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达藏刀为纯手工制作,刀把、刀鞘分银和铜两种,花纹全是手工雕刻,样样都是精品,现多为生产、生活、装饰和收藏用。  相似文献   

2.
雪域藏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岗钦  才吉 《中国西藏》2004,(3):58-59
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折射出了独特的光芒。在人类共有、最为熟知的刀具上,同样展示出别具一格的风采。藏族的金属冶炼技术在远古时期,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同时,也产生了精良的刀具。随着时代的进步,藏刀的分类也日渐细化,不同的地理气候和物产,以及人们的审美取向,决定了刀的形制、用料和装饰风格各不相同。但总体上来说,藏刀更接近刀的本质特性,轻灵、花哨在藏刀体系中很难寻觅,相反,古朴、凝重、厚  相似文献   

3.
多洛说,我们家有最棒的卡嘎朗玛藏刀,还有最棒的赛马手……  相似文献   

4.
卡嘎村的多洛和儿子丹巴,打造出独特的藏刀新品种“卡嘎朗玛刀”。而丹巴将配上宝刀,期望在今年的赛马会上再次夺冠。  相似文献   

5.
古老的西藏民族手工艺艺术,是藏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束艺术奇葩,千百年来,盛开在雪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它集中体现了藏民族鲜明的民族特性,色彩、图案、造型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江孜的地毯,姐德秀的围裙、扎囊的氆氇、浪卡子的藏被、加查的木碗、拉孜的藏刀、拉萨的金银器具、仁布的玉器、定日的石雕等,无不体现出藏民族工匠深厚的技艺功底和艺术才华。  相似文献   

6.
1979年春,河北省兴隆县陡子峪公社沥水沟大队社员,在院内挖土时发现套置一起的陶罐两组,内藏刀币五千余枚,约重80公斤。县文化馆对窖藏地点进行了调查,并征集到较完整刀币共2,356枚。沥水沟系泃河源头,南距明长城的将军关约1公里,与平谷县靠山集公社接壤。刀币出土时排列整齐,用麻绳串联成贯。现按其年代先后,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日喀则地区的拉孜县,号称“珠峰北大门”,有“西部粮仓”、“藏刀之乡”、“堆谐之乡”等美誉。“拉孜”藏文意为“神灵之巅”,为神秘领地,俗称“拉雪”,即旭日第一道金光照射的神圣之地。当然,也有学者将“拉孜”译威“风口”。  相似文献   

8.
旺堆 《中国西藏》2007,(1):80-81
日咯则地区的拉孜县,号称“珠峰北大门”,有“西部粮仓”、“藏刀之乡”、“堆谐之乡”等美誉。“拉孜”藏文意为“神灵之巅”,为神秘领地,俗称“拉雪”,即旭日第一道金光照射的神圣之地。当然,也有学者将“拉孜”译成“风口”。  相似文献   

9.
正世界四大天葬台之一的郎木寺天葬台被称为天堂驿站,其传播影响甚为广远。在寺庙后山坡的天葬台上,喇嘛们用藏刀利刃刻画出一幅幅朴实原始的幸福画卷,这是藏民们思想与灵性的坚韧,他们通过亘古不变的执着诠释着"生、老、病、死"的生命意义。郎木寺是横跨四川与甘肃的一个小镇,镇上有四川省的格尔底佛教寺院和甘肃省的色止佛寺,人们将这两大佛寺统称为郎木寺。从四川省的若尔盖县城到郎木寺要经过一个高原湖泊,当地人称为花湖。位于若尔盖草原腹地的花湖,水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藏》2020,(1):40-45
前段时间,笔者沿国道318、国道212、国道317旅行,到西藏的林芝、昌都两市采访。所到之处,在念青唐古拉山脉末端丛林、横断山脉腹地深山,在藏东南神奇的红土大地上,处处感受到改革发展、生机勃勃的气象。易贡藏刀——铁花火影的艺术品铁花四溅,火光耀眼,牛琼手上长长的铁条此时已在炉子里烧得通红。1966年出生的牛琼是西藏林芝市波密县易贡乡的制刀人。牛琼干这一行已经有近40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变脸、藏刀、吐火、踢慧眼是川剧表演艺术的四大绝招,而变脸位列第一,用得最多最引人注目。演员扮演的角色在演出过程中,根据剧情的需要,短短一秒钟的瞬间,一转身、一摇头、一踢腿,马上由本来面目突然立地变成另一张面孔,往往是一个动作一变,连续变出以红、绿、蓝、白、黑色为主调的几张  相似文献   

12.
梦子 《中国西藏》2005,(1):30-34
当晨曦刚刚露出它第一缕霞光的时候,桑烟袅绕的大昭寺及其周围的老城区八廓街已是人潮涌动;在低沉的阵阵法号声中,手持尼玛轮、默念“六字真言”转经开始他们朝圣而虔诚的步伐;数以千计的商贩,沿街摆上足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各样独具民族特色的商品——佛珠、银饰、马具、藏刀、木碗……,无不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  相似文献   

13.
旺堆 《中国西藏》2005,(4):60-61
“刀兵器也,为斩削刻割之具,剑,古兵器名,双刃有脊”。远古时的雪域兵器,今日已变成为千山之宗,万水之源的珠峰化、雅江化的一部分,不仅是人民生活离不开的器具,也成为一种民间工世极品,在雪域高原众多特色藏刀化中,后藏(日喀则地区)刀乡拉孜县柳乡的孜龙刀无疑是其中魅力无穷的亮丽奇葩。  相似文献   

14.
《宁都拉》     
正导演:任珊珊内容简介:该影片讲述了援藏医生凌雪峰(王鑫尧饰)十三年后踏着父辈的脚印,重回西藏与初恋女孩实习护士格桑梅朵(旺卓措饰)再次相恋,找回当年纯真记忆,成就一段民族融合的格桑花之恋。影片不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还加入了一些例如望果节、藏刀制作等藏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在讲好援藏故事的同时,也向观众展现了西藏  相似文献   

15.
藏品     
藏品介绍:这把藏刀是过去藏地上层人士的佩刀。此刀具有传统藏刀刀身宽厚,钢质柔韧的优点。刀鞘和刀柄均为精S铜打造,刀鞘正面錾刻飞龙翔凤,背面缠枝卷草图案布局合理,錾刻精细。此刀的最大特点是刀柄和吞口一体精铜铸造,刀柄为不明显的四棱形,便于全力把握;吞口为一生动形象的狮兽头,凶悍威武,  相似文献   

16.
多加 《中国西藏》2003,(5):20-22
一提到日喀则民族手工业,人们自然会想到寺庙建筑群金碧辉煌的金顶和檐上活灵活现的金属飞禽走兽,百姓生活中使用的金银铜铁器;高档别致的“松巴”靴;江孜的“仲丝”卡垫、氆氇和民族服装;谢通门、拉孜的藏刀;仁布的玉器;吉隆的木碗、竹器等等,这些民族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许多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声誉。  相似文献   

17.
感受西藏     
提起西藏,我砰然心动。"黄金屋"中关于雪域童话般的描述,谜一样的藏传佛教,还有巍峨的雪山,高原的蓝天白云,无不令我暇思万千。当一群意气风发的同学少年在暑期相约结伴赴藏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尽管作出这个决定时离出发时间已经很近了。听说还有德国同学与我们踏歌同行,对西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新结识的藏族朋友从北京出发坐火车到西宁,在西宁又坐上了"豪华大客",开始了我们为期一个月的西藏之旅。汽车在格尔木休整时,一些藏民便陆续上车。上车的藏族有的穿着厚重的藏装,腰间别着长长的藏刀,有的则穿着绛红色袈裟,看起来…  相似文献   

18.
浪迹甘南     
自北京西站乘K115次特快早 9: 22离京,第二天 18: 59即抵青海省会西宁,晚餐可品西宁特产无鳞湟鱼。 第三日去26公里外的湟中县塔尔寺游览一天,夏利出租车单程约 25元,可议价。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交通最便利,旅游开发最好的寺院。寺前摊贩云集,各类藏族工艺品琳琅满目,购时需狠杀价,但藏刀带回内地有一定的不便。顺序游览如意宝塔,小金瓦寺、大金瓦寺,大经堂,并观赏精美的壁画,一天时间足够,当日返西宁,住西宁。 第四天可乘旅游车游日月山、青海湖及鸟岛,行程较远且多为牧区…  相似文献   

19.
拉孜藏刀果然名不虚传:置于案上,如一流秋水,晶莹炫目;握在手中,顿觉寒气逼人,锋刃如霜。它们的打制者,是距后藏日喀则150公里处拉孜古镇上的几位藏族刀匠。近日,拉孜县民政局长朗杰陪我们专程赴古镇拜访这几位藏刀老艺人。拉孜镇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麓、雅鲁藏布江畔,还未进镇,我们就听到打制金属的铿锵之声此起彼落。一塘炭火、几十样工具,摆满了老刀匠次仁旺拉的工作间。他席地而坐,尽管年已60,但除腰背微驼之外,仍然体格健壮,声若洪钟,双目炯炯有神。谈起他的刀,次仁旺拉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他认为,一柄好刀区别于平…  相似文献   

20.
藏饰传奇     
<正>藏族人爱美,不分男女,无论贫富,身上总有几件珍贵的物件。那些藏族汉子,戴头饰,挂狼牙,腰间一把藏刀,一抬手,腕上很粗的一串包金象牙。女人的装饰就更多了,除了耳环、戒指、手镯,还有头饰、佛珠、腰佩……这些年,大量游客涌入藏地,藏传佛教传播四方,藏饰也随之水涨船高,一颗真的包银狼牙,至少也要两三千元,好的天珠卖到上千万。我的兴趣却并不在此,因为在藏区收山货,天天跟藏族人相处,被藏饰晃着眼,我很想知道,这些藏饰是怎么得来的,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审美,而我的藏族朋友们,是怎样在极恶劣的环境里,将一片色彩,一块骨头,一串佛珠,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