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58年的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是战后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危机期间,美国政府曾企图通过战争威胁和压力迫使中国做出让步,但由于美国公众舆论和盟国的反对,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政府采取了灵活的对美政策,使美国以“核威慑”战略为主要内容的对华政策破产。尽管双方剑拔弩张,但事态终究没有失控。即使在危机高潮时期,双方仍继续保持着有限的对话,这对于化解危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再一次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美对抗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美国历史学家与50年代台湾海峡危机(上)戴超武20世纪50年代是战后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就中美关系而言则更是多事之秋。这一时期,中国和美国经历了在朝鲜战场上的兵戎相见,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初步解决,台湾问题开始...  相似文献   

3.
与英国对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所奉行的政策大为不同,1958年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发生后,麦克米伦政府从一开始就几乎完全站到了美国一边。在英国决策者看来,英美关系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对华关系,特别是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后,英国政府将恢复并加强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置于最优先考虑的地位。因此,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期间,英国对美国政府决策的影响更为有限。英国在公开表示支持美国政策的同时继续宣扬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致使中英关系的发展陷入僵局,揭示出英国对华政策的内在矛盾性和英美"特殊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李春玲 《史学月刊》2005,19(7):97-105,114
华沙会谈对中美双方处理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产生了不同的政策影响和作用。会谈虽然有利于中美决策者了解对方的意图,但会谈使双方的分歧更加尖锐;中国通过华沙会谈调整和改变了对台湾和沿海岛屿的政策,而美国则更加明确了沿海岛屿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在19世纪以降的中美关系史上,同时拥有学者、外交官和跨文化者三种身份经历者不乏其人,如卫三畏、柔克义和司徒雷登等人。由于时代的差异,芮恩施的三种身份经历显得与众不同。在中美关系史上,他的跨界经历是进步主义时代美国学者从政的缩影。作为学者,芮恩施的学术思想为20世纪初美国远东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他利用美国政治学会对中美关系施加学术影响;他利用学者和外交官的双重身份,来处理一战时期处于危机中的中美关系,并因此陷入身份认同困境;作为跨文化者,芮恩施虽有促进中美沟通的良好愿望,但他是以美国强势文化的姿态来"帮助"中国的弱势文化,结果适得其反。在担任驻华公使前后,以芮恩施为代表的美国政治学会学者群体活跃于中美外交舞台上,并致力于建构一种带有浓厚学者气息的中美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芮恩施鼓吹的"平等"与"自由"等道德价值,实质上仍是代表美国强势文化的西方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忠东 《史学集刊》2002,(3):62-68,55
印度支那地区(越、老、柬三国)是美国冷战时期遏制政策中的重要一环。当时美国政府阻止共产主义“扩张”的半月牙遏制线包括朝鲜半岛38°线、台湾海峡、印度支那17°线。冷战期间,在这条遏制线上风起云涌,先后爆发两场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三次危机(1955年台海危机、1958年台海危机、1961一1962年老挝危机)。肯尼迪政府在处理老挝危机时显示出其灵活的一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其本质仍是其前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奉行的“中立是不道德”原则的变种.其根本目标仍在与东、西方冷战中掘取第三世界国家对西方的亲近或支持。老挝危机的政治解决对越南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肯尼迪政府在越南干涉的重大升级,从而使美国政府在越南越陷越深。  相似文献   

7.
●《建国后的四次台海危机》一文,以翔实的史料和唯物史观,说明台湾海峡一直是国共双方斗争的重要战场,台湾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多年来,由于美国的插手,这种斗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台湾局势就如同台湾海峡的海水一样,风云变幻,云谲波诡。但是,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在政治、军事、外交、宣传等方面采取了多种斗争形式,将台海斗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相似文献   

8.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中国之行是20世纪影响极为深远的重大外交活动之一,它不仅结束了中美两国长达20多年的对抗,掀开了中美关系崭新的一页,而且也推动了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的发展。30多年前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启动,自然是两国领导人远见卓识的结果,但第三方的作用也功不可没。本文将重点对在中美关系解冻进程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第三国巴基斯坦的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关系受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一直处于对峙状态,彼此之间相互隔断了20多年。但在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之时,国际格局与二…  相似文献   

9.
审视中美关系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文钊 《史学集刊》2003,1(1):78-85
中美关系不是一对孤立的双边关系,而是东亚国际关系的一部分,两是互相影响的,论论述了近代早期、后近代时期、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期两的互动关系,对《望厦条约》、蒲安臣的合作政策和蒲安臣使团、门户开放政策进行了重新阐释。对在不同时期日本、苏联、朝鲜和越南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剖析。并对美国当前能否对中国实施遏制政策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郭华东 《黑龙江史志》2013,(15):118-119
迈克尔·H·韩德是美国外交学界有着重要影响的知名学者。其研究领域涉及到中美关系、美国外交等。韩德早期专注于中美关系研究,是美国学界知名的中美关系研究专家,同时在美国与亚洲关系、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等方面也有造树。他的主要论著中既有微观实证,亦有宏观思考。其治学路径及研究视角值得国内美国外交史学人借鉴。  相似文献   

11.
Orchestrating relations between its American security ally and increasingly crucial Chinese trading partner constitutes perhaps the major foreign policy challenge now confronting Australia. The Howard government insists that it can pursue such diplomacy without having to choose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in the event of a future great power regional confrontation. Both Washington and Beijing, however, appear intent on pulling Australia into their own orbits of influence. This article contends that neither of them will be content to allow Australia to apply a ‘discriminate engagement’ policy toward their own regional interests if Sino–American strategic competition intensifies over Taiwan or throughout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t reviews Chinese and American strategic expectations regarding Australia and their response to that country's relations with the other, and outlines growing policy imperatives that Australia must confront in order to overcome current anomalies in its ‘dual strategy’ directed toward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日本首先从文化价值观和国家定位上实现了对中国的价值自立,随后在外交实践上争得与中国平等的国际地位,在对欧美实地考察后逐渐确立起对中国的优越意识,并在对中国试探性的侵略战争中将这种优越意识固定化。依凭其在亚洲独一无二的近代化成果,日本将其近代中国观在甲午战争中付诸实践,两国近千年来的强弱态势由此发生结构性的转变,日本的东亚强国地位得以确立,并最终以君临的姿态把中国纳入其扩张视野。  相似文献   

13.
Congressman Walter Henry Judd was an active player in Sino–US relation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Unique for an American Congressman, he served for 10 years as a medical missionary in China. This article examines his motivation for going to China, his percep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society, and politics, and the impact of Chinese culture on him. It demonstrates that cultural influence is not a one‐way process, but reciprocal. Judd's views of China and his ardent Christian beliefs made him in turn a liberal missionary and a conservative anti‐Communist congressman with a significant role in Sino–US relations. His political behavior w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both ideology and the attitudes and judgments shaped by his 10 year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4.
中国谋求打开对欧关系的努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做出重大调整,重点是谋求打开对欧关系。为此,中国在公共关系、经济和政治外交等领域积极展开活动。总的来说,中国在上述领域所做的努力是有成效的,特别是中法关系正常化标志着中国对欧外交的一个重大突破。但也要看到,中欧关系总体上依然发展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西欧国家仍不能摆脱美国的控制来发展对华关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经过2006年10月以来中日两国领导人的数度互访,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简称“战略互惠关系”)成为新世纪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环境合作是双方首脑共同确认的“战略互惠关系”的重要内涵,更被各界冀望于成为提升和深化双边关系的突破口。从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发展、中日双边关系的转型以及环境合作对于今后中日双边关系的重要性等角度来看,中日环境合作所具备的战略互惠性决定了这一领域必然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两国关系的突出“亮点”。  相似文献   

16.
中以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比较特殊的一对双边关系。1950年以色列就承认了中国,但1992年中以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期间中以接触不多,大部分接触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从20世纪50年代中以之间接触的整个进程来看,在中以建交问题上,中方的态度变化是由热到冷,以方的态度则由最初的犹豫不决到坚决谋求与中国建交。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sex affected the larger politics of the Sino–US alliance during World War II. By early 1945, Chinese from across the social spectrum resented the US military presence, but just one issue sparked a violent backlash: sexual relations between American soldiers (GIs) and Chinese women. Two interrelated, patriarchal narratives about sex emerged that spring. Starting in March, government-backed newspapers began criticizing “Jeep girls,” an epithet coined to describe the Chinese women who consorted with American servicemen. Rumors also circulated that GIs were using Jeeps to kidnap “respectable” women and rape them. Each narrative portrayed women’s bodies as territory to be recovered and inextricable from national sovereignty. These narratives resonated widely, turning Jeep girls into the catalyst through which all variables causing resentment against the US military presence intersected and converged. With Japan on the ropes, China’s allied friends now stood in the way of irreversibly consigning foreign imperialism to the past. Sexual relations were not the Sino–US alliance’s seedy underside, but the core site of its tensions.  相似文献   

18.
Sino–American relations encompass a highly complex array of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dimensions. Recently, they have evolved around the question of ‘China's rise’ or (as Chinese analysts would state it) ‘peaceful evolution’. This article surveys both the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structural elements of this important bilateral relationship. It tracks recent transitions in that relationship, arguing that China's new-found status as 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 in American eyes will present a new set of American expectations and new forms of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that will seriously test both sides’ policy creativity and ability to adapt to a rapidly changing glob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0月安倍首相访华以来,中日关系出现了回暖的迹象。2008年5月6日至10日,胡锦涛主席的“暖春之旅”,为进一步改善中日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扭转两国关系不断下滑的趋势,中日双方对这次访问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此次访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解读了2008年5月7日签署的中日关系的第四个政治性文件,最后分析了这次访问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以及黑奴贸易的被禁,西方列强将其寻求廉价劳动力的目光转到了亚洲。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出国佣工形成高潮。签订于1868年的中美《蒲安臣条约》进一步促进了华工出国之步伐,同时也将西方社会保护本国侨民的观念融入其间,对清政府侨政的转变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