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天地》2009,(1):70-70
邓世昌生前任北洋水师两大主力舰之一的致远号巡洋舰管带(舰长)。按北洋水师相关资料记载,邓世吕的武官阶级是总兵。在清代,武官的副都统和总兵为正二品大员(相当于中将),故邓世昌的官衔是非常高的。他的月薪是官俸1584两,船俸2376两,合计3960两。按光绪年间推算,当时大米每斤价格15文,折银0.015两;食盐每斤35文,  相似文献   

2.
邓世昌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港商 过去一些宣传材料中的邓世昌其实并不全面。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个人情世故通 达的高级军官。邓世昌是那批赴英留学生中年龄最大的,而最小的是后来大清最后 一代海军军门:萨镇冰。同时,他也是惟一有社会经验的。在加入马尾学堂成为军 人之前,邓世昌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港商,他的人情练达超过了他所有的同学。 他在北洋水师中,本来有着先天的不足。邓世昌是北洋水师舰长中惟一的非闽 籍汉族军官。而福建人的排外,是连丁汝昌也头疼不已的事情。后来,直到抗战胜 利,中国中央海军始终被冠为"闽系海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而邓世昌就能  相似文献   

3.
邓世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在黄海海战自杀后,清廷虽不赞同他的这种行为,但从强化其政治权威的角度出发,在公开的场合给其极高的褒奖,极力突出其民族英雄的形象。同时,社会上的知识精英们面对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他们为了寻找一种对抗残酷现实的精神寄托,也将邓世昌的形象不断的加以戏剧化。这使得整个社会对那些不利于将邓世昌建构为"理想化"民族英雄的记述进行了有意识的"遗忘"。这样既可以消除人们对邓世昌自杀的负面看法,引发世人的同情甚至是崇敬之心,又有利于把人们引导进"忠君报国"的行动中来。各个不同的群体从各自的现实需要出发,通过对邓世昌自杀情景的不断建构,赋予邓世昌自杀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并将这种价值和意义不断"放大"。  相似文献   

4.
邓世昌,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可歌可泣、万世留芳的民族英雄。他在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所表现的英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极其光辉的篇章。1994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是邓世昌诞辰145  相似文献   

5.
中护军在曹魏、西晋初期主持武官选,中领军主武官选是中护军隶领军时的权宜之计;中护军只主中央武官选,笼统地断言中护军主武官选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中护军与吏部在主持中央武官选方面的分工情况目前还不清楚,断言中护军主中下级武官选的说法客易引起质疑。  相似文献   

6.
武官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外交官,是国家武装力量的外交代表,是使馆馆长(一般就是驻各国大使) 的军事助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向驻外使馆派出武官,到如今已有50多年了。这里所讲的故事只是众多驻外武官军事外交生涯中的一小部分。这些故事构成了我国军事外交中一段流动的,鲜活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朱元璋及其后继者以道德教育和量化管理两种手段管理武官举措的失败,武官考察制度应运而生,军政考选就是对武官实行五年一次的考察制度。明代镇戍武官军政考选制度发端于弘治年间,确立于正德年间,发展于嘉靖、隆庆时期,定型于万历初年。军政考选的方法是:高级镇戍武官自陈行状业绩求退,中下级镇戍武官由守巡兵备官员、督抚按和兵部及兵科官员自下而上层层考察,最后皆由皇帝决定去留。由于镇戍武官任职条件和镇戍武官军政考选僵化程序的限制,加之明代后期文官集团的普遍腐败,军政考选的积极作用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8.
晋代禁卫武官制度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魏之际的社会巨变,对以皇帝—皇宫—京师安全保卫为职能的禁卫武官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汉代光禄勋、卫尉、执金吾、城门校尉等职的禁卫职能在曹魏以后或衰微或丧失,有些官职甚至从制度中消失了,而从曹操霸府中分化出的职主禁卫的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则成为禁卫武官制度的主体,东汉职司禁卫的五校尉成为领军之下属。曹魏后期,司马氏当政,控制禁卫军是其专政的重要手段,禁卫武官制度逐渐发生变化。及至司马炎禅代前后,禁卫武官制度出现了较大的变革。关于晋代禁卫武官制度及其演变情况,有关史志记载语焉不详,学术界在何兹全…  相似文献   

9.
明代镇戍营兵中数量庞大的基层武官,按职能可分为中军、千总、把总等管营官与操守、防守、守堡等守土官两类。官职由督抚等从宜设置,人选由督抚等自行委用,是这些武官的基本特征。这种管理体制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寄在武官管理层面取得一定的平衡,并可发挥搜罗、储备军事人才的积极作用。基层武官的选任称为"镇巡会选",其人选来源最初限于卫所世职,兼及武举,嘉靖中叶以后发展为多途并用,日渐冗杂。其中,行伍出身的基层武官不在军政考选的范围之内,成为武官管理的一大漏洞,产生诸多消极影响。镇戍营兵基层武官管理的积弊,是明季军事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是百年前光绪皇帝对邓世昌壮烈殉国英勇事迹的高度评价,并赐谥号“壮节公”。“壮节公”的英风浩气对后人有着警策作用。 邓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人。1867(同治六)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航海。1874(同治十三)年,沈葆祯奖以五品军功,派充琛航运船大副。1875—1882年(光绪一至八)年,先后任“海东云”炮  相似文献   

11.
冯康 《文史博览》2006,(5):28-30
武官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外交官,是国家武装力量的外交代表,是使馆馆长(一般就是驻各国大使)的军事助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向驻外使馆派出武官,到如今已有50多年了。这里所讲的故事只是众多驻外武官军事外交生涯中的一小部分。这些故事构成了我国军事外交中一段流动的、鲜活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在喧腾股的纪念甲午战争120年的时节,我也参与了一次中国近代海军后裔的聚会。邓世昌玄外孙叶伟力先生是这个群体的负责人。他告诉我,他的一大心愿,就是用后半生去寻找北洋海军的后裔,并为他们的祖先争取应得的地位。“不只是纪念邓世昌,我希望北洋海军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纪念。”  相似文献   

13.
北洋水师营务处总办罗丰禄的数十封未刊家书真实地反映了北洋水师上层在中日交战时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早在战争爆发前,李鸿章、罗丰禄等人,即从思想认识上将抵御外辱视作“开衅”,行动上则抱定“海上断不用兵”的宗旨。因此,在甲午战端甫开,日本大举进兵之际,北洋水师即奉行避敌自保的方针;当日本在辽东半岛登陆时,北洋水师则避往威海;最后,当日本在山东半岛荣成登陆时,北洋水师仍是“蠖屈于威海”,宁肯坐因待毙,也不执行光绪帝提出的遇有倭船即英勇出击的积极战略方针。罗丰禄作为营务处总办,主持时外交涉,是李鸿章与北洋水师之间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在战事吃紧、形势危殆的情势下,罗氏不在筹划战事上用心思,却整日苦苦思念妻妾,家书络绎,几无虚日。他甚至利用在北洋的关系网,在荣成战役爆发前夕,将其侄从“康济”练船上撤退下来,送其还家。这种弥漫于北洋上下的畏惧、自私、不负责任的心理状态,是导致清廷在与日军较量中惨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春秋战国之际将相分职已经成为官僚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文官与武官的称呼却到汉代才出现。《史记·叔孙通传》载: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723页)与文官相对应的武官一词较早见于《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仆射,秦官,自侍中、尚书、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课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考辨官员引见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史料,对雍正朝引见的绿营武官的籍贯、民族、身份、年龄等问题作了详尽的数据表列并进行分析,说明了当时选武官轻视武举人、重视战功等现象,揭示了武官的区域分布和民族构成及其与政治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今逢中法战争爆120周年(1884)和中日甲午战争110周年(1894)纪念,当缅怀气壮山河、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邓世昌;同时也十二分怀念、敬仰援越抗法、抗日保台、威振中外的著名民族英雄刘永福。  相似文献   

17.
明初武职具有阶职合一,位高权重,世袭罔替,犯罪难革四个特点。永乐以后,武官人员结构迅速变化,其任用方式也逐渐差委化,武职遂与权责脱离。其后武职只用于表明武官的身份等级、资格与部分待遇,从而阶官化。明朝采取署职与"以某官体统行事"两种虚授武职调整官阶与职位之间的关系;实授武职则表明武官俸级与世袭等级,两种武职与所任差委都要入衔,武官结衔从而叠床架屋。武职阶官化是明代武官制度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8.
吴殿卿 《铁军》2014,(6):35-36
管带邓世昌精心管训屈指数来,当年被大清光绪皇帝称为甲午海战"第一勋"的"致远"舰,已在茫茫海底沉睡了120年。"致远"舰是1885年底从英国订购的。尽管吨位不大,只有2300吨,但轮机马力达5500匹,时速18海里,设各型舰炮23门,鱼雷发射管4具,且于舰艏下暗藏"冲角",最突出的是整体呈楼船型,双桅、单烟囱,艏楼甲板上设有一座装甲司令塔,在艉楼甲板上还有一个备用指挥台。在当时,"致远"舰属于世界上先进的轻型巡洋舰。"致远"舰的管带名邓世昌。舰由他从英国接回,此后他便一直任该舰管带。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青少年时期,他"性沉毅,留意经世之学",曾学过经商。1866  相似文献   

19.
明代军民、武官通过捐纳升除武职,称为"纳级",始行于正统四年.明中期以后,朝廷为弥补财政匮乏而频繁开纳,又出现T加纳世袭、纳赀免比试、幕兵升级等形式,所需财物数量则随武官地位的下降而减少.嘉靖中叶以前,纳级主要得虚衔,对武官铨选影响较小.明后期,纳级已是武官四大来源之一,朝廷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任用纳级武官规范,对铨选产生较大影响.纳级对打破资格,招徕无缘世职或难中武举的牵杰之士有积极作用,但整个官僚系统的腐败使纳级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非常有限,实际上加剧了军队的腐败和铨选制度的败坏.  相似文献   

20.
南朝官制继承晋制而有所变革 ,在禁卫武官制度中 ,直将军是南朝初年产生而又在南北朝及隋代延续一个半世纪的一项颇具特色的制度。正史官志中仅有梁代朱衣直将军品级的一条记载 ,本文全面钩稽南朝诸史纪传及《资治通鉴》有关记载 ,对南朝直将军的出现及定型 ,直将军的地位与职掌 ,直将军与南朝政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认为 :宋孝武帝初年以中下级禁卫武官“直”之制 ,到宋齐之际定型为专职禁卫武官直将军 ,其地位相当于四、五品左右 ,其职掌为入直省、侍卫君主 ,属君主最亲近的禁卫武官之列 ,直将军对南朝政治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