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以合浦为始发港的汉代海上丝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其历史成因是多方面的。在这诸多因素中,"秦瓯之战"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海上丝路和合浦始发港"秦瓯之战",又称"秦戍岭南"。秦始皇为开拓疆土,于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命尉屠睢率50万大军,分兵五路进攻百越。当地的古越族人不愿臣服,与秦军对抗,使得秦军陷入了3年不"解甲驰弩"的相持僵局中。为解决军队运送兵员和粮草之需,秦始皇令监御史禄率军队在桂林兴安挖通了连  相似文献   

2.
##正##"诸子出于王官",这一说法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近人章太炎力主之,胡适曾撰文驳斥章说。考诸史籍,《汉志》"诸子出于王官"之说既不见于先秦典籍记载,又与史实不符。胡适所论之外,以下几点亦可证"诸子出于王官"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3.
##正##正史中根本不存在"八府巡按"之说,更不可能是一品大员。巡视本质上依靠的还是"人治",戏曲中描绘的"八府巡按"寄托了中国人对清官的迷恋和对好皇帝的祈盼。作为新一届执政者"将权力关进笼子"以及"反腐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重要举措,中央巡视组引起中外舆论的广泛关注。早在1996年1月十四届中纪委六次全会就作出"选派部级干部到地方和部门巡视"的部署。2003年8月,中纪委、中组部正式组建专门的巡视工作机构,在巡视的十多年中,已经揪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发生于19世纪下半叶西方"文明"话语盛行之时,以"文明"与"野蛮"二元划分为基础的文明等级观将中国和日本列为"半文明"国家。但日本以其"文明开化"而自诩为"文明"国家,宣称甲午战争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并通过操纵"文明"话语而影响西方舆论。美国报刊从西方文明价值观出发将甲午战争参战双方分别设定为两种角色,即中国代表"野蛮"和"保守",日本代表"文明"和"进步",并以此为前提来评价这场战争,"文明"成为判断战争是非的标准。这样,"文明"话语依附于西方霸权而在当时成为国际政治和国际舆论中的一种潜在规范力量,并强加于中国而成为一种话语暴力。由此,清朝被贴上"野蛮"标签,丧失了对日战争的正义性,遭受屈辱而未能得到美国舆论的同情。日本则因声称战争目的为推进"文明"而符合并顺应了当时西方的"文明使命",虽制造了旅顺大屠杀并最终通过《马关条约》损害中国主权,反而得到美国舆论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正石岛纪之,长期担任日本茨城大学、菲莉斯女学院大学教职,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1984年,其代表作《中国抗日战争史》由青木书店出版后,至今在日本印刷已达8次。该书中译本(1)面世后,因其视野开阔,注重"各个侧面、各党派、各种力量的全面研究",受到中国研究者的重视。(2)作者指出,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应"按照事实描述抗战与中国的民众战争之关系",应关注"战争中民众的灾难与成长的状况",这是值得注意的研究动向。此前研究者关注到的民众形  相似文献   

6.
泗洪"万民伞事件"证明官员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处在一个怎样古老的形态发生在江苏省泗洪县的"万民伞事件",引起舆论的强烈反弹。宣传干部的一篇颂扬性博客,为作者带来了"暂停手头工作"的  相似文献   

7.
《神州》2014,(10):1-1
##正##相亲,是一种颇具东方传统特色的恋爱方式。素未谋面的青年男女,在亲友的撮合之下进行初次"会晤",并以此决定双方能否继续深入交往。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员流动范围逐步增大,社交圈子却越来越窄。生在这个时代的青年男女,到了适婚年龄,必然会有相亲的需求。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毕竟,相亲就是一条捷径,周围的人把他们觉得跟你合适的人带到你身边,这就大大增加了你撞见"另一半"的可能性。"相亲",这一高效而低成本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城市与农村,均有着广泛的  相似文献   

8.
史桂芳 《安徽史学》2016,(1):118-123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期,政府通过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掌控舆论,控制国内产业团体、国民组织,掌控生活必需品等方式,把国民卷入战争体制,纳入支持侵略战争轨道。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战败,在一些重要的节点,日本国内都出现"举国一致"支持战争的"狂热"场面。从不谙世事的孩童到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从退伍军人到公共汽车售票员,或"捐款",或写慰问信,或到神社祈祷日军胜利进军,以不同方式表示对局势的关切,表达所谓的"爱国"情。不明真相的日本国民支持战争,是日本侵华战争延续14年之久的社会基础。在讨论日本战争责任时,我们将日本政府与国民区分开来,强调日本国民是战争受害者,这是必要的。但是,也不能因此完全忽视战争的另一个方面,日本国民是战争受害者,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地支持战争,某种程度上也是"加害者"。检讨战争体制下日本国民对战争态度,可以看到历史复杂的一面,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战争,汲取教训。  相似文献   

9.
读胡服骑射     
正"胡服骑射"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赵国"无骑射之备",国力弱小,经常受东胡、楼烦游牧民族侵扰,连中山这样的小国都不能抵御,在与齐、燕、秦大国的战争中更是败战连连,城邑被占。公元前307年,为"备四境之难",赵武灵王雍决定在国中"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并且身体力行率先改穿胡服。当时教化礼乐制度十分保守,赵国上下都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赵武灵王晓之以理,说服反对最甚的  相似文献   

10.
1950年代,为配合冷战战略,美国宣传部门制定了以"华夷之辨"为核心的对华宣传政策。通过各种宣传媒介,美国把台湾国民党政权塑造为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大肆宣传新中国是文化"异端",指责其破坏中国文化。其目的是以此来动员东南亚华侨华人对国民党政权的认同和效忠,使华侨产生对于新中国的厌恶感和疏离感。这种宣传也是为了在世界舆论中为国民党政权赢得支持、诋毁新中国。美国宣传的实质是把民族身份认同问题整合进冷战意识形态,把意识形态之争建构为文化身份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正##长安街——通向世界的起点长安街——浩浩荡荡伸向天边长安街,矗立在共和国的最中心长安街两边是最新最美的世界这是诗人宴明在1959年国庆10周年时所作的《北京长安街之歌》里的诗句。天安门,长安街,对于即使没到过北京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既熟悉又亲切的地方。天安门前照个相,长安街上走一遭,是每个游人来北京后必须要做的事情。长安街有着"神州第一街"的称号,原因就在于它不仅是北京乃至中国的象征,还蕴藏了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的成长记忆。  相似文献   

12.
布什政府与一个"曲线球"合谋,引爆了伊拉克战争!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历时两年调查的结果。"曲线球",是美国中央情报局赋予一名伊拉克证人的代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美国俚语中,"曲线球"有"欺骗、让对方产生错觉"之意——这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借口,何其相似!  相似文献   

13.
宣传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和组织革命的重要手段。国民革命期间,中共通过刊物专栏"寸铁"这一独特的发声渠道,传播国民革命知识,阐述其革命思想,为国民革命顺利推进构建思想舆论环境。对于反革命者,"寸铁"持续与之进行舆论斗争,以扩大国民革命的影响;对于阵营内部的同盟者,"寸铁"则发挥规训作用,以达到"减轻右派的反动力量"的目的。虽然国民革命未获成功,但中共关于革命宣传动员的历史记忆和"寸铁"的话语传统却得以保留,这为此后中共的革命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铁军》2014,(8)
##正##7月7日,首都各界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前所未有在纪念仪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既表达了全民族捍卫抗战历史的坚强决心,又阐明了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坚定不移地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日本侵略者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5.
<正>报刊于社会的作用不言而喻,国人自鸦片战争后即开始自办报刊。尤其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因战争之需要,各种报刊如潮水般涌现,只是因为战争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不少报刊寿命不长,影响不彰。虽然一些报刊创办时间不长,但各种大报小报、大刊小刊之数量的庞大,则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报刊的旨趣有异,内容不一,策略有别,但不难看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归于"救亡报刊",目的在进行战时动员。诸多报刊特别关注日本对中国侵略事实的报道,注重宣传中国的战时政策和原则,强调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6.
##正##所谓"东突",即"东突厥斯坦"的简称。这个名词的来源,是6—8世纪活跃在亚洲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代民族——"突厥"。其初属柔然,6世纪中叶并铁勒部、灭柔然,建突厥汗国。6世纪末,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至8世纪回鹘政权灭后突厥汗国,作为古代民族的"突厥"随即退出历史舞台,不复存在。突厥只是个语言学概念"突厥"虽已消失,但把它的名字留给了亚洲北部草原上那些语言与突  相似文献   

17.
王恩宝 《百年潮》2006,(12):65-69
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晚10时许,日本帝国主义驻中国东北关东军第二师团和铁道守备队突然起兵,向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及沈阳城发动攻击,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近年来,有人提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掩盖其侵略中国东北的阴谋,最早提出"九一八事变"一词,我们已被欺骗了70多年,仍沿用、重复日本帝国主义的"协和语",现在不要再上当了.他们认为"九一八"不是事变,是侵略战争,应将"九一八事变"改称为"九一八战争",并要求媒体也如此宣传并正式使用"九一八战争"一词.其实,"九一八事变"这一历史名称,并不是在1931年9月18日日军以武力侵略和占领沈阳城之后立刻形成的,它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中国的"战时报刊与舆论动员",除了1949年前战火纷飞岁月的各种情况,还应包含1949年后冷战背景下的特殊情形。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新政权,12月7日中国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两党隔海峡而对峙、对抗,并随时准备开战——进行大陆称作"解放台湾"、台湾名为"反攻大陆"的国家统一战争。这种情势也反映到报刊的舆论动员中。大陆地区从"打倒美帝及其走狗蒋匪帮""解放台湾"的宣传鼓动,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呼吁,一直在中共宣传部门直接支配下展开,其脉络比较清晰;而台湾地区则不仅存在官方报刊立场的前后变化,而且至始至终还有民间报刊的不同声音,线索复杂。大体来说,冷战时期台湾地区报刊舆论动员的演变,经过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正是梁启超最为灿烂的时光,其在日本横滨主编的《新民丛报》和《新小说》,已在国人面前尽显其"舆论骄子"、"宣传界执牛耳者"、"天纵文豪"的丰姿。梁启超为自己开辟了一个"新民时代",时当而立之年。很多知识青年都把梁启超奉为导师而敬仰和崇拜,胡适便是其中最为典  相似文献   

20.
自日本决定接受《波茨坦宣言》之时起,战争责任认知问题就成为战后初期日本社会各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日本报界对战争责任的认知却呈现出或顾左右而言他,或避重就轻、扭曲异化的样态。日本报界先以"国体护持"为幌子,对战争责任采取淡化、漠视的态度,试图以此消除与日本战争责任相关的舆论。其后,随着战后民主化改革政策的实施,日本报界开始对战争责任进行反思,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行动,对战时形成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战时体制进行了改革和重构。但是,日本报界一直坚持"一亿总忏悔"的宣传基调,企图模糊战争责任主体,扭曲战争责任追究的内涵,并始终以"受害者"作为日本的身份定位。由此可见,战后初期日本报界对战争责任的认知,是日本战时体制思维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