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季的“国粹派”是近年渐受关注的题目,广义的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学术史、思想史和具体的南社、同盟会、辛亥革命以及相关人物的既存研究多少都与此相关,均不容忽视。直接以“国粹派”或“国粹主义”为题的研究,较早的有杨天石的《论辛亥革命前的国粹主义思潮》(《新建设))1965年2期),20世纪80年代则有胡逢祥的《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史学》(《历史研究))1985年5期),到20世纪90年代论着渐多,其中郑师渠的《晚清国粹派》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关於“国粹派”最为详尽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学与政治历来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辛亥革命前后,章炳麟抛却改良、投身革命,批判保皇、宣扬革命,以及其对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响等,都与古文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说来,古文经学是章炳麟走上革命道路的源头活水,是其批判改良、宣传革命的锐利武器,是其开启五四新文化思潮的文化媒体。由是,在晚清历史上,章炳麟掀起了古文经学的最后一排涌浪。这排涌浪,既饱含着章炳麟古文经学浓厚的革命意蕴、激越的革命情怀和高远的革命追求,也体现了古文经学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实现了古文经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在温州的"地方史"脉络中,"五四"与"新文化"二者之传播机制呈现出明显的差异。面对"五四"反日爱国运动,当地的新老知识人可以借助晚清以来形成的书刊信息渠道与观念基础,做出主动和正面的回应;而"新文化"和"五四"在温州的关联,则是由在外密切接触"潮流"者依托学校系统另行建构的。二者地方化的渠道和参与者多有不同,显示"新文化"与"五四"的关联性需要更深入的检视。对于一般视从"晚清"到"五四"(广义)为自然之新陈代谢的宏观叙述,也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邵建 《文史天地》2013,(9):12-17
题记:以1915年《新青年》(开始叫《青杂志》)为发端的新文化运动已靠近百年。近年来,新文化或主导新文化的《新青年》几乎了百年中国的文化圣经。治中国现代史、现文化史、现代思想史和现代文学史的学人,五四新文化持整体肯定之态度,且语辞颂赞加。故五四新文化长期以来一直获得超过自身成就的盛誉,与此同时,它的致命缺陷今隐而不彰,或觉而未察。多年来,海峡两岸是没有它的反思者,但这一面的工作显然还要进一步推进,毕竟由《新青年》或新文化所  相似文献   

5.
正本书主要借鉴话语分析的方法,努力突破20世纪80年代启蒙主义的国民性研究,也避免了由于简单挪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而产生的误读,考察了国民性理论产生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它和"启蒙运动"之间的渊源关系,对晚清至"五四"时期的国民性话语作了细致和系统的研究。在历史的脉络中,主要着眼于中国国民性话语的具体实践,从文明论、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问题、奴性批判、道德批评、种族问题、国粹问题、个人观念、乡土问题等不同层  相似文献   

6.
许承宁 《神州》2010,(5):24-26
九十一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震古烁今的思想启蒙运动,也是中国百年现代化运动中的一个富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点。“五四”启蒙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提倡新文化、新文学,批判继承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理性吸收外来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原名《青年杂志》)起了十分重要的先锋作用和桥梁作用。它以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专制与迷信为根本宗旨、担负了扫荡旧文化、传播新文化的历史任务。在当时科学与迷信的斗争中,无神论反对鬼神迷信的斗争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将简要论述《新青年》在“五四”前夕进行的批判灵学、反对鬼神迷信的斗争,以及这场斗争在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反封建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爱国运动,包括思想界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影响巨大。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漠视、支持再到批判的过程,其中充满着矛盾。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初的晚清时代,由于西化大潮的进逼和民族危机的严峻,中国文化舞台上出现了国粹派,继而形成了国摔思潮。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黄侃、邓实等人,他们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表述了深刻的、具有文化保守思想倾向的文化观,主张弘扬国学,批判君学,强调国学兴则国兴,认为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应调和互补,并持抑西扬中的文化取向。该思潮达到了晚清各种文化思潮的最高水平,影响了近代学术的新陈代谢,导发了延续数十年之久的“国学热”的出现,其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些设想则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0.
晚清的文字改革一直走着"步武日本"与"规仿泰西"两条路.章太炎1906年主持<民报>后,与日本的"汉字统一会"、法国巴黎的<新世纪>杂志,就语言文字问题展开论争,并创作出学术名著<新方言>.本文试图回到这两次论争的历史背景,梳理参与论争各方的思路与资源,探索学术史背后之思想史,阐明章太炎如何立足于方言,抵抗新时期仿日与崇欧的代表--"汉字统一"论和"万国新语"说.此过程中,他一方面展示了晚清以小学言国粹、言建国者的文化视野;另一方面阐述了以方言为根基、打通古今的"言文一致"观,以言语之"展转缘生"为依据,建立在文化地域亲缘性基础上的"语言统一"论.这两点都对现代中国的文化理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我们的民族从沉沦到复兴,整整经过200年时间,可以分为六个历史阶段。从这些历史阶段中,可以清楚地读出若干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历史结论:因为各种和平发展的道路全都被堵塞了,才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因为各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试验都失败了,才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因为各种政治力量都不能领导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只有中国共产党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真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巨大精神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2.
李帆 《史学集刊》2008,5(1):25-28
中华民族认同经历了颇为复杂的历史进程,在近代中国才最终得以实现,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核心价值所在.这一认同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丰富与弘扬,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各项功能的发挥,都起了巨大作用,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reproduction as a means of analysing how national categories were redefined and adjusted in the political process that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Norway. Three different forms of national reproduction may be distinguished in this process: the adjustment of cultural and territorial hierarchies within the nation‐state in the 1980s;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national community by defining it in contrast to the “foreign” in the 1990s; and the definition by the political elite of a “new national we” that includes the “foreign” after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  相似文献   

14.
五月在中华民族斗争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许多重要的事件都刻写于此月,它有"纪念月"之称。五月的记忆层层叠加,以耻感为基调,蕴含着深刻的民族内省,以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为依归。鉴于五月所具有的巨大政治能量,国民政府对五月记忆进行了有意识的规训。在抗战期间,五月也成为抗战动员的重要文化因素,为抗战胜利和民族复兴做出了积极贡献。国人用鲜血浇筑的"五月梦"寄寓了民族的胜利与自强憧憬。  相似文献   

15.
国力综合评估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殿廷 《人文地理》1992,7(2):59-65
本文针对当前国力综合评估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基本国力要素选取、定性指标量化、综合国力指标构建的新思路和具体作法,并结合世界部分国家的情况进行综合国力评估试验,得出了很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史革新 《史学集刊》2008,1(1):21-24
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革命党人实现革命目标、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更新改造,从而把对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建立在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孙中山关于民族精神的阐述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40年代中期至1950年代末,冷战对美国国家构建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一种全新的现代美国国家形态——"国家安全国家"——在"为总体冷战而进行总体准备"的过程中被塑造出来。国家安全国家构成对美国主流政治传统的重大偏离,其创生、扩张和演进是冷战时期美国国家构建和总体政治变迁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涉及联邦政府组织体制和对外政策决策程序的重组,也涉及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构。国家安全国家的中枢制度和标志是国家安全委员会,其经历的持续变动体现了国家安全国家与"帝王式总统权"之间存在复杂的共生和互动关系。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国家安全国家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与"福利国家"和"管理型国家"共同构成20世纪美国国家构建和国家扩张长期运动的三个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18.
论战后日本的国家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意识是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战前由<大日本帝国宪法>所标榜的神格天皇国体意识,随着日本的战败而支离破碎.战后初期在美国占领军的指导下,日本开始了新型国家意识的构建过程.战后日本的国家意识体现出阶段性特点,即50年代表现为美国占领下的民主主义;60~70年代在战后教育的催促下,国家民族主义再兴;80年代国家整体右倾化.战后日本国家意识的主要特征由象征天皇制所具有的机能决定.  相似文献   

19.
20.
林徽因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师,探索中国建筑的民族形式是她一生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完成了她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实践,体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