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司是主要对辽阳行省辖区的监察机构,同时部分中书省直辖区也在其监察范围之内.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司的设立是元代东北统治的重要一环,该机构在审视刑狱、打击豪强、抑制诸王、劝农教化、赈灾等方面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对宣城、扬州两地出土的4件元代官府机构公用瓷款识进行分析,考述其订烧对象,确认了“宪台公用”青花款卵白釉瓷订烧对象是肃政廉访司,“宪司公用”青花款卵白釉瓷订烧对象是肃政廉访司分司。由此可进一步推知,元代部分官府机构公用瓷存在以实际使用方上级机构简称作为落款方式的特殊现象。此外,从纹样及落款内容、位置、读法等多个方面对这4件公用瓷进行比较分析,可知元代部分职能相同的官府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所用公用瓷有着各自的设计样稿,而落款有可能不属于设计样稿内容。  相似文献   

3.
山西,古称河东,为"表里山河,形胜之区",元代设置河东山西道宣慰司,为中书省直辖区.由于该区域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有关文献所涉滋繁,虽多收录于《全元文》之中,但仍有遗漏.笔者在翻阅碑刻文献中又发现元代所涉山西文献六则:漆伯善《宣慰谢公述修考妣功德之记》、王思诚《重修晋祠庙记》、魏初《辽州重修宣圣庙碑》、卢懋《义...  相似文献   

4.
2 0 0 3年 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一书 ,是李治安教授最新的学术文集 ,收入了作者在元代政治制度领域发表过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书分为四大专题共 2 6篇。第一章“中央政治制度” ,分别从元代“常朝”与御前奏闻考辨、元代上都分省考述、怯薛与元代朝政、元代质子军刍议等四个子目进行探讨。第二章“地方行政与监察制度” ,详尽研究了元代的行省、宣慰司、路总管府、县官、巡检司、行卸史台、肃政廉访司等各级地方行政与监察制度的建制沿革、职权、特征、性质、历史作用 ,等等。第三章“投下与蒙古诸王制度” ,分…  相似文献   

5.
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卷八六《百官志二》“肃政廉访司”条记载:“国初,立提刑按察司四道……(至元)十三年,以省并衙门,罢按察司。十四年复置,增立八道:曰江北淮东道,曰淮西江北道,曰山南江北道,曰浙东海右道,曰江南浙西道,曰江东建康道,曰江西湖东道,曰岭北湖南道。”按:元至元十四年所立江南八道之一为“山南湖北道”,而非“山南江北道”。1.辽宁省图书馆今藏有清文廷式由《永乐大典》辑出《经世大典》(抄本),其“官制·肃正廉访司”条(辑自《永乐大典》卷一一一九,今本《永乐大典》不存)记载:“初立提刑按察司四道……十三年十二月,以…  相似文献   

6.
康大寿 《纵横》2011,(10):10-11
辛亥革命时期,成都独立后,由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特任并派往四川所辖五道巡察的官员称为“五道宣慰使”。由于在保路运动中的突出表现,张澜于1911年12月受命由军政府参赞职上转任川北道宣慰使。  相似文献   

7.
金华侍王府,在金华城关之东。唐宋时为州治所在;元时为浙东道宣慰署、肃政廉访司署;明初朱元璋曾驻于此,后为巡按御史行台;清时为试士院。1861年太平军攻克金华后,侍王李世贤即在这里召集工匠,"大加修葺"(见光绪《金华县志》)。太平军退出金华后,虽经清王朝和后来的统治者的破坏,但原貌基本保持。这里不但保留了规模壮观的太平天国建筑,而且保留了大量的壁画、彩图、木雕、石雕、砖雕等珍  相似文献   

8.
元代山西人吕蒙甫曾经在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长期任职,可是清代桂林地方志对其记载很少,而且将其姓名误记为吕流。今据元代文学家虞集所写《吕公神道碑》,介绍吕蒙甫在广西桂林及广西南部的感人事迹,为地方志提供新资料。元顺帝在广西时还曾手书"恒斋"两字赐予吕蒙甫之父。  相似文献   

9.
《程文海(即程钜夫)徐琰致义斋札二帖》卷是元代两位名人传世书迹孤本。特别是程钜夫,在元朝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徐琰《元史》竟然无传,所以此二札不仅仅体现了二人书法的造诣,更是难得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但在乾隆辛丑之前,该帖是混在明人书札之中的。顾汝敬鉴定出为程、徐的作品并作了相关考证,但限于历史条件,顾对很多问题并没有搞清楚,特别是二札的上款义斋其人,始终没有考出来。本文不仅讨论了二札写作的具体时间、帖中涉及的史实,更揭示出义斋乃是与程、徐同为元代监察机构肃政廉访司官员的陆垕。此外,作者对三人的生平事迹传略作了必要的介绍、评价和补充。  相似文献   

10.
1996年,我馆征集到一方印章,印出土于邻县唐昌镇,印章保存完好,为元代官方铸印。印为铜质,印面方形,印边长56,厚1.2,通高5.2厘米。柄纽,纽上小下大,成不规则长方形,纽宽边2.7-3.2厘米,窄边为1.2-1.5厘米,重0.54千克,印面阳刻八思巴文,译成对应汉字为“崇宁县尉司印”,印背纽两侧刻汉字楷书铭文,一侧为“崇宁县尉司印”,另一侧两排子为“中书礼部造,至元十八年二月日”,两侧共十九字(如图)。《元史·地理三》载:崇宁县,属西蜀四111道肃政廉访司成都路,隶彭州,彭州下领二县,即阳(今彭州市),崇宁县(今…  相似文献   

11.
诸路转运司在世祖朝曾两立两废:中统三年正式设立,至元八年被明令罢废;至元十三年复立,而至元十五年旋又被罢废。诸路转运司职能广泛,负责督办一路财赋,直接经度诸色赋计,并且还在掌握户口增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职能;然而其漕运、监察等项职能却渐趋弱化。其地位较高,曾一度与宣慰司、廉访司并称"三司";在元代前期北方的财政税收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元代诸路转运司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总管府路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的定型。  相似文献   

12.
据《永乐大典》所引《经世大典》和《南台备要》、清文廷式所辑《经世大典》记载 ,元至元十四年所设江南八道之一为“山南湖北道” ,而非如《元史·百官志二》“肃政廉访司”条所记为“山南江北道”。据相关资料推断 ,到至元二十九年 ,为适应江南湖北道的重新设置和江北诸城划归河南江北行省的需要 ,“山南湖北道”始改称“山南江北道”。  相似文献   

13.
<正>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的名人先贤灿若星河。然而有一颗闪耀之星却能以其独有的光芒照亮一片夜空,守护一方净土,他就是元朝肃政廉访使——吕?。吕?精通程朱理学,性格笃实谨信,为官廉洁刚正,深得朝廷信任和百姓爱戴。他历经元仁宗、元英宗、元文宗、元顺帝等八位皇帝,先后担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佥事、岭南道肃政廉访副使、刑部侍郎、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使等职。  相似文献   

14.
正明代为加强省与府之间的联系及对地方府州县事务的监管,派遣布政使司参政、参议和按察使司副使、佥事等省级机构佐贰官员分区域巡察地方,后演化为明代分守、分巡等各类地方道制,并在清代得以延续。区别于明清两代中央政府中监察御史分道监察的道,上述地方道制是设置于直隶及省级区域内的行政与监察机构,是明清地方行政制度中的重要一环。自1940年孙祖绳发表《明代省道制》(《政治建设》第3卷第2期,1940年)对明代地方道制的历史、演变及职能进行考察以来  相似文献   

15.
国图藏《魏书》纸背60余件文书涉及元代灾伤申检体覆制度,其中湖州路牒反映了元代灾伤体覆中检踏机构呈报的具体内容及检踏人员构成,而保存的"覆踏灾伤田亩文册""体覆灾伤田亩文册""除免灾伤田亩税粮文册"三种类型的灾伤田亩登记文书,各有其登记原则和内容。据之可见,元代灾伤申检体覆制度的运作存在灾民等申告、州县初踏并上报路总管府、路总管府覆踏后上报廉访司、廉访司体覆后路总管府呈部、户部转呈中书省、中书省审批、户部传达、除免税粮等多项步骤。  相似文献   

16.
川东道是解读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典型范本。通过考察,再次证明了道由一种临时性的藩臬二司派出机构,逐渐演变成有固定辖区和治所的府以上省以下的地方行政区划和机构。因应时变、灵活性和敏感性,使得川东道在晚清被附加了很多原本不相关的职能。尽管它本身不是一个完全近代化的职官,但由于府以上省以下的空隙过大,这种中层地方机构,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是需要的。  相似文献   

17.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  相似文献   

18.
针对元代监司的诸多研究已经成果颇丰,但是在有关元代二十二个监司道的区划方面,虽已有不少局部的推进,却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元史·地理志》的重新解读,再结合元代相关的台宪、法律文书,对有元一代的监司道区划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元代西南夷地区的政区设置历来尚少定论,为了对此处的监察区设置情况作出判断,文中亦对此地行政建置作出了新的考订。本文同时指出,基于三台的监察区区划,元代的疆域可以被划作六大政治泛区。  相似文献   

19.
清初江南、湖广、陕西三省的分省,是元代实施行省制度以后较为特殊的一次分省过程。就行政区划、职官制度层面来说,三省的布按两司与巡抚员缺的增裁、辖区的调整在顺治十八年至康熙六年间逐步完成。三省保留下来的区域性巡抚职能得以调整,其与布按两司之间新的行政关系得到确立,巡抚由此全部下辖布按两司,三省事实上析分为六省。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应对区域问题的局部改革,也有全国性的政策变化,动因各不相同。此后,进入《清会典》的规范过程。"分藩"是对三省布政使司衙门及其辖区变化的记载,"分省"是对新的省行政机构(政府)和新省区的认同。乾隆十三年九月关于督抚居外官之首的讨论以及御准,表明朝廷对新省制的一种确认。康熙、雍正两朝《清会典》的规范随着认识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乾隆二十三年编纂的《清会典》载全国有十八省、督抚为"外官",确立了十八省与清代省制的法定地位。  相似文献   

20.
元代,留居东北的女真人是元代女真族的主体部分,其分布区域的南部到达今朝鲜半岛,其中较为密集之地包括今朝鲜境内的咸镜道、江原道、平安道、两江道等。元政府通过在各区域设置不同级别的地方机构,对分布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女真人进行直接有效的统治与管理,并巩固了元在朝鲜半岛的疆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