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是古代四川境内段联系西南夷、吐蕃诸民族的重要交通要道,史籍中记载有青衣道、灵关道、严道、旄牛道等皆在雅安现辖区内,《竹书记年》中便有“暇阳人导岷山青衣水来归”之语即是证明。  相似文献   

2.
藏文史书《汉藏史集》记元代在吐蕃设置驿站事时谓。蒙古薛禅皇帝(忽必烈)向大臣答失蛮(Das-sman)宣旨说:唐代曾强盛一时的吐蕃,现在已归我朝治下,萨斯迦喇嘛学识高深,也已接受召请。担任我朝上师,归附称臣。今命你前往乌思藏。“自萨斯迦以下,可视道路险易、村落贫富,选择适宜建立大小驿站之地,仿照汉地设立驿站之例,立起驿站来。使上师八思巴前往吐蕃之时一路顺利。另一方面你受任宣政院之职,如能详细了解吐蕃地方之情势。对所掌之大事及众人必有利益,汝其前往”。答失蛮遵从世祖之嘱,前往吐蕃,颇建功勋。然而,这位被藏史称为元世祖派往吐蕃的第一位金牌使臣(《汉藏史集》)、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藏》2005,(6):90-90
普次在《西藏研究》2005年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吐蕃时期教育的章。章根据现有的历史献资料,从内容和形式上对松赞干布时期的吐蕃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吐蕃的官办“学校”教育始于松赞干布时期。章第一部分研究了吐蕃继承传统教育的情况,详细阐述了“仲”、“德乌”、“苯”三种藏民族早期教育形式的作用。章第二部分研究了松赞干布时期吐蕃出现的新的教育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十分注重家庭教育;二是同周边国家、地区和民族派留学生;三是在吐蕃境内办“学校”。作认为这种新教育是在吸收周边民族的优秀化和吐蕃民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提高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1936年6月至1937年7月,西南夷苗土司代表高玉柱、民众代表喻杰才,受西南夷苗民族之推派,入京请愿。其间曾在1937年2月至7月多次赴上海活动。本文依据《申报》的相关报道,系统梳理了两代表在上海的各种活动,认为两代表的上海之行,在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上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程起峻 《中国土族》2004,2(1):38-41
吐谷浑于公元329年在青藏高原立国,至663年(唐龙朔三年)国灭,共344年。灭国后的吐谷浑有其独特的历史蕴涵,值得加以研讨。本文从灭国后的吐谷浑与吐蕃的关系、“吐谷浑邦国”的政治中心及疆界、“吐谷浑邦国”的经济、吐谷浑民族的传统文化、吐蕃对“吐谷浑邦国”的控制等五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邦国”。  相似文献   

6.
论点摘编     
《中国西藏》2015,(3):96-96
高原丝路:吐蕃“重汉缯”之俗与丝绸使用 石硕与罗宏在《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历史上在丝绸由中原地区向西传播过程中,也传入了青藏高原地区。公元7—9世纪唐地丝绸大量输入吐蕃,受到吐蕃贵族及上层人士的喜好与珍视,形成“重汉缯”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7.
吐蕃刍议     
唐代吐蕃政权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羊同、苏毗、达布、工布、娘布等部落属民,以及诸夷、诸羌、诸氐、鲜卑等族成分,纷纷汇聚于吐蕃的旗帜下,以“蕃”族自称。同时,把吐蕃王朝在传统习俗基础上制定的律令作为统一的行为准则,从而在共同的地域上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和民族意识。从吐蕃王朝开始,一个统一强大的“蕃”(音b)族赫然著称于世。此后,历时千余年,融合了不少别的民族成,发展成今天的藏民族。“藏人”是他称,始于清朝满族。 从历史的实际过程考察,藏族也和汉族及其它各民族一样,是多元融合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建立吐蕃王朝,以“蕃”自称的这一支。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汉武帝四通西南夷的历史过程,从夜郎与滇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战略地位来解读"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最小,最宠焉"的历史原因,以此揭示汉朝统治者各民族大一统的边疆观。  相似文献   

9.
夜郎新议     
一、西南夷君长“以百数”, 不是“十数”。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开头就说:“西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可他在文末又说:“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同是一篇《西南夷列传》,前后矛盾,究竞谁是谁非?这是《史记》留给后人的一大疑案,长期以来无人对此进行剖析,本文拟首先对此作一探讨。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司马迁对西南夷的社会状况是不太清楚的,他在为这些少数  相似文献   

10.
吐蕃是我国西部古老的民族——羌族的后裔,羌族在青海建立吐谷(yu育)浑国后,陆续自青海进入西藏,成为今天藏族人民的祖先。唐朝时期,吐蕃国渐兴,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对开发广阔遥远的中国西部作出了贡献。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遣使来唐,请求联姻,贞观十五年(641年)唐与吐蕃和亲,唐以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相似文献   

11.
唐代后期河西地区的民族迁徙及其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中叶以后的河西,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其主要原因是吐蕃的侵扰;同时,伴随着唐周边各族的交侵征战,原本以游牧为生的西北各族纷纷进入河西,造成这一地区的民族大迁徙,其原因与后果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 一、河西民族迁徙的原因及其过程河西的民族迁徙现象首先与吐蕃对其周边民族地区的侵占及其“分而治之”的民族统治  相似文献   

12.
试论唐代吐蕃与西北各族的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略西北地区和统治被征服地区民族的过程中,吐蕃与西北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过密切的交往。西北各族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曾经影响到吐蕃文化,佛教传入吐蕃也有西北各族的贡献;同样,吐蕃文化也长久地影响到了西北各族,主要表现在文字、服饰、艺术等方面。吐蕃与西北各族的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各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丰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古代西南地区“杖”制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杖是出现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种文物,它表明西南地区的一些民族在商周至秦汉时期曾有过用杖习俗。在这种习俗中,杖是权力的象征物,巫师和拥有巫师身份的部落首领是杖的使用者。“西南夷”杖与“蜀”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原因是两者之间曾经存在过某种程度上的同一宗教文化背景,而两者的杖在数量上的多寡则源于古蜀国与西南夷诸族在社会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正>站人不属于民族的类别,而是一个大的群体,站人,又谓"站上人","站"是指清代初期设立的古驿站。清代在东北建立若干个驿站,但不是所有的驿站的人都谓"站上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黑龙江省境内,南从松花江北的茂兴,北至边陲瑷珲(今黑河市)建立了十九个驿站,其中墨尔根站以北至瑷珲五个驿站,均属索伦、达呼尔等  相似文献   

15.
祖先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先崇拜是藏民族一种古老的习俗。它源于吐蕃赞普时代。据传说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是由苯教教徒拥立起来的,当时吐蕃流传着自称或称为“天神之子”的说法,其祖先特别崇拜的是天神。天神是苯教最大的崇拜神。每  相似文献   

16.
书讯     
藏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电要很好地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问题,于乃昌发表在《中国藏学》1999年第三期上的文章探讨了这个问题。文章说,西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吐蕃王朝建立以前的远古文化,吐蕃王朝时的奴隶制文化,吐蕃王朝崩溃到13世纪西藏政府归于...  相似文献   

17.
陆离 《敦煌学辑刊》2005,(3):110-121
本文重点对敦煌、新疆等地吐蕃时期石窟中着虎皮衣饰神祗、武士图像的内涵、年代进行研究,认为吐蕃占领河陇西域时期敦煌、龟兹等地的佛教石窟壁画、雕塑中着虎皮衣饰的神祗、武士形象实际与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有密切关系,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对蕃占敦煌、西域等地的石窟造像产生了直接影响,敦煌、西域石窟中的神柢、武士形象所着之虎皮衣饰对研究吐蕃大虫皮制度的具体内容有重要价值。这些吐蕃王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特有内容又为后世藏区以及周边南诏、西夏等民族政权的佛教艺术所传承,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陆离 《敦煌学辑刊》2005,(3):110-121
本文重点对敦煌、新疆等地吐蕃时期石窟中着虎皮衣饰神祇、武士图像的内涵、年代进行研究,认为吐蕃占领河陇西域时期敦煌、龟兹等地的佛教石窟壁画、雕塑中着虎皮衣饰的神祇、武士形象实际与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有密切关系,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对蕃占敦煌、西域等地的石窟造像产生了直接影响,敦煌、西域石窟中的神祇、武士形象所着之虎皮衣饰对研究吐蕃大虫皮制度的具体内容有重要价值.这些吐蕃王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特有内容又为后世藏区以及周边南诏、西夏等民族政权的佛教艺术所传承,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弘 《四川文物》2003,(5):33-39
西南夷地区城市的形成与汉王朝开西南夷所置的郡县有直接的联系,这些城市不是经典意义上的城市,与国家的形成没有关系,更不是国家形成的标志。而是汉王朝的官吏以内地城市为蓝本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复制品。它们是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基地,并具有军事据点,汉王朝统治标志,汉移民聚居点和汉化传播点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滩歌遗韵     
唐宋之际,甘肃省武山县太皇山一带是佳木葱郁的天然林场,也是汉族和吐蕃族依山而处的前沿码头。1000年前,当李唐王朝悄然消隐于史书深处时,向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的吐蕃族枭波部落跨过太皇山,将牛羊、帐篷和牧歌驻扎在白马峪河周围,揭开了汉蕃民族融和的华彩乐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