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邑县是秦因晋都曲沃而置,故址即今山西闻喜县所在;闻喜县则是汉武帝升左邑之桐乡而设,其地望在今闻喜县东北、涑水南岸的东王村附近;东汉时并左邑入闻喜,县治则由桐乡迁到左邑故址。北魏时,闻喜县改属正平郡所辖,县治由汉晋故址迁于甘谷口,即今闻喜县东北之东镇稍东;北周武帝时,闻喜县与州、郡一并移治柏壁城,在今新绛县西南二十里处;隋开皇十年(590年),县治又迁回甘谷口;唐元和十年(815年),再西南迁于桐乡故城,亦即西汉闻喜县故址;五代时,闻喜县又移还左邑故城,历宋、元、明、清至今未变。  相似文献   

2.
王博文 《文博》2023,(1):66-70
本文依据文献及考古资料,重新探讨了西汉安定郡彭阳、安定、抚夷县治的具体位置,认为彭阳县治在今甘肃省镇原县太平镇茹河北岸的阳湾遗址,抚夷县治在今三岔镇蒲河北岸的梁台遗址。笔者认同《中国历史地图集》关于彭阳、抚夷两县治所方位的标注,并为之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进行佐证,且进一步确认其位置。本文对标注在今泾川县的安定县重新进行了考证,认为县治在今镇原县东南10千米处城关镇茹河北岸的后河遗址。  相似文献   

3.
汉张掖郡昭武、骊轩二县,因其名称分别与昭武九姓胡和古罗马国(骊轩)之名相同,而备受丝绸之路和西北史地研究者的关注。笔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经多次实地考察,拟对二县城址作一新的考证,以就教于学界。一、昭武县昭武县城位置,汉代史籍无载。《后汉书》卷47《梁懂传》记,安帝永初二年(108年)懂率军击羌,“大破之,乘胜追至昭武”。唐章怀太子注:昭武,“县名,属张掖郡,故城在今甘州张掖县西北也”。唐甘州张掖县城即今甘肃省张掖市城,则汉昭武城当位今张掖市城西北。《晋书·地理  相似文献   

4.
汉晋下隽县地望辨张伟然汉晋下隽①故城的地望,自来学者多认为在今湖北通城县西。卞鸿翔先生在《汉晋下隽县地望考》一文②(以下简称考文)中提出:汉代的下隽县治在今湖南岳阳的新墙河口,直到西晋太康元年才迁治今湖北崇阳。此文牵涉到不少资料的地望定位,自称“使我...  相似文献   

5.
春秋已有石邑考梁勇石邑,先秦著名城邑。对其地望笔者曾作过考证①,其址原在今河北省鹿泉市南35里南故邑村西北(当地讹称“窦王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徙石邑县治于万夏村(今石家庄市郊区振头村北)。以往志书、辞书、图集、论著几乎全都认定石邑初设于...  相似文献   

6.
张钊 《大众考古》2021,(2):38-48
清同治十一年(1872)版《桑植县志》记载:“汉高祖五年置充县,东汉因之。”《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充县在(慈利)县西二百四十里,即今……桑植县治。”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考证,汉代充县县治位于今桑植县境内。这些记载表明桑植县的建制可以上溯至西汉建立伊始,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7.
关于唐琼州的地望 ,文献记载不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今琼山市府城镇”。事实上 ,这种观点是不可靠的。本文从八个方面对唐琼州城址进行了考证 ,认为该城位于今琼山市南部的新民乡白石村。到北宋开宝年间 ,琼州治所才迁到今琼山市府城镇  相似文献   

8.
古徐国故城新探陈伟徐国旧都,也就是两汉徐县治所[1]。其故城所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旧泗州城(原与今江苏盯眙县城隔淮相对,清康熙十九年沦入洪泽湖[2])西北数十里处,约当今江苏泗洪县南大徐台;一说在旧泗州城北约八十里处,即今洪泽湖西北、属于江苏洪...  相似文献   

9.
春秋沈国的位置,今有三说:一说在安徽临泉县境,一说在河南沈丘县境,一说在河南平舆县境。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认为沈国故城在今平舆县境。一、临泉“沈国”故城寝丘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沈,国名,“其地在安徽阜阳县西北一百十二里之沈丘集,西北距河南沈丘旧县治三十里,约今临泉县。今沈丘县则已移于旧治北之槐店。”杨伯峻、徐提主编的《春秋左传词典》,张习孔、田珏主编的  相似文献   

10.
成纪自汉置县,四迁而五城。考之《水经注》《括地志》《后汉书注》《旧唐书》等,参以今之地理,汉成纪故城,在今秦安县安伏镇伏家川崖背里临近,汉显亲故城,在今安伏镇政府东南庙嘴左近。小坑川即伏家川。初唐成纪县故城,即今安伏镇政府处之古城。今叶堡镇牌楼村古城,即晋北魏显新县故城。安夷川水即今之显清河。以《括地志》《通典》《旧唐书》参看之,《水经注》及《后汉书注》,只可证晋北魏之成纪或治于今静宁治平域。今叶堡镇金城里古城遗址,即唐宋敬亲川秦州故城。今郭嘉镇贠王川古城遗址,乃开元间成纪所徙之新城,至宋初犹为成纪县治。宋太平兴国间,秦州与成纪已俱徙治上邽,至明初,省成纪县入州。  相似文献   

11.
《沧桑》1995,(2)
“独卢金”为辽代地名,在《辽史》中凡六见。其在辽代的作用及确址,历来治辽史者难得其详,今作考证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古大昌县,西晋分巫县和秭归县设置,旧名泰昌,北周改为大昌。治今巫山县大昌镇北。宋代大昌县治所曾有过迁移,今日学者对此说法不一。一说西晋至明清,大昌县治均在今巫山县大昌镇;一说自北周以来大昌县治今巫溪县城厢镇,宋宁宗嘉定八年,移治水口监,即今巫山县大昌镇水口村;一说北宋大昌县在大宁监南六十里,南宋嘉定八年,知监张或请复还大昌于旧县,徙治水口监。但监南六十里为今何地不明。事实上,宋代大昌县治地在端拱元年以前、端拱元年至嘉定八年(988一1215)和嘉定八年以后有所不同。北宋开宝六年,在大昌县设立大宁…  相似文献   

13.
《金史·地理·上京路》载,“会宁府……县三:会宁、曲江、宜春。”又载:肇州,下,防御使,旧出河店也……县一:始兴”。上京路、会宁府、会宁县故城即阿城县白城,肇州、始兴县故城即肇源县哈什吐古城,已无疑义,只有对宜春、曲江县故城说法不一,尤以宜春县故城歧说为多。一说宜春县故城位于金肇州东、今松花江右岸双城县境内杏山镇,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一说宜  相似文献   

14.
汉金城县治所地理位置考辨刘满关于汉代金城县治所的地理位置,国内学术界言人人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故城在今甘肃皋兰县(即今兰州市)西南”①;《中国历史地图集》标在今兰州以西几十里的黄河南岸②;《北周地理志》说:在“今兰州市西北四里”③;新《辞...  相似文献   

15.
洛阳邙山东汉陵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建都於洛阳,故城址是今洛阳市东十六公里的“汉魏故城”,至今城垣尚存。据文献记载,东汉十二陵,除献帝禅陵葬山阳(今河南焦作市)外,其余十一陵均在洛阳。由于历代战乱对洛阳陵园的破坏,加之记载简略等原因,使后人对东汉陵的具体位置,也就不能确指了。搞清楚东汉帝陵的位置,有利于文物考古和历史研究。本文仅对邙山汉陵的位置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夜郎治所,根据《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夜郎王“兴国且同事”。根据(华阳国志》夜郎郡治夜郎县,夜郎县治且同亭。“夜郎且同亭。根据《史记》“夜郎者。临牌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河江广数里,出番禹城下”。《汉书》“发夜郎兵,下牌柯江,成会番禹”。《华阳国志》“夜郎县,郡治。豚水,通郁林。”《汉志》“夜郎.豚水东至广郁”,“广郁郁水首受夜郎脉水”。《水经注》“豚水,…··绸之碑柯水”。郁林,晋时郡名,今广西贵县;广部,郁林郡的县,在今广西贵县东。番禹城今广州。云南曲靖炎方马雄山,北麓为北盘江…  相似文献   

17.
史籍记载,今武威城最早为匈奴族所筑的盖臧城,后人音讹为姑臧。姑臧故城在什么地方呢?《甘肃建置志》说:“姑臧旧城远不可考”。《读史方舆纪要》“姑臧废县”条下说:“(凉州卫城)东北二里,又有姑臧旧城遗址”。乾隆《五凉全志·武威县志》说:“姑臧,(武威)县东北二里”。《嘉庆重修一统志》引《明统志》说:“姑臧废县在(凉州)卫东北二里,唐凉州治遗址尚存”。由于这些记载,姑臧故城遗址的地理位置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多年来,考古工作者曾留心县城东北二里处究竟有无故城遗址,然而迄今没有发现有什么迹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并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系统研究了濮阳城址的历史变迁情况,认为古帝丘与卫都濮阳城一脉相承,在今濮阳县城东南十六里的五星乡高城村。秦代以来,濮阳城曾发生了四次迁移,秦汉魏晋之濮阳县城在今濮阳县城西南三十里新习乡湾子村一带,北魏时期又东北移至今县西南二十里子岸乡故县村处,五代天福四年再移于今县东南五里,北宋熙宁十年始将濮阳县城迁到了今址。  相似文献   

19.
汉晋表是县和唐锁阳城探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汉晋表氏县《汉书·地理志》 :“酒泉郡表是县”。本注曰 :“莽曰载武”。《后汉书·郡国志》 :“改表是曰表氏 ,魏晋因之。”《后汉书·五行志》 :“(汉灵帝光和 )三年 (1 80 )自秋至明年春 ,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动 ,涌水出 ,城中官寺民舍皆顿 ,县易处 ,更筑城郭。”唐李贤注曰 :“表氏故城 ,在张掖西北。”《通典·州郡四》曰 :“汉表是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又曰昭武县。汉张掖郡城亦在西北。”①《重修肃州新志·高台县志》云 :“表氏故城在县西 ,汉置 ,属酒泉郡。”根据以上记载 ,汉代洒泉郡表氏县 ,其位置既然在张掖西北 ,必在酒泉之东…  相似文献   

20.
绵阳市境内唯一有准确文献记载和文物遗存可考证的历史人物——北宋状元苏易简就出生在古绵州盐泉县,即今游仙区玉河镇上方寺村。但近期有人就古盐泉县的治地和苏易简的身世及出生地持有不同看法,认为:盐泉县治地(县城所在地)在今三台柳池;苏易简出生地一说在三台县,一说在中江县。众说纷纭,莫充一是。本文笔者以详实的文献、文物资料考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