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访最前线     
行走于大自然的小道1689年5月,日本诗人松尾芭蕉离家远游,穿越日本北部,继而进入边远的荒野地区,历时五个月。这次旅程促使他写出一部诗文集,如今已成为经典。300多年后,摄影师麦可·山下走上了同一条小道。他在春、夏、秋三季(也就是芭蕉远行的季节)动身,各做了一次历时两周的旅行,随身带着几部芭蕉的诗文译本。他说:"此行没有什么特定的拍摄题材,只要按着路线走,拍些诗意的自然照片就好。"  相似文献   

2.
松尾芭蕉俳句美学价值论略孙维才于逢春一、引言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的松尾芭蕉(1644—1694)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在日本俳句史上开了一代新风。他追求风雅,创作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俳句,并以其作品的特殊风格——“闲...  相似文献   

3.
松尾芭蕉是日本俳句宗师,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他一生中虽身负盛名,却曾多次布衣芒鞋,徒步游历山川名胜,而他作品中最美妙的灵感也正是源自旅途。芭蕉足迹的追随者历数百年而不绝,这一次,来自美国的知名作家和日裔摄影师心怀敬慕,重新踏上《奥州小道》中抒写的小径,再现那一路上的盛景和诗情。  相似文献   

4.
古时候,有个寡妇带着个孤儿过日子。儿子渐渐长大了,一天,他和别人一起到厄沙(天神)那里去献供,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拿,他就上山砍了一团熟透的芭蕉果准备作为供品。当他把芭蕉果扛回家后,满屋都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这时,他母亲正卧病在床,闻见了香味,便对儿子说:“把芭蕉给  相似文献   

5.
彭冰 《收藏家》2022,(5):57-62
<正>芭蕉,又名甘蕉、绿天、扇仙、甘露树等,是常绿多年生大型草本植物,性喜温暖,耐寒性弱。它原产中国南部,在长江以南地区广为种植,日本及东南亚亦有栽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品中,有着大量的芭蕉题材,诸如“蕉窗夜雨”“雪里芭蕉”“未展芭蕉”“雨打芭蕉”“蕉叶题诗”等。文人笔下的芭蕉,不仅是浓荫翠绿、秀美可爱的庭院绿植,还是风雅冲逸、寄托作者审美情思的标志物。下面就结合馆藏文物中的芭蕉图像来具体探析芭蕉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读书     
《山茶》2011,(6):194-194
今年的日本大地震,日本官方对它的称呼是“东日本大地震”。除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令人感到惋惜的是一些景点遭至Ⅱ了破坏。如松岛。日本俳旬诗人松尾芭蕉写过很多游记。他最喜欢的地方便是日本东北部的松岛,他在《奥州小路》中说:“松岛风景甲扶桑。纵比洞庭、西湖亦毫不逊色。湾阔二十余里,波涛浩荡,有如钱塘江潮。岛上苍松浓绿,因海风吹拂,枝干虬蟠.仿佛自然天成,妙不可言。松岛文静、深邃。宛如美女化妆之容颜。”  相似文献   

7.
何薇 《神州》2014,(17):10-11
在中国的诗歌中,月亮时一个具有重要意境的自然形象。“月”既可以表示思乡,也可以表示怀人,既可以表示离别,也可以表示哀怨。在芭蕉的咏月俳句中,既有表示旅情的,也有追求风雅的,有清贫的,也有悲凉的。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情感,其中都透出了一种浓浓的孤寂之感。这种孤寂之感正是芭蕉所追求的风雅美、闲寂美。芭蕉所追求的这种美,和月亮是唯一的这种特质相吻合,因此,“月”就成为了芭蕉表现他的艺术美的绝佳载体。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中华大地倏地掀起一股留日热潮,知识分子群中出现了一种舍西就东的思想,这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或有相当关系。他们认为西方的思维方式和实际运作不适用于中国,不如到日本去寻求救国之道,于是纷纷东渡。我的祖父来裕恂也在这股热潮中到日本去留学,成为早期留日学生中的一员。他生于清同治十二年,从小接受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封建教育,曾从师于晚清国学大师俞樾之门,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他还能写一手好诗文,曲园老人很赞赏他的诗才。他写过许多诗,绝大多数是与现实相关而能表达自己思想的作品。他身经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等惊人大事,冲击了他的思想,使他接受了新思潮的洗礼。新思潮给他的诗作注入了新的内容,树立  相似文献   

9.
晚清诗人叶炜,是日本明治时代最早赴日本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的学者。在日本期间交游很广,诗文唱和频繁,是清政府正式向日本派驻使节之前中日诗文交流的先驱者,其诗文交流活动为晚清驻日外交官何如璋、黄遵宪、黎庶昌等人的中日诗文外交导夫先路,回国后编辑《扶桑骊唱集》收入日本明治时代前期日本许多著名诗人的诗作,是研究甲午战争前后中日复杂微妙的外交关系的重要参考资料。《扶桑骊唱集》钞本是叶炜先生去世后,近人根据光绪辛卯(一八九一)南京刻本所钞,时间当在一九零三年叶氏辞世之后。钞本文字简古流关,篇末附俞樾撰《吴县主薄叶君墓志铭》,学界悬而未决的叶炜生平当从此可得稽考,钞本为研究叶炜提供了一样不可或缺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刘栖君 《神州》2012,(17):15-15
徐志摩一生短暂,却如他的诗文一样浪漫。本文将从他的爱情、婚姻、诗文来分析他浪漫的人生和理想悲剧。  相似文献   

11.
闫慧丽 《江淮文史》2016,(5):117-120
正佛天艺海同此风月弘一法师的一生,以出家为界,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出家前,他是名扬四海的风流才子李叔同,书法、篆刻、绘画、音乐、戏剧、诗文皆擅长,在多个领域开中华艺术之先河:他所创作的歌曲,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几乎家喻户晓;他在日本发起话剧社,亲自饰演茶花女,开创了中国话剧事业;他是中国最早画西洋画和教授西洋画的人之一。出家后,他是没有自己寺院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近代一位重要的诗文巨匠,陈三立一生留下的文字数量巨大.他的重要作品,已收入《散原精舍诗文集》,当无疑义.但由于他成名甚早,且寿高德广,各方应酬极多,故未入集的诗文数量仍不在少数.这些集外诗文,对深入了解陈三立的文风诗艺、生平经历、人事关系仍有价值,值得我们予以挖掘、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清光绪年间,桐乡严辰独纂成光绪《桐乡县志》。为纪念自己十余年的编纂生涯,他将编纂体会写成《墨花吟馆辑志图记》,并让人把书带往日本,请日本、朝鲜的文人学者予以绘图、点评。三国学者就此书相互唱和的诗文后来辑成《海外墨缘》一书,成就了清末中、日、朝三国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严辰所纂光绪《桐乡县志》体例精到,笔法独特,反映出作者对方志编纂独到的理解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草木成佛日本真观禅师最初研究天台教义6年,后来修习禅学7年。为了寻师访道,以期明心见性,他负笈中国各处名山丛林参话头、习禅定,又历时12年之久,终于在禅门中得到了一点自我消息。然后,他束装返国,在京都、奈良等地弘扬禅法。  相似文献   

15.
爱新觉罗·兆瑞先生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三代嫡孙,1945年10月生于北京。原供职于科技部信息中心,现任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终身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书画艺术继承人之一,兆瑞先生堪称当今的佼佼者。任何一门艺术需要具备的都是综合素质。兆瑞先生受家族影响,自幼勤奋好学,精通诗文词曲、绘画、翻译、篆刻等多门类艺术,其自书自撰的楹联被镌刻在恭王府寒玉堂抱柱上,或作为中国棋院赠送给日本棋院的礼品等。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兆瑞先生的作品达到了书法与文学艺术的统一。他的书法作品大多是自撰诗文,佳…  相似文献   

16.
松尾芭蕉开创了蕉风俳谐,将俳句推升到了诗歌的艺术殿堂。他的名句古池句“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流传至今,其包含的意蕴之丰富,构筑的意境之高远,令人叹为观止。本文初探古池句,意图通过比较国内译者的译作来探究其蕴含的深层意义,解析芭蕉的日本式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一) 姚华是清末民初诗人。他出生于贵阳,留学日本归国后一直寓居北京,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和教学工作。史学家郑天挺教授记道:“贵筑(贵阳)姚先生以文章名海内三十余年,向学之士莫不知有弗堂先生”(《探微集》)。早期,姚华以诗文名于世,在北京多所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18.
峨眉写意     
田瞳 《丝绸之路》2014,(3):64-68
南国芭蕉 从大西北到南方去,最先看到的是南国芭蕉。 在北方,芭蕉是极少见的植物,偶尔有一两棵,当作点缀风景的花草栽培在花圃里。我少年时在中原家乡见过几回,看着有点像院子里栽的美人蕉。那时我小,十一二岁,芭蕉和我的个头儿一样高。后来我到了大西北,就再也没有看见过芭蕉了。  相似文献   

19.
《文献》2016,(5)
《虎丘十咏》是南宋高僧虚堂智愚在苏州虎丘山云岩寺担任藏主期间为虎丘山十景所作的十首七言绝句。从元至明,至少有包括一名日僧在内的十三位僧人为此诗题跋。15世纪末,在云南五华寺住持雪谷宗戒、云南武定望族公子郭省斋和日本遣明使的共同努力下,《虎丘十咏》诗跋传到了日本。《虎丘十咏》诗跋的流传经纬揭示了元明禅林诗文的流播形式、僧人的诗文创作态度以及中国诗文东传日本的某种具体途径与方式。来华日僧历尽艰辛欲将《虎丘十咏》诗跋东传日本的行为反映了日本对中国文化和禅宗祖师的尊崇,中国僧人促成《虎丘十咏》诗跋东传之举反映了中国僧人弘法东瀛的愿心,这种尊崇和愿心建立在两国共同的文化取向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说明当时的禅宗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文化,也是东亚的文化,是中日两国共同创造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诗文大家李梦阳李勤西五百年前,陇东高原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李梦阳,他以复古为己任,联合同道革新诗文,使当时衰微的文坛有了生气。他为民请命,迭上华章,使天下震动。梦阳祖籍河南扶沟,洪武三年,曾祖父李恩投军来到庆阳,死于白沟河一役。身后只留下年仅八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