工业文化遗产委员会中国代表阙维民如是评价“达道”。所谓“达道”,是一座由英国人设计、位于河北唐山的铁路公路立交桥涵,建于清光绪年间.历经3个世纪至今仍在使用。专家称,“达道”整体建筑的工艺和结构非常科学,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毫发无损。茌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