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凌鹏 《民俗研究》2023,(2):51-67+158
民间戏曲中的很多经典剧目在某种意义上具有超越士大夫文献的意义,能够说出百姓心中所想所思。细读这些戏曲剧本,可以探查到民间社会中最为深刻与隐微的行为模式。戏曲中的“情理”,正是民间社会最为重要的行为模式。但是,“情理”秩序的内部也蕴藏着僵化的危险。京剧《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过于执着自己作为“官-长-男”的权威地位,将“理”与政治军事权威相结合,坚持要斩杨宗保。这一行为压制了“情”的作用,导致“情-理”秩序陷入僵化。而穆桂英通过挑战杨延昭的权威,重新将僵化的“情理”秩序带回协调状态。“情-理”之间的冲突,是亲亲与尊尊两原则之间张力的表现,但克服张力恰恰不能停留在原则上,而需要回到具体的人情关系之中,通过“情”来调整“理”。  相似文献   

2.
姜志刚 《神州》2013,(24):15-15
文学创作中有两大要素,一个是“情”,一个是“理”。文学作品是作家饱含激情的产物,情感是推动文学创作的动力,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陆机的《文赋》也说:“诗缘情而绮靡”。这说明在文学创作中情感是极其重要的。文学创作中的“情”,是感性的,显性特征较明显。“理”是理性的,更多是对生活和人生的体悟与认识,对宇宙的万事万物的思考,具有隐性特征,这正是所谓的“体匿性存”。所以我们在文学作品中较容易感受到作家和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情感,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但是我认为在创作中,很多时候看似是作家情感激荡、沉郁顿挫、多愁善感、“情动而言形”的创作,实际上是作家对“理”进行了有意的建构,最终体现出的“理”大于“情”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清初诗论家叶燮,在《原诗》一书中建立了以“理、事、情”——“才、胆、识、力”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这一体系包含有艺术本源论和“正、变、盛、衰”的艺术发展观,以及由正变论而衍生的创新论。叶氏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的形态。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1619—1692)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著名的史学评论家。他的进步史学思想除集中地反映在他的《读通鉴论》、《宋论》等史论专著外,在他的其它著述里也有所反映。如其《尚书引义》、《春秋家说》、《春秋世论》、《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黄书》等,虽名为“说经”,实则其中都有关于古代历史的评论。王夫之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把自己的民族主义思想贯穿于著述之中,以是否有利于民族利益为臧否人物和评论朝政得失的重要衡量尺度;提出了“理势合一”“趋时更新”的史学理论,认为历史是发展、进化的;主张从事著史、论史必须有自己的宗旨和原则,并强调以史为鉴,以“求治之资”。兹分别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儒家和乐有着密切关系。儒家以《诗》《书》《礼》《乐》为教,而尤重乐教。《论语·泰伯》云:"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98页)如学者所指出,乐是个体达到君子境界的途径,但是在"立于礼"的阶段,因要求以礼制情,生命中的情、理存在对立,道德修养还不坚定。因此,要达到个人理想的人格和"仁"的境界,还需要用音乐陶冶性情,情理相融,形成道德情感,从而克服情、理的对立,使之归于谐和统一,从而成就  相似文献   

6.
侯延昌 《神州》2013,(23):176-176
作为一位时代的巨人,邓小平身上闪耀着无数的光辉,而纵观邓小平的一生,其领导艺术有众多值得赞扬与学习的地方,他的领导既有高度的原则性,又有具体的灵活性。在政治斗争中,他韬光养晦,不重名位,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在治理国家中,他坚持“中央要有权威”,“领导就是服务”.提出“猫论”、“分三步走”、“不争论”等治国谋略;他提倡知人善任,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领导艺术.是经过实践的检验,是我永远值得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将简要从三个方面简单阐述邓小平的领导魅力与艺术。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时代的巨人,邓小平身上闪耀着无数的光辉,而纵观邓小平的一生,其领导艺术有众多值得赞扬与学习的地方,他的领导既有高度的原则性,又有具体的灵活性.在政治斗争中,他韬光养晦,不重名位,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在治理国家中,他坚持“中央要有权威”,“领导就是服务”,提出“猫论”、“分三步走”、“不争论”等治国谋略;他提倡知人善任,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领导艺术,是经过实践的检验,是我永远值得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将简要从三个方面简单阐述邓小平的领导魅力与艺术.  相似文献   

8.
清末许印芳《诗法萃编》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诗论作,该书诗学知识丰富深邃,博大精深。蓝华增作此,是就本书所涉及的诗美学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认为:许印芳的诗学思想遵循儒家“言志”正宗,服膺“诗教”,即诗歌创作服务政教,同时又融入诗美学,尤其是意境理论:许印芳的诗学思想汲取了中唐皎然——晚唐司空图——南宋严羽等人的诗美学思想。蓝华增此。指出了许印芳评论《诗式》、《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的允当之处,同时也独抒己见,指出了对上述三部诗论的“研究未尽和理解欠妥之处”四点。本篇幅不大,但结构谨严,论述有据,见解独到,研究深入,评述允当。是篇很好的“论‘诗论’”的学术稿。  相似文献   

9.
《文赋》是西晋诗人陆机的一篇重要的文论作品,他开创性地提出了“缘情绮靡”的诗学观。这与特殊的时代哲学思想——玄学本体论的最终完成有密切的关系。陆机第一次于诗的领域确立了诗的本体“情”性和其“绮靡”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0.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这部巨著而著名于世。王夫之则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史学评论家,他的史论著作很多,如《尚书引义》、《春秋家说》,《春秋世论》、《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黄书》等,虽名为“说经”,但其中都有关于古代历史的评论;他晚年所写的《读通鉴论》、《宋论》则更是比较系统的史论巨著。由于《读通鉴论》是王夫之的史  相似文献   

11.
裁判文书直接涉及案件双方当事人的直接利益,其制作质量的高低是反映我国司法改革和法治建设的一扇窗口。裁判文书制作中的诗意化现象并不会成为主流。只有在规范格式的框架下,坚持理性思维,准确把握特定案件的具体特性,在释法说理时合理平衡法理与情理,以法理为主,情理为辅,才能制作出符合规范的高质量裁判文书,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2.
摭谈古石屏     
我国古代石屏,自宋代开始,渐渐地深得文人的青睐,究其缘由,与两宋文人画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写有一首《题吴学士石屏歌》云:“空林无人鸟声乐,古木参天枝屈蟠.下有怪石横其间,烟埋草没苔藓斑”,极其生动而形象的诗言,为人们再现出了一幅“古淡天然”、“奇崛神秀”的自然山水画景象.歌词的诗情与天然生成的屏中“山水画”画意,冥然默契,相得益彰.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常“将其文学观点转用到论画上面”,对宋代文人画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从这首《题吴学士石屏歌》中,就能以窥一斑.清供石屏,虽在北宋尚未广为流盛,但早已被文人学士们用来作为“诗画同一”的审美对象,以及体现文人美学观念的一种象征.宋人杜绾有《云林石谱》三卷,他在写到朱阳县虢石可“多作研屏,置几案间全如图画”时,也特别提到“昔欧阳永叔赋月石屏诗,特写奇异”.这均充分说明,以欧阳修为核心的许多宋代文人,在热衷石屏“天生”图画意趣和情  相似文献   

13.
齐芳 《神州》2013,(1):7-7
韩愈“以丑为美”的诗之所以呈现出美的特质,是因为他以丑的形象传达出了美的情感,本文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论述。其一,韩愈往往借丑的形象来表达批判之情,这种对于丑的运用使谴责、批判的力度与强度加深;其二,“悲苦”之情抒发必须用丑的形象,愈丑愈苦,愈苦愈强,充分体现出诗人对于苦难的承担与超越。但无论是批判之美还是超越之美,我们都能体会到深厚情感之后的巨大冲突,正是根源于这种“冲突”,韩诗成功地将丑转化为美,将生命的痛感转化为审美的快感。  相似文献   

14.
王大勇 《史学月刊》2005,(7):123-125
在先秦、两汉哲学和美学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获得了巨大发展。这一时期,曹植的《画赞序》确立了绘画艺术的地位,顾恺之的“传神论”提升了绘画艺术的审美特性,谢赫的“气韵生动”则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审美与创作的最高准则。因此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绘画艺术鲜明的审美观念,即:重情感、求传神、讲气韵、法自然,从而为中国美学审美观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盆景,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享有“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之称,又有“活的艺术品”之誉,给人以“诗情随景发,画意入景来”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6.
何文珺 《神州》2012,(7):98-101
翻译家屠岸对济慈的诗钟爱成癖,同为诗人的他一直行走在济慈的生命中,因为诗人间的灵犀相通他与另一位深受济慈影响的诗人徐志摩在灵魂和诗情上邂逅,一生为爱为美为自由,直至用生命诠释了浪漫主义美学。在人们眼中,诗人早已蜕变成那最后的十四行诗,遗世  相似文献   

17.
万晓咏 《神州》2012,(28):11-12
法国现象学美学代表人杜夫海纳的经典名著《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多半文字都在论述审美对象问题。审美对象论是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的出发点,只有对这个问题深入研究,才能把握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的核心。本文拟重点分析下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中的关系论。  相似文献   

18.
美善合一是李长之的审美教育理念,德国古典美学、儒家古典审美教育思想和中华玉文化是李长之审美教育理念的思想渊源。文章从这三个视角出发去解读批评家的审美教育思想,探究介于批评家理性和感性之间的那块心灵圣地,揭示批评家批评思想的哲学底蕴和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9.
颐恺之美学观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绘画理沦阳绘画创作使中国绘画美学得以系统体现.并出现了抽象美的萌芽。他把握了绘画美学的艺术理论.并从中总结出一系列绘画用语。他把前人曾有过的“形神兼备”、“发挥画家主观作用”等处于萌芽状态的思想.用“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观点统一起来.建立了绘画美学系统.为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奠定丁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红学 《神州》2012,(1):109-109
从美学与诗境中去论述数学中蕴涵的艺术魅力。尝试着把数学中的美以诗的形式呈现出来,巧妙结合美学,使数学的艺术价值更直观,更具体,更具有诗情画意。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情感的简单呈现,更体现数学,诗歌、美学的和谐统一,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