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池州傩戏     
正池州傩戏,源于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贵池、石台和青阳一带,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池州傩戏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以请神祭祖、驱邪纳福为目的。池州傩戏由傩仪、傩舞、傩戏三大部分组成,内容涉及音乐、舞蹈、宗教、美术、考古和民俗等多个领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被誉为"戏曲活化石"。2006年,池州傩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2.
文化生态是指人类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考察池州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可以加深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的整体理解。文章透过荡里姚宗族的地理位置、村落镜像、宗族变迁、傩戏传承、演出场地、舞台装置、砌末道具等问题,对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跳傩相关事象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解构,揭示了池州傩文化与宗族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拍摄地点:安徽池州拍摄时间:1月31日INFO:Canon EOS 5D Mark III,f/2.8,1/60s,ISO1600傩戏是原始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综合体,安徽池州是傩戏之乡,有"无傩不成村"之说,池州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也是皖南地区每年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项年俗活动。傩戏演出一般都会持续到深夜,不管有多少观众他们照演不误。村民们对于傩戏的执着,对于护佑自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宗族势力对贵池傩戏的作用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贵池傩戏盛演不衰,它以"社"为组织单元,由"社"下的傩神会承办,实质上由宗族势力举办,宗族不仅为傩戏的衍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对傩戏起了强大的组织与保护作用,使傩戏得以传承不缀;同时宗族势力又限制并束缚了贵池傩戏的发展,使之一直保持古朴的原初形态;因之,保护贵池傩戏的一切措施和机制,均应围绕着宗族展开。  相似文献   

5.
吕光群 《江淮文史》2008,(3):158-167
池州是傩戏之乡,许多村社都曾有傩舞傩戏流传,至今已有480余年。贵池刘街乡的姚、刘、汪、章、金、曹、吴、唐、王等姓家族,至今仍然在春节期间循着代代相传的规矩,演出自己的傩戏?  相似文献   

6.
河北武安市固义村的元宵节,因表演傩戏而格外红火热闹。武安傩起源于夏商时期,原先很多村都表演,就数固义村从古至今坚持演唱。今年与往年不同的是:经国家文化部批准,元宵节“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在武安召开,观摩研讨固义村傩戏表演。固义傩是以“捉黄鬼”和傩戏两条线索进行的,把“娱神”与“娱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捉黄鬼”以正月十四日上山请神为始,包括驱邪、捉鬼、审判、斩鬼等仪式。在捉鬼中斩鬼后,穿插进行大规模的戏剧、高跷、旱船、舞龙、武术、花会表演。其气势神圣庄重,惊心动魄,锣鼓喧天,…  相似文献   

7.
原文分上、中、下三次发表四个论题:“上”为第一个论题,即生女真人在建国前后的宗族部族组织,发表在本刊第一期;“中”为第二个论题,即生女真人的宗族文化活动,发表在《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年第4期;“下”为第三和四个论题,即本文要论述的生女真人的宗族文化机制和女真人的汉化是其宗族文化发展的必然归宿。女真人的宗族文化机制包括浓厚的宗族思想意识、宗族权力的世选制传承方式、宗族民主集中制(宗族勃极烈制与宗族军事民主制)和宗族接续婚等。这些宗族文化及其机制与产生儒家文化的夏、商、周的宗族文化及其机制大同小异,因而女真人如饥似渴地学习吸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所以女真人的汉化是其宗族文化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8.
乡村都市化与都市村民的宗族生活--广州城中三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乡村都市化进程加快,都市宗族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亦受到影响,传统观念的文化土壤、都市环境的心理适应以及经济利益的内在牵引是都市宗族得以存续的条件.然而,都市生活的浸染,致使宗族权力再度萎缩,宗族意识日趋消解.随着"城中村"的改造、"村庄的终结",都市村民的宗族生活必将转化为远离其传统载体的文化躯壳,并在跨越边界的社区网络中渐淡地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9.
徽州文书遗存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伯山 《安徽史学》2007,(2):95-100
徽州文书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规模发现的一种民间社会档案,徽州境内的宗族意识和观念、契约意识和理念、收藏爱好和习惯、良好的保存条件和环境、稳定的社会和极少战乱的历史是其遗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邓苗 《民俗研究》2011,(3):196-205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族文化,其产生和变迁的过程与具体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由传统社会到当代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宗族文化经历了由崇高到世俗,由实体到象征的变化,宗族与村落社会的关系也与这种变化相伴随。这种变化,概括地说,是由一种弥散型的宗族转变为点缀型的宗族。这种类型归纳的意义在于,对于具有弥散性的点缀宗族我们可以通过宗族意识唤醒人们的集体意识,村落意识。而对于纯粹的点缀型宗族,则要防止潜在的宗族力量变为显性的社会力量,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明清徽州民间社会对于图甲绝户的承继,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宗族内部的承继,称为"出替",是宗族内部对于图甲赋役制度的调适,不会导致户名族姓的变更;二是异姓承继,称为"承顶",有时发展为总户户名变更,体现了强烈的族姓意识,是地方宗族兴衰、更替的表现。绝户的有效承继,能维持图甲体制的完整和运行。而一些小姓宗族以承顶旧户为契机,逐渐摆脱依附地位,开始产业积累和宗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冯尔康 《安徽史学》2012,(2):95-105
清代的宗族具有大众性、自治性、互助性、民主性、宗法性、依附性诸种特性,概括地说她是含有宗法成分的自治性互助团体。她的宗法因素,不能夸大为"宗法性质";宗族自治、互助的功能,适应了民众生存生活的需要,起着积极的社会作用,应予肯定和尊重;宗族文化中的互助精神、自治意识、亲情意识是宝贵的中华精神文化遗产,为建设当代社会文明的有益资源。在20世纪,激进力量对宗族的否定,乃至取缔的态度,视为天经地义,但是作为历史则是可以、需要重新研讨的对象。尊重历史,还原宗族历史的本来面貌,乃必然之理。  相似文献   

13.
明人追求通过修谱与祠祭表达祖先崇拜和宗族共同体的意识。明人的祖先祭祀,依据祭祖地点,可以划分为墓祭、家祭、祠祭。娄坚《徐氏宗谱序》分析了明代江南故家大族与谱牒不盛的问题,认为吴人不能聚族在于习俗的鄙、奢所造成的,强调通过宗族建设移风易俗。明代族谱更加盛行,表现出强烈的以谱法接济宗法的观念。苏州士大夫发扬光大了宋代范仲淹设置义田、义庄的传统,以此赡族进行宗族建设,官府倡导并保护义田与义庄,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宗族形态的特色。明代苏州处于宗族组织化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林济 《安徽史学》2011,(3):65-73,82
谱系并不仅仅是满足村居宗族的收族作用,它也具有与宗族社会互构与映照的关系。谱系构造以人们的祖、宗、族观念为结构基础,此种祖、宗、族观念与国家—族群—宗族的历史联结密切相关,其远祖及始祖象征着姓族的神圣来源以及与国家的关联,也反映了主流族群的认同意识;宗祖与族祖则是国家制度下的世居权与户籍地位的象征。徽州谱系以祖、宗、族三层次结构为典型,谱系结构也在与现实社会关系互动中构造了一个以宗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在学术界、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正进一步对傩戏进行研究和探讨。黔东北地区.世居着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各族同胞。傩戏是黔东北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之一。黔东北傩戏,虽然名目繁多,既有叫“傩  相似文献   

16.
朱瑞爽 《神州》2012,(30):152-152
针对中国学生在翻译俄语句子时易产生的困难,本文试探讨两民族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并分析俄语句式中的语言意识,以无人称意识为例进行分析,以期帮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及运用地道的俄语。  相似文献   

17.
傩(nuó)是中国古代驱逐疫鬼的宗教仪式,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延续至今已数千年。傩戏是傩化的载体,是渊源于古代傩仪和傩舞、以驱邪和酬神为目的的一种民间宗教仪式戏剧。傩戏形成的准确年代已不可考,至迟在宋代已有傩戏出现,而蜕变出傩戏的傩仪和傩舞,则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以至更古远的年代(附件一)。  相似文献   

18.
在仙人庵纠纷个案及其“前历史”中,宗族观念、历史记忆、道德表述、生存智慧、实践行动等要素动态地纠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体现了当地村民一个整体性的核心在地范畴,即村界意识。我们尽力摆脱西方社会科学式的假设,将民俗语汇与学理解释有机结合起来,对仙人庵纠纷个案进行在地化解释。由此,可以将“公地”困境的中国经验概括为行政权力、资本与地方的资源共享机制,互惠、再分配和市场呈相互融合的整体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19.
王善军 《安徽史学》2013,(1):91-102
在唐宋变革的社会大背景下,宋代宗族处于明显的变动过程中。这种变动过程,在不同区域内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北方地区传统上是宗族势力相对比较强的地区,但进入宋代,宗族形态相对松散,在新式宗族组织形态建设方面,明显落后于东南地区。其特点是:崇尚同居共财,注重亲族间的经济互助;祖先崇拜观念较强,注重宗族成员间的亲情关系;宗族关系与乡党关系相纠缠,血缘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相纠缠;富贵家庭在宗族中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东南地区在宋代"敬宗收族"宗族组织的建设方面表现突出,新的组织方式和手段不断涌现并得以迅速发展,比较明显地具有以下特点:宗族聚族而居比较明显;宗族公有财产建设成效显著,注重以经济手段收族;宗族组织手段较为齐备。四川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历史原因,在宗族发展方面有其自己的特点:宗族内部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宗族注重在社会上的等级地位,有较强的门阀等级意识;宗族组织手段相对齐全。宗族发展的地区差异,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唐中叶以来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不平衡,传统政治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人口迁徙带来的多种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和经济开发情况不同对宗族社会功能的不同要求。  相似文献   

20.
明代徽州的宗族乡约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徽州是聚族而居宗族发达的地区,明代中叶徽州的个别宗族尝试制定族规、设立族长而组织化,嘉靖时期随着明朝大力推行乡约,徽州地方官要求宗族设立乡约,不少宗族的绅士与首领也在宗族内部贯彻乡的,设立约正,制定族规,宗族被组织化。宗族组织化的实质是宗族乡的化,对基层社会的影响重大,而且加强了宗族与官府的互动关系。明代的宗族乡约化,也是以宋儒重建乡里社会秩序、移风易俗的主张深入基层社会为历史背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