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营造:中国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贡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古代-近现代中国,历时数千年人类活动展开所具有的时空条件、土地面积和经营方式、人口规模和质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形态延续条件等基本内容,在世界各国中是难有其比的。国外许多科学家将加大力度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中文为主),用于研究和解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变化可能具有的作用和影响份额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科学家和历史学家身上,是有充足理由的。本文认为,发挥国情和历史地理专业优势,现阶段可以视为全球变化研究框架中的重要内容是(1)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格局的变化;(2)流域生命-文化环境的构成及其成长;(3)河湖海系统的演变;(4)制度和政策因素怎样调节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5)提取和整理对地球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自然、人文事件。为了对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变化的影响和作用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研究中需要做好的事项有(1)排查文献资料中的人为主观撰述因素;(2)核实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的范围或方面;(3)分析人类活动本身包含的复杂性因素;(4)充分估计自然本身的力量;(5)尊重和学习其它专业的研究方法及其实验结果。时至今日,科学事业发展的形势,已经将历史学加入自然科学研究计划的工作提到了研究时间表上。  相似文献   

2.
《文博》2020,(3)
文化层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成层堆积的总称,是一种特殊的地层类型。史前时期文化层的形成原因是复杂和多样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遗址的文化层,同一遗址不同区域的文化层,有着不同的形成原因,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在史前遗址文化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反映了不同的堆积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许多史前遗址中,我们会将与文化遗存共存的大量其他遗物和遗迹看作是人类行为所致,比如将动物骨骼看作是人类狩猎或食用的庖厨垃圾。就像用静态方法分析器物工具一样,其实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考古遗址也一样,它们在发现时也早已处于被弃置状态,从被古人类栖居到被发掘出来的漫长岁月中,饱经地质、气候、生物和人类的种种动力作用,沧海桑田,早已是面目全非了。因此,单凭发掘过程中所获得的表面印象而做的结论,难免与遗址本来的面目有很大的出入。埋藏学和遗址形成过程研究,就是要把影响遗址和文化遗存堆积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区分开来,从而能比较客观和全面地了解古人类的活动与行为方式。本文作者是最早提出遗址形成过程概念的美国考古学家,他认为一处考古遗址是由人类文化的和自然动力过程共同塑造的。自遗址形成阶段开始,文化动力和自然动力就无时不刻地对文化材料产生影响,它们决定了文化遗存保存下来的条件和机会,并直接影响到考古学家对它们的解读和古人行为复原。遗址形成过程,特别是遗址废弃后的扰动会导致考古记录呈现一种被扭曲的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图像,造成我们了解和重建过去的偏差。由于考古遗址的改造和扰动不存在有没有问题,而是程度大小的问题,所以,绝大部分的考古记录向我们展示的并非是一种凝固的远古社会形态,而是受到破坏后的扰动状态。在本文中,作者对如何研究形成过程,分辨自然动力和文化动力提出了一些理论方法的经验之谈,对于我们在考古发掘中分辨遗址形成过程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美国考古学家伍德和约翰逊指出,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对文化遗存和遗迹的关系以及它们和遗址自然迹象关系的准确辨认和判别,是我们这门学科的基础。如果我们误读了这些关系或对这些关系做出了错误的解释,那么我们就无法得出可信的考古学结论。  相似文献   

4.
一 前言 地貌是地球表面在内外应力作用之下形成的各种不同的起伏形态,研究地貌的专门学科,称之为地貌学。历史上地貌在形成和变化过程中,除了自然因素参与外,也包含有人类介入下发生的一些影响,考古学所研究的古代人类活动遗迹遗物,大都分布在地球表面各种地形地貌之中,因此,如何通过地貌和其中的古代人为地貌形态为考古科学服务,总结前人的经验,开拓新的研究方法,便成为当代考古学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李静平 《沧桑》2009,(6):121-122
人地关系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切入点。在中国古代就有了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但在历史研究中将人地关系上升为科学理论高度去认识,则是在20世纪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干人类长期活动带来的环境变迁,特别由于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荒漠、气候变迁、自然灾害不断发生等,促使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新的反思。地理因素对人类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然灾害形成的主因是自然因素,但是人类的活动作为一种逐渐强大的动力因素,会诱发自然灾荒和加重灾荒的程度。因此,把握、探讨人地关系及其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的影响,无疑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考古发掘中揭露的遗址,在其使用、废弃以及埋藏阶段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自然营力的影响。对遗址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成为判断遗址完整程度以及解释人类行为与活动的基础。本文主要从遗址所在区域的地质地貌特征、地层沉积物性质、石制品风化磨蚀程度、空间分布方式、分布密度、尺寸范围以及石制品拼合等方面对遗址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并进而判断人类行为以及自然营力对遗址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神话、传说是人类结合自身经历,用幻想的形式,并按照自己的心理与愿望对自然和社会的曲折反映,无论其表现形式是口头传承或美术、文字体现,总是包含着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种种材料,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地理环境呢?「地理环境是人们在其中进行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那些直接的自然条件之自然与历史的经常的统一体。地理环境是地球表面一定部分在其自然发展及为人类所改造的一定阶段上相互作用着的地形、气候、土壤、自然矿藏、植物界和动物界的纵和。」(伊凡诺夫——欧姆斯基著:「历史唯物主义论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中译本十一页)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来说,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之一,惟不是决定的条件。斯大林同志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里指出:「地理环境当然是社会发展底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而且它无疑是能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加速或延緩社会发展进程。但它的影响,并不是决定的影响,因为社会的变更和发展要比地理环境底变更和发展快得不可计量」。而且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影响程度的大小,是和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的  相似文献   

9.
一、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尺度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政治活动和自然、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着重于环境背景下的政治区域(如国家)和政治过程。过去多强调政治地理学是对政治区域和在其上所发生的政治过程的研究。而尼基姆先生明确指出,政治地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应是人类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千百年来,环境史并不总是沿着同一条直线发展的,而是有许多变化并且有多个转折点存在。为了创造一个新版本的历史,环境史学家应该研究这些转折点而不是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的专业范围内。但是怎么来识别这些转折点呢?什么是决定性的点呢?在这里作者认为为了重建漫长的历史演化进程中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历史学家应该抛弃那些深深根植于西方社会与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性化自然的传统观念。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以及与人类本性的联系是紧密相关的。通过这种研究,环境史将占据历史研究中的很大比重,而不是仅仅处于其边缘地位。在这种理念的基础上,作者认为重建环境史的转折点是有可能的。首先他提出了人类早期历史的四个转折点即渔猎活动的产生,农耕文化的起源,人工灌溉农业的开端以及游牧业的兴起。在各种情形下,新的环境管理方式总是与人性化自然的新形式相联系的。在过去的500年中,这一重建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了。鉴于这个时期的历史特征,作者提出并讨论了以下的六个转折点(1)流行病,吸毒成瘾,糖与殖民化(16世纪)。(2)公有制的结束以及计划性可持续发展的产生(约1800年)。(3)自然保护的发现以及现代神经病和社会卫生学(约1900年)。(4)沙尘暴,土壤保护以及水利工程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以后)。(5)世界范围的美国生活方式的繁殖(20世纪50年代以后)。(6)生态革命是否为幸福的终结(1970年以后)。  相似文献   

11.
区域政策的必要性正如国家间和各洲之间存在财富差异一样,在各国内不同区域之间亦存在财富的不平衡。在英国,在经济和社会特征两方面,诸如收入、工业产量和效率、农业系统、生活水平与价格水平、就业和福利设施等,都存在非常广泛的空间差异。这些差异是由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资源)和人文或历史因素而造成的,并依靠经济、社会、人口、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得以持续。  相似文献   

12.
“了解之同情”与人地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一种研究范式的分析:人地关系演变的“三阶段论”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与规律,长期以来一直是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各个学科均逐步形成或正在形成有关人地关系研究的某些“范式”(或“范型”,paradigrm)或“共识”。人们普遍相信:人地关系是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均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而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当中。人地关系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在早期社会,整个石器时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内容起决定性作用,对史前文化的面貌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气候变迁带来的温度、湿度、降水、自然景观、海岸线、植被等一系列要素的变化波动,对早期社会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文章对末次冰盛期及其以后的气候演变,以及其对人类活动和文化的影响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梳理,讨论了气候变化给自然环境要素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分析这些要素在石器时代的各个阶段对早期社会文明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过程中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而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以来 ,社会学、人类学或民族学的研究结果却表明 ,人类的经济活动不仅仅是人在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时与外界形成的物质关系 ,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国与国或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国际关系或民族关系 ,由此而产生的经济人类学、国际经济学和民族经济学也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仅就民族经济学而言 ,其研究的领域大体上涉及西方殖民化时期的殖民地原住民经济、由迁徙他国的民族族群所形成的经济(不同于殖民地…  相似文献   

15.
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有诸多的主客观条件,更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人类活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有关:搞清城市形成的来龙去脉,对于城市的定位、城市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石嘴山市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工业城市,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特殊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城市(城廓、古居民点)的出现与分布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强,城市(城廓)的分布严格受自然条件的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适应、改造环境能力的提高,城市(城廓)的分布则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城市(城廓)分布的影响因素各地不尽相同。本文从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古长城及社会历史条件等几方面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内蒙古地区古代城市(城廓)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是晚更新世一处包含多层堆积的露天遗址。本文从埋藏学视角对遗址形成与变化特点进行分析。这对于准确解读人类生存环境背景与遗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遗址第4层与第3层存在着不同的堆积环境,其中的遗物存在着不同的堆积形成过程。从3F层至少到3B层,该地区存在着比较稳定的河漫滩环境,为人类反复在此栖居提供了条件。这些层位中的石制品和动物遗存是人类活动形成的。遗物在较短时间里被低能水流掩埋,得到了较好的原地保存。然而,微小石制品所占比例、骨骼风化程度的差异表明不同层位堆积力强弱以及被掩埋速度存在变化。堆积形成后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或改造,比如有些炭屑在水流作用下发生位移,但程度有限;潮湿的埋藏环境对动物遗存保存产生影响;同时,微小型遗存有可能受到生物扰动而发生位移。尽管动物骨头在废弃后受到食肉动物的啃咬破坏有限,但不排除食肉动物或其他大型动物的活动造成遗物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位移,或者受踩踏而发生破损。  相似文献   

18.
安徽淮河流域自然环境由水、气候、地貌、土壤、动植物等自然因素构成,人文环境由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思想、学术等人文因素构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均是发展变化的,并且两大环境类型之闻,两大环境类型包含的子环境类型之间,交互作用,彼此融合.安徽淮河流域自然人文环境是历史文化资源孕育、形成和积淀的摇篮,不仅对历史文化资源内涵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历史文化资源特点亦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物质文化研究: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物质文化的概念与义涵物质文化(materialculture)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提出的概念。相关的语汇有物品(object)、物质器物(materialartifact)、人工制品(artifact)、藏品(collection)等等。按照文化人类学的理解,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文化、社群文化(或制度文化、伦理文化)和精神文化(或表达文化)。物质文化因人类克服自然并借以获得生存而产生,故也称为技术文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它包括人类在生产、生活以及精神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和全部物质成果,从衣食住行所需以至于现代科技均涵盖在内,所以它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建筑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建筑活动是人类社会改造世界以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产活动之一。对建筑物和建筑活动的欣赏、赞美,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对人类自身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成就自豪。自古以来,建筑和建筑活动就是诗文、歌诵的对象,古《诗经》中保存有很多歌颂建筑之美和建筑活动热烈场面的诗篇。当绘画技巧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建筑自然也就成为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画是表现建筑之美的艺术品,有别于各类建筑图。它形成绘画的一个专门科目(画种)较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