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奇人趣事     
《环球人物》2013,(17):13
泰国|四色菊府僧侣也炫富近日,一段热门视频让人们了解了泰国僧侣的别样生活。在一架私人直升机里,两位僧侣戴着帅气的飞行员式墨镜,塞着耳机,用着时髦的音乐播放器,摆弄着高科技产品,他们身旁的座椅上还放着大大的名牌包。这惬意的一幕由另外一位同行的僧侣拍摄下来。这3位僧侣来自泰国四色菊府的一所寺院,这次出门是应邀到法国进行宗教  相似文献   

2.
甘肃佛塔巡礼马晓东塔、寺庙、石窟共同构成佛教艺术的三支奇花。沿甘肃“丝绸之路”、“汉詹驿道”等处,分布着各个时代的佛塔近百处,真是千姿百态,蔚为奇观。塔是寺院高僧的坟莹。每当高僧故去,弟子们就在寺院旁或别处这一块“风水宝地”,把他们的舍利、袈裟、经卷...  相似文献   

3.
佛教:对寺庙中的主持和尚称方丈、长老或住持。对在佛教教义上有一定研究的僧人称法师或禅师,出家修行的女佛教徒称尼姑。对和尚、尼姑和道教寺庙里的道士,一般均应称为师父。对喇嘛教的僧侣应尊称“喇嘛”。对已受十戒而没受足戒的僧人,应  相似文献   

4.
高昌至西州寺院三纲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所周知,佛教寺院首长,向有“三纲”之目。所谓“三纲”,《僧史略》卷中“杂任职员”条云:“梵语摩摩帝、悉替那、羯磨陀那,华言言寺主、上座、悦众也。”其中“悦众”的正式名称是“维那”。然而,寺院三纲制度究竟建立于何时?后来如何演变?分职何时确定?等等问题,佛教典籍却没有明确的解答。我们只知道,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经历曹魏、西晋,才逐渐兴盛。在佛教兴盛之前这一时期,寺院规摸不过同于我国的祠堂,形制狭小,事务简单,僧侣也不多。因此,可以推测,分职明确的寺院三纲制度的建立,是佛教寺院在我国定型并且扩大规模以后的事。但是,推测不等于史实。兹根据新出吐鲁番文书,对上述问题作一些解答。  相似文献   

5.
唐宋寺院田产来源的变化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必昌 《民俗研究》2008,(3):227-237
唐宋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这种社会变革不仅贯穿于当时的世俗生活,也贯穿在当时的宗教世界之中。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之一,经过汉唐以来的发展,佛教思想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信奉佛教者比比皆是。而与世俗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便是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繁荣与衰弱。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里,土地是最基础和决定性的生产资料,也是衡量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指标。对于佛教徒修行的道场和活动中心的寺院也不例外,土地是寺院、僧侣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是寺院经济的最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沉湎佛光     
春节时,我独自前往缅甸旅行,印象最深的便是随处可见金碧辉煌的佛塔。佛教是缅甸的国教,全国5000多万人口中,85%以上笃信佛教,历代国王、领袖都热衷于修建佛塔。据说,存缅甸6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建有各式各样的大小佛塔330多万座,堪称世界上佛塔最多的国家。在众多的佛塔中,尤以缅甸最大城市仰光的大金塔规模最雄伟,历史最...  相似文献   

7.
弘法大师空海回国后创立了日本真言宗,从9世纪中叶起,真言宗僧人陆续入唐,他们在华巡礼求法的经历以及归国后的成就,反映了9世纪中叶以后唐日佛教交流呈现出一些新的常态。其一,日本僧侣入华或归国时,主要选择搭乘大唐商人的商船,大唐商人成为了交通往来的新助力。其二,那些以个人身份入唐的僧侣,在华逗留的时间更长、巡礼的佛教寺院或圣迹更多。密教寺院、天台道场和五台山成为了日僧在华巡礼时频繁造访的地点。其三,"镇护国家"的秘法以及修行仪轨、法门等密教的新事相成为了日僧入唐求法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青藏高原,无论在古刹圣地,还是山道小村,随处都可看到姿态挺拔、雕饰精美的佛塔。自从有了佛塔,也就有了藏民族转佛塔祈祷这一日常宗教行为。 佛塔藏名称“侨旦”,在有些藏区(比如拉卜楞)因其表面呈白色,又称“侨旦尕绕”,汉意为“白色佛塔”。寺院建塔起源于印度。据有关史料记述,吠陀时代印度诸王所建的半圆形坟墓是后来佛塔之雏形。佛陀释迦牟尼圆寂后,信徒们将其遗体火化收取舍利,建造了第一座有舍利的佛塔,以示纪念。 公元7世纪中叶,佛教正式传入西藏后,藏王松赞干布在昌珠寺内建一座有五顶之佛塔,另在拉萨红山顶上…  相似文献   

9.
沈光头 《丝绸之路》2006,(11):74-74
缅甸全民信仰佛教,因而缅甸又被称为“佛国”。据说该国僧侣有50多万人,也就是说,每100个人中就有一个和尚。但这个数字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因为凡是篤信佛教的家庭,为了表示对佛祖的虔诚,男子一生至少要有一次当和尚的经历,女子至少要有一次当尼姑的经历。在佛教徒看来,无论男女。如果没有这种经历,就是没有信仰,为人不可靠,这个人的诚信就比较差。因此,许多人一生中都当过好几次和尚。  相似文献   

10.
佛塔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兴起的一种古建筑类型,也是融合中西文化最显著、最有特色的一种古建筑类型。佛塔在我国古建筑遗存中保存最多,样式、建筑材料等也呈现多种多样变化。在敦煌壁画里可以看到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建塔材料也多种多样的佛塔。作为佛塔的重要标志——塔刹,则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由早期完全遵守佛教教义的三宝珠塔刹顶到具有中国华表木的转变,都表明佛塔的演变过程,再如佛塔上悬挂的幡,由塔刹上悬幡,演变到在寺院里另立幡杆悬幡,再回到塔刹上悬幡的过程,就是佛教在演变中通过不同民族,不同传播路径,反映了一定时代、地域和民族的特征。一些有着特殊意义的佛塔,尽管数量很少,却代表了当时从印度到西域(新疆)再到敦煌的传播过程,现在在这些区域里都还有踪迹可寻。到了敦煌,就在壁画里找寻,更有一些佛塔的踪迹,又从敦煌传入中原,延续的时代也更加久远。  相似文献   

11.
与古代相比,当前寺院更深度地卷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寺院财产来源日益多元,面对丰富的寺院财产,如何保持佛教徒与财富的距离,如何保持寺院的纯洁,如何使用寺院财产成了丞需解决的问题。寺院通过兴建庙宇、修造佛像,以恢宏、庄严的建筑来供奉"三宝";加大佛学人才的培养,提升僧侣的修养;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向社会进行布施,对财产的正当使用,体现了佛教财富观中的超脱性,有利于佛教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一、佛教在河北的流传和发展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约在东汉末年传入河北,此后的河北一直是中国北方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区.西晋元康元年(291年),《放光般若经》在河南陈留仓垣水南寺译出后,中山遣人到仓垣写经带回,中山王和众僧出城40里前去迎经,说明这一时期佛教己受到河北统治者的相当重视,并在民间流传开来.后赵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君主石勒、石虎均极力推崇佛教,河北成为后赵佛教发展的中心地区.南北朝时战乱频繁,佛教成为人民逃避战争、追求和平的精神寄托,在全国得到空前的发展.北魏时有寺院3万所,僧尼200多万.河北佛寺林立,僧侣云集,信徒众多,不仅吸引了许多僧侣前来求道,而且当太武帝灭佛时,这里还成为外地僧侣的避难之地.东魏迁都邺城,洛阳诸寺的僧尼也随同迁邺.北齐仍都邺城,其时仅邺城就有大寺4000所,僧尼近8万人.文宣帝曾请高僧法常入内廷讲《涅磐》,  相似文献   

13.
青岩古镇.以其保存较完好、相对集中的古建筑群而闻名。在这些古建筑群中,佛教的寺院.道教的庙阁,天主教、基督教的修院教堂,与汉族的词堂、会馆、玄檐街房、琼林故居,以及少数民族的石板房、吊脚楼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城堡内外、梯次街旁和曲席幽巷之中。佛塔、道坊、十字架屋顶与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楼台亭阁,交相辉映、构成了古镇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内涵的建筑风貌。佛教寺院佛教传入青岩已有40O多年的历史。据有关史志记载.自明万历年间(1573-1619)起.至清道光年间(1821——1850)的200多年中.佛教在青岩传播…  相似文献   

14.
缅甸佛教为上座部佛教(俗乘小乘教),缅甸人视佛塔为佛的化身,而造塔是今生最大的功德.缅甸全国各地遍布佛塔,其中规模最大、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浩如烟云、气势恢宏的蒲甘佛塔群,它是缅甸最著名的佛教圣地,缅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被史学界公认为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之一”.  相似文献   

15.
缅甸佛教为上座部佛教(俗乘小乘教),缅甸人视佛塔为佛的化身,而造塔是今生最大的功德。缅甸全国各地遍布佛塔,其中规模最大、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浩如烟云、气势恢宏的蒲甘佛塔群,它是缅甸最著名的佛教圣地,缅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被史学界公认为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之一"。  相似文献   

16.
西藏文物古迹众多,西藏阿里地区的托林寺,始建于公元11世纪初,是当时阿里地区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佛教寺院。原有近10座殿堂和多座佛塔,现仅主殿及另两处殿堂残存。主殿结构雄伟奇特,造型象征一座大的曼陀罗坛城。殿内尚存大量精美的壁画。本期刊发了陈耀东撰写的调查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郸市临漳县一位农民耕地时意外发现一块形状类似枕头的"石块",经专家鉴定为玉石舍利函,属于国家一级文物。邺城遗址出土玉石舍利函,由此可以印证小乘佛教曾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经研究,此次发现的玉石舍利函为小乘佛教的遗物,当年小乘佛教传入邺城以后,可能建寺院时埋藏在佛塔下面地宫里面。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认为中国史学“几无完善之宗教史。”季羡林亦曰:“我懂一些佛教历史,也曾考虑过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问题。我总的感觉是,我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非常落后。②同日本比较起来,落后很远。”从两位的概言中,不难了解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仍是待垦的园地,有广大的研究空间。 虽然佛教史的论述尚不多见,但相关的佛教史料却非常庞杂繁多,经、律、论三藏经典,僧侣的求法行谊,寺院的活动固然是史料;历代的佛教政策,民间的佛教行为也是史料;各地的方志、山志、寺志亦  相似文献   

19.
临海市巾山西塔于1989年落架大修,在其中发现了佛像、菩萨像、天王像、童子像、佛像砖、佛塔等北宋佛教文物。这批陶佛教造像、佛塔是反映北宋时期民众佛教供养内容的重要例证。宋代陶佛塔非常少见,这批在巾山西塔中发现的小型中空陶佛塔为宋代佛塔增添了新的类型。这批佛教文物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世俗化、平民化特征,是地域社会经济、文化、宗教信仰快速融合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次多 《中国西藏》2009,(4):48-55
佛塔在藏区随处可以见到。它作为佛教信徒的崇拜物与寺庙并存,但也有离开寺庙独立存在的佛塔或佛塔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