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80年代,专门研究音乐文化及人类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的学科——音乐人类学稍然兴起了。在人类学、音乐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长期侧重于学科的本体研究及其对音乐结构、形态与特征等研究,在西方传统的音乐学范畴中,形成了带有共性的研究课题。当今对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所采用的学术材料,都是来自人们的田野作业,这些材料经过研究者运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民族学、历史学、文化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把音乐艺术与人类学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把研究对象确定为"人类音乐文化",且用人类文化的优化整合来探索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2.
书讯     
正《历史学与人类学:20世纪西方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陆启宏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20世纪的西方史学经历了从传统史学走向新史学的进程。新史学"打破学科之间的围墙",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史学景观,"历史人类学"也就在这一学术背景下应运而生。该书系统地回顾与梳理了20世纪西方学者对历史人类学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情况,作者以人类学的历史化和历史学的人类学转向为基础进行讨论,对历史人  相似文献   

3.
历史人类学者走向田野,不只为了收集文献,更重要的目的,是在田野的经验下去了解文献。田野的经验,令他们知道历史上大部分的人都不识字,所以需要应用文献以外的办法去了解没有文献的人的历史。这些办法包括口述传说、物质文化以及尤其重要的礼仪演绎。通过诸多途径重构的制度史,不单是皇朝的法令,还包括民间怎样利用和引申皇朝的法令而建立的种种关系。但是,历史人类学不能停留在个别乡村的考察,需要通过不同地点、不同环境的地方比较,才可以得到广阔的视野。历史人类学也不应该只关注皇朝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历史有很多地方值得利用历史人类学的取向去补充。历史人类学需要让历史学者知道文献之外有活的社会,让人类学者知道社会有活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正>如同生活一样,田野中往往会出现冷场、无所适从等尴尬的经历。对于民族志研究来说,或许所遭遇的这些尴尬,正是发现问题的所在,但传统的田野作业往往忽视这一点。近三十年来,反思经典田野作业方法已经成为民族志研究反思传统人类学的重要思潮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田野过程甚至比作为其成果的民族志文本更值得关注。反思或呈现田野经历,展示学者与"那里"人们的互动过程,使读者从  相似文献   

5.
袁理 《黑龙江史志》2008,(14):16-17
在历史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日渐成为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取向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传统史学名著《史记》中也大量存在人类学方法的因素,其以"田野调查"工作方法通过选点、参与观察和访谈收集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并与现有传世文献相互印证,在追求史事的真实性上更胜一筹。这造就了《史记》成为中国传统史学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民族志和方志学民族志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文本形式。虽然因命名上的重叠和定义上的冲突,我国人类学和方志学一直争论着各自对"民族志"理解的合法性和话语权,但这两种民族志却各自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并且在学科发展中默默地影响着对方。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的方志编撰传统无形中形塑着我国人类学民族志的本土特色,而人类学民族志的田野研究范式也开始向地方志渗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兹从实用层面入手,探讨在地方志资料采编范式中借鉴人类学民族志田野角色、田野伦理、田野方法等具体经验,对方志采编范式的跨学科互鉴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试论历史人类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杰 《史学月刊》2005,2(9):83-90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历史人类学,尽管从学术传承上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它的出现为消融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边界,促成两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历史学内,“历史人类学”的形成亦经历了一个从社会史、社会文化史到历史人类学的演变过程。而在中国近代史领域,历史人类学已经展开一些研究实践,但是尚需进一步提倡。这种提倡表现在三个方面:底层视角、区域经验、文本与田野互动。历史人类学会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有益的影响,会成为一种介于宏大叙事与经验性实证研究的“中层理论”。从历史学科的本位出发,历史人类学对人类学的吸收借鉴颇多,但是不能轻易放弃历史学科本位。  相似文献   

8.
戴国斌 《民俗研究》2020,(5):133-138
新时期以来逐渐兴起的武术人类学研究,对相关方法与理论进行了持续探索,业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重要研究进路。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学者需在悉心揣摩田野调查方法、探索民族志文本撰写的基础上,拓展研究思路,聚焦中国武术的核心议题,体现人类学研究对于武术文化自觉的研究价值,促进武术人类学研究的规范化、体系化、本土化建设,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学科的民俗学,其形成基础就是通过"田野"获得文本。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做田野"成为民俗学和相关的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但是,中国民俗学是建立在所引介的西方概念之上的。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反思这些学术概念的历史背景,从意识形态范式转换角度,将其与学科的方法论范式转换共同审视,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为此,提出在观念上以"实地"取代"田野",以"走在民间"取代"走向民间",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起同仁的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10.
程金城 《丝绸之路》2012,(18):13-16
人类学在其发轫阶段,以"他者"眼光对异民族文化的关注、命名、书写和评价是普遍的现象,而在今天,这一现象已经并在继续改观。一批具有文化自觉意识又在本土传统文化滋养中成长起来的基层和乡土知识分子,开始以自我主体身份写地方、写文化、写民族、写历史,重新发现"大传统"所忽略的"小传统"及其价值,弥补专业人类学家田野作业的不足。他们长期生活在本土文化的"田野",不再是只为专业人类学家提供资料的讲述者和地方知识的"知情人",而是具有独立意识、反观视角、自我体验和表达能力的研究者,其中一些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表明,他们堪称田野文化人类学者或者本土人类学者。虽然这些人类学者或者本土文化研究者有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但就他们工作的性质和意义来说,无论是满足当前文化研究的需要还是着眼于长远的发展,他们应该得到与专业人类学家同样的尊重,他们的工作应该得到支持,他们的成果应该得到承认,他们的研究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以张怀群及其研究工作为例来谈谈田野文化人类学者的贡献和价值,以期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科研究的扩展,"民族志"概念的译义已经产生各种误解,不能准确表述新的研究状态和不断扩展的研究对象,继续使用"民族志"一词将不利于人类学学科的普及与壮大。"Ethnography"包括了实地性、描述性等田野工作的基本特征,基于田野工作之上的"Ethnography"翻译为"田野志"较为理想。从人种志、民族志到田野志,反映了学科演变的脉络和研究对象一步步延伸的趋向,更是人类学研究理念上不断更新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宁夏泾源县园子村遗存的"踏脚"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社会学、民俗学及文化人类学等相关理论与实地田野调查,全面和深入地研究了泾源"踏脚"的起源。对于我国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科学地保护和规范这项面临失传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半个世纪以来,在社会史的"人类学转向"中,背负非历史主义冤名的功能派人类学一直遭到西方学界的拒斥。事实上,从20世纪30年代中叶开始,以费孝通为代表的功能主义者在关注文明社区生活变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学派特色鲜明的历史观。作为对前此(进化论派和传播论派)人类学的不满,费孝通否定了"单线进化"的历史意识,但面对急剧变动的近代社会,他毅然自我否定,实现了历史意识的回归。这样的历史意识源自生活变迁的现场,着意于实际生活中仍在发挥功能的"活着的历史",从而确定了其"历史"方位;这样的历史意识滋生于特定的时空,偏好草根阶层的文化,表现生活关系的整体性,展示历史的日常样态。人类学的日常史重构主要是在田野中完成的。在那里,费孝通对物质文化、口传、碑文和历史传说等材料进行生活的印证和释读,充分发掘其中的思想史价值,体现了功能主义本色。重温费孝通的学术理念,完整叙述其功能主义历史观,对于疗治西方学界的选择性失忆,构建中国社会史理论和话语体系,当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华人的人类学研究:以区域及主题为分析焦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重点在于概述启始于上个世纪中期的人类学东南亚华人研究以及学者在不同时期偏重的各个方向。笔者并不企图在本文中完整、详细地讨论人类学者的东南亚华人研究成果 ,而是希望从不同地区及研究主题两个方面 ,概述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学者的东南亚华人研究重心、重要的转折以及新近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华南宗族是科大卫教授的重要研究领域。他以历史学为本位,借鉴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走进乡村社会广泛收集民间文献和口述资料,并将之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形成了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路径。"口述历史计划"堪称其进入传统乡村社会史研究的开始,"入住权"理论更是对宗族研究的重要贡献,补充了弗里德曼研究中宗族与地域社会关系的论点。在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宗族研究中,他从地方社会与王朝互动和整合的独特视角,以"礼仪"作为分析工具,展现了宗族制度的历史演变。正是这种路径,形成了有别于传统中国宗族研究的特殊风格。  相似文献   

16.
范西纳是现代非洲史研究第一代学者中的代表人物,他以口述资料、非洲器物以及语言资料为基础,结合考古学、人类学等对非洲史进行研究,提出相关理论并进行实践,在刚果河流域、大湖及赤道等地区历史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使一些一度被殖民主义和白人种族主义史家认为"无历史"的地区变成"有历史",也开辟了对这些地区的历史进行进一步研究的道路。与此同时,由于口述资料本身的缺陷以及语言、考古等资料的不充分,范西纳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有待突破。  相似文献   

17.
多学科研究与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历史研究采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与实践经历了借助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的尝试和讨论、计量与比较方法及心理学理论等被引入史学并得到初步运用、人文与社会科学多种学科理论与方法渗透于历史研究三个阶段。学者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与运用多学科方法的关系方面,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并在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实践中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一、选题的意义在建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探讨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推动研究的深化已成为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华南乡村地区这一共同的研究对象领域,人类学和建筑学乡土建筑研究均有着长期的研究和丰富的成果,为探索学科间的交叉借鉴提供了基础。但建筑学如何自觉引入人类学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欧美的生物考古学从19世纪发展至今,主要表现出融合性、多样性两个特征。其中,融合性体现在生物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之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这涉及到研究的问题、使用的理论、研究的对象等方面;多样性则体现在日益增加的不同研究主题上,此外,理论以及方法也在增多。本文将对生物考古学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分析欧美生物考古学的主要学派,并对该领域的未来提出自己的思考。首先对定义稍作回顾。本文所讨论的学科或者说领域,不同国家所使用的名称各有不同。例如,中国学者称之为体质人类学,美国称之为生物考古,  相似文献   

20.
田野五观     
笔者于2012年带领团队对青海省海北州进行田野考察,虽时过境迁,今仍余味在口,积结于胸,不吐不快,尤其"五观",历历在目。"观"不仅是一个视野,不仅涉及人类学"参与观察"的"商标",不仅涉及田野作业"观"与"被观"的主位与客位,不仅涉及"可见物—不可见物"的结构人类学形貌,不仅涉及"物—非物"的社会关系;不仅涉及"浅景—深景"现象学原理,不仅涉及到"观—叙述"的叙事学原理……福科曾经尝试使用"目光考古学"的概念,不过他是在"看画"时想到的;我使用"目光民族志"。不在于刻意,不在于模仿,亦不求于创新,只是在田野中自己的"肉眼+心眼"观感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