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积极贡献不可磨灭。但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又具有鲜明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加强其研究对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相匹配的社会福利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静 《攀登》2013,(2):56-60,66
我国目前的社会福利制度固化了现有的社会分层结构;而现有的社会分层结构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又形塑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在我国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实现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分层之间的良性互动,具体表现为:建立与完善以合理社会分层为客观基础的社会福利制度,同时以社会福利制度作为主要动力促进科学社会分层结构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鄂伦春族的历史地域分布及生存方式与地理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伦春族是1953年才结束原始游猎生活的少数民族。今天的鄂伦春族是由东北的一些古老民族经分化融合形成的。历史上鄂伦春人分布在外兴安岭(斯塔诺夫山脉)至黑龙江各支流的广大地域。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取得完全依赖所处的地理环境。处于封闭的环境中,社会发展极为缓慢。对于这个民族,人地关系的这段历史基本上由地理环境起决定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过去的30多年,有着鲜明计划经济烙印的社会福利制度随着经济转轨经历了从初始的起步探索,到后来逐渐转型和步入正轨的艰辛的改革历程。职工福利分解、社会福利社会化推进、社区服务普及、农村社会福利重构、适度普惠型福利探索等凝结为改革成果,初步形成了新型社会福利体系,但这些改革在社会福利的目标模式上是初级的、不全面的和不平衡的。面对变化的国情,处理好发展与公平的关系,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是中国社会福利的目标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和所居住地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对少数民族人口空间结构的了解,有助于更好的施行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团结稳定发展。文章以鄂伦春族为例,在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基础上,从人口要素结构和地域结构两个方面来探讨鄂伦春族的人口空间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桦皮文化是以桦树皮为原料进行生活器皿创造——因袭——再创造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张秀芳 《黑龙江史志》2013,(17):265+268
探讨了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传承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社会生产基础,分析了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的\"乌力楞\"集体传承方式在定居前后发生的变化,从桦树皮工艺传承的前提、载体、程序三个方面提出了新时期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传承的方式,即先理解桦树皮文化的内涵、注重桦树皮工艺传承的软硬件两种载体以及文明有序地传承桦树皮工艺。  相似文献   

8.
易石宏 《攀登》2009,28(4):66-69
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之中,传统的失业保险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构建失业保险新模式显得十分迫切。当前的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严峻就业形势,为失业保险新模式构建提供了机遇。本文从制度转型着手来探析中国失业保险新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南京国民政府社会福利立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福利立法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初期。为了解决与工业化发展相伴生的社会问题,发展现代社会福利事业,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法规并以政府的力量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现出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事业已在一定程度上步入现代化轨道。但由于立法本身很不完善,立法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弊端,其执行效果与立法的初衷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0.
廖焦 《区域治理》2021,(49):53-55
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举措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摆脱绝对贫困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消除绝对贫困并非终点,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才是最终奋斗目标.因而.第一书记制度在乡村振兴的新背景下如何转型...  相似文献   

11.
人与地之纠葛:鄂伦春社会中的地域意识行为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人类学意义的文化而言,人与地、地域与文化、特定族群与其繁衍、生息的土地,存在着从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到精神信仰等千丝万缕的纠葛。由此形成的地域意识行为,发挥着构建和维护社会的重要功能。将地域意识行为与小民族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考察,从地域意识行为作为民族物质、精神资源,民族自我认同,社会体系调整的重要作用作为路径分析,测度影响小民族生存状况的因素及社会健康水平,会带给我们一定的认识启迪。世代生活在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森林地区,以传统狩猎文化为特征的鄂伦春社会生活中的地域意识行为,具有典型意义。对此,本文提炼的探讨方向是:地域意识行为与物质、精神资源;地域意识行为与社会功能;地域意识行为与当前鄂伦春社会。并通过历史追溯与现实归纳,提出鄂伦春族地域意识行为处于转型过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福利制度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澳大利亚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是自20世纪初澳大利亚联邦成立以来的一项基本国策,福利制度的形成是澳大利亚社会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特征之一。具有本土化扬弃功能的澳大利亚民族意识使这一移植于英国的“舶来品”植根于澳洲,进而形成适合于澳大利亚社会、拥有澳大利亚特色的社会制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郑成林 《史学月刊》2004,(8):103-106
彭南生教授新《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以近代工商同业组织和学徒制度的转型为基线,主要探讨了行会制度在近代的存在与转型及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不仅拓宽了近代中国商人团体研究的视野,丰富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内容,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内缘性的探讨上更具有纠偏和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城市发展引领着中国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以城市发展为先驱,为中心,为标识,为推力。而社会转型的过程,同样对于城市发展有着反馈与推动的作用。在城市化问题和社会转型话题愈来愈受人们普遍关注的当下,出席东华大学与上海市档案馆联合主办的“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的学者们,以城市史与社会史复合研究为视野,分别就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城市管理与城市文化、工商金融与城市比较、社会群体暨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试图探寻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现实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Over the years, there has been a spirited debate over the impact of the welfare expansion associated with the War on Poverty. Many analysts have maintained that public assistance expansion during this period decreased poverty by raising the incomes of the poor (an income enhancement effect), while others have contended that welfare expansion increased poverty by discouraging the poor from working (a work disincentive effect).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empirical research about the historical effect of welfare on poverty, nearly all of which relies on the poverty rate (i.e., the percentage of persons with income less than the “poverty threshold”) as an indicator of the extent of poverty. However, this work has not employed designs that allow researchers to sort out distinct income enhancement and work disincentive effects. We develop a model of poverty rates in the American states that permits estimation of these distinct effects—based on state‐level time‐series data observed annually for the years 1960–90—and we find that welfare had both effects during our period of analysis. We also calculate the net impact of increases in welfare benefits on the poverty rate—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work disincentive and income enhancement effect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net impact is dependent on three variables: the initial level of cash benefits, wage levels for unskilled workers, and the share of the benefit increase provided through cash rather than in‐kind assistance. Because of historical trends in these variables, since the 1970s welfare spend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less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poverty rate. Howev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ult for policymakers must be tempered by evidence that flaws in the poverty rate as an indicator of poverty make it so that any finding about the net effect of an increase in welfare benefits on the poverty rate underestimates welfare's ability to lessen the true extent of poverty.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帕森斯的社会平衡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社会变迁,工业化就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原动力。工业化的社会需要新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这两类人跃升为工业社会精英份子的一部分,这是社会的第一种变迁。随着工业化而来的是工商阶层的兴起,工商业者及银行家成为工业社会的精英份子,这是社会的第二种变迁。当工商阶层兴起以后,人口集中城市是社会的第三种变迁。当工业化与都市化进行时,家庭制度也发生改变,由大家庭变成小家庭,且孝道也呈式微之势,这是社会的第四种变迁。  相似文献   

17.
陈祖洲 《史学月刊》2002,7(12):68-72
作为英国在福利思想方面的一个重要流派,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对20世纪英国国家福利的产生和发展、战后国家性质的变化、国家权威的来源、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福利的功能和目的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分析,为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该学派基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在福利思想方面又分为体系决定论和相对自治论。相比较而言,相对自治论更符合战后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冯建辉 《攀登》2010,29(3):70-74
当代中国政府正面临着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现代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这需要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予以学理性关注。社会层级结构理论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本性而面向中国问题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新范式,权力至上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对当代中国政治实践具有深刻影响。因此,需要从改造深层社会结构入手,逐步改造传统社会层级结构,把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社会层级结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服务型政府和公民社会所构成的三维制约的社会结构,以推进当代中国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