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妈妈送饭     
凤凰 《南京史志》2011,(3):28-29
周末,他回家,母亲拄着拐杖一瘸一拐走过来。他问母亲腿是否好些了,母亲说好多了。于是他提出让母亲给他送午饭,母亲问他为什么,他说学校的饭莱不好吃。学校的饭菜是不好吃,这一点,母亲知道,所有的家长都知道,可是没有办法。母亲不同意送饭,她说  相似文献   

2.
我上高中时,有一个星期天,回家本想补充一下“油水,”可父亲放在抽屉里的100元钱不见了,父亲怀疑是我偷拿了,他见我不承认,就对我吼道:“滚出去,你这个逆子。”我委屈极了,一气之下,饭也没吃,就去了学校。后来事实是父亲把钱放错了地方,但他却不向我解释一下。我觉得很冤,从此不再理会父亲了。父亲见我不理他,也以同样的法子反击我。但我的经济没有独立,还得依赖父亲,母亲在家时,事情要好办一些,但母亲偶尔不在家时,我的事虽还要办,但程序相对要复杂多了。父亲和我也不知什么时候达成了默契,竟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办法予以解决。那次,我要交学…  相似文献   

3.
名人的母亲     
母亲是伟大的。很多名人的成功都与其母亲的精心培育密不可分。苏轼,其母亲是个明大义有才学的女子,读书作文、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且教育子女有方。苏轼幼年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教他读书、写字,给他讲故事,逐步培养他读书的习惯。每当天刚微微发亮,他就起床,同母亲一起在清幽的竹林里散步、背诵诗文,回答母亲的提问。母亲不只关心指导他的学业,还很注重他的品德和气节的培养。有一天,母亲读了东汉史书上的《范滂传》,向苏轼详细  相似文献   

4.
从前,有母子俩过日子,儿子天天上山种地,母亲每天在家把午饭做好,给儿子送到地头。每天饭要不早不迟正午送到,送早了儿子不高兴,送迟了儿子不喜欢。老母亲天天提心吊胆的为儿子送饭。一天,儿子在山上种地,看到地边松树上有一窝乌鸦。这时小乌鸦已长大就出窝去找食,找到食,抬回窝来喂老鸦。儿子仔细观看,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小乌鸦的行动感动了他,他边种地边想:小乌鸦如此对待它娘,我呢?母亲老了,还天天辛辛苦苦为我做饭,稍不按时送饭,我就给她做颜做色,心里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我真不该啊!为什么人还不如雀鸟呢?他越想越觉得自己对  相似文献   

5.
暗室微光     
李良旭 《南京史志》2014,(11):54-54
大概十五六岁的时候,母亲领着我,给我介绍了个照相师傅,让我跟他学摄影,好让我学个技术,将来能有口饭吃。 照相师傅是村子里的一个能人,他会照相,在县城开了一家照相馆。在村民的眼里,他很了不起,许多人想跟他学照相,他都不收。他能收下我当学徒,我—下子成了村子里许多年轻后生十分羡慕的人。  相似文献   

6.
送礼的门道     
康拉德·希尔顿是美国的连锁酒店大王。当年,他开始经营酒店时,母亲非常支持他,给了他不少帮助。当他赚了些钱后,就想买些礼物回报母亲。于是,希尔顿来到珠宝店,为母亲精心挑选了一副手镯。当他兴冲冲地将镶有钻石的手镯送给母亲时,母亲开心极了,把镯子戴在手上,看了好久。但让希尔顿困惑的是,母亲虽说很喜欢镯子,却从此把它放进抽屉,再没戴过。  相似文献   

7.
正北野武是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年轻时,他独自去东京打拼,通过不断努力,终于小有成就。事业虽很成功,但在生活上他并不如意。最让他头疼的就是和母亲的关系。自从他离家后,母亲每个月都会催他往家里寄钱,稍有耽搁就  相似文献   

8.
从前,有户人家,父母逝世后,留下两个孤苦伶订的孩子相依为命,苦度时光。冬去春来,哥哥长大成人,结婚成了家。年幼的弟弟跟哥哥嫂嫂一起过日子。谁知哥哥娶的这个女人心肠很坏。她进家门没多久,把哥哥也教坏了。哥嫂俩常常虐待弟弟,不是打就是骂,连饭也不给吃,衣也不给穿,苦命的小弟弟挨饥受冻住在猪厩里,不久就被折磨死了。直到死时,弟弟都想不通,为什么哥哥煮饭,他却吃不着饭?嫂嫂织布,他却穿不上衣? 弟弟死后,变成一只斑鸠。  相似文献   

9.
正被誉为"中国出洋看世界第一人"、"东西方文化交流第一人"的王韬,籍贯究竟是哪里?一般认为他是吴县甪直镇人(今苏州吴中区)。甪直还专门辟有王韬纪念馆。事实上,这座清代建筑是当地士绅沈宽夫旧宅。王韬的先祖居住在昆山,从祖父起迁移至甪直镇甫里村。母亲朱氏,出生于昆山锦溪镇诗礼之家,五岁时母亲就口授字义,对他的成长影响很  相似文献   

10.
从前,有一家只有母子俩。由于家里贫穷,儿子三十多岁还没有成亲。他经常到怒江里钓鱼。一天,他钓着一条很好看的花鱼,觉得非常可爱,捨不得煮吃,用木槽养着。每天,他劳动回来,都要蹲在木槽旁边,观看花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看的出神了,连饭也忘了吃。有一天,母子俩下地劳动,天快黑了才回家。回到家里一看,房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饭也煮好了,甑子里还在冒着热气,母子俩都感到非常奇怪。母亲说: “我们家从来没有哪个来帮忙,今天莫不是神仙下凡来到我家。”儿子也感到奇怪,说:  相似文献   

11.
大雁不南飞     
儿子今年读初中了。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做母亲的心里自然非常欣慰,可是,进入中学已经半个学期了,儿子的一些生活习惯,却令我这个做母亲的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这不,今天早晨,我已喊过他三遍了,他还在梦乡里呢!眼看早读时间要到了,我急火火地把他从被窝里拽起来:“赶快起来,再不快点,要迟到了。”儿子睁开朦胧睡眼,一看表,急了,三下两下穿好衣服,洗过脸,吃了两口饭,就像一阵风似地出门走了。儿子走后,我又开始替儿子收拾战场,叠被、整理乱糟糟的书桌。看着我在儿子房间里忙个不停,丈夫摇了摇头,拿来一本杂志,给我看一篇文章:《不南飞的大雁》:…  相似文献   

12.
他出生在浙江杭州一户普通人家,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打架,为此还缝过13针。看到儿子这样。母亲很难过,说:“儿子天生不按常理出牌,说教只怕已无用。”父亲听后说:“那就挖出他的闪光点,再用闪光点去填埋他的劣根性吧。”  相似文献   

13.
陶恒生 《纵横》2010,(12):21-25
心惊胆战的逃亡之旅 我父亲走的时候跟我们说:“我到香港去。”他那时没有想到会公布密约,不知道高宗武已经把密约拍照下来。他说到香港去再想办法让我们过去。其实他也很茫然,并不知道怎样想办法。他走后,我母亲想带几个孩子也走,就去买船票。  相似文献   

14.
龙宫夺宝     
传说阿佤人的祖先不会打铁,也没有长刀,他们的长刀是龙王给的木棒变的。很古很古的时候,佤族住在海边。有一个老人专靠打鱼为生,他有两个很听话、很孝顺的儿子。有一天,老人要去打鱼,出门前对两个儿子说:“今天我要去拿鱼,下午就回来,你们煮好饭,我拿鱼来作菜。”傍晚,兄弟俩煮好饭,可就是不见老人回来,左等右等,一直等到第二天天亮了还  相似文献   

15.
暗室微光     
正大概十五六岁的时候,母亲领着我,给我介绍了个照相师傅,让我跟他学摄影,好让我学个技术,将来能有口饭吃。照相师傅是村子里的一个能人,他会照相,在县城开了一家照相馆。在村民的眼里,他很了不起,许多人想跟他学照相,他都不收。他能收下我当学徒,我一下子成了村子里许多年轻后生十分羡慕的人。师傅拿出一架海鸥120照相机,说道,学摄影,首先要掌握摄影的基本知识,例如,光圈、焦距、速度、采光等等。最后,还要学会在暗室里冲洗胶卷。在  相似文献   

16.
我的舅舅     
舅舅郑强已经去世10多年了,最近写母亲的一些往事,常常会想起他来。我对他了解很少,有时想到他短暂的一生如此孤独,不免觉得凄凉。外婆生过5个孩子,其中3个很小就病死了,只留下我母亲和舅舅。舅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外公外婆很宠他。外公是画家,崇尚自由,舅舅受他的影响,性格孤僻、特立独行,朋友很少。  相似文献   

17.
茨冈人     
大家都知道,克拉芙吉亚·普赫里亚科娃不怕天,不怕地,也不怕农庄主席季莫非·伊里奇·叶尔马科夫。怪不得农庄主席巡视农庄的时候,总是坐着他的胜利牌小汽车,绕过第四生产队的养猪场,一溜烟躲过去。季莫非·伊里奇对别人解释说,他这样做,是因为养猪场无须他过问,情况本来就很好。他不敢承认,他实际上是怕在这里同普赫里亚科娃多见一次面。如果最后他还是无法悄悄绕过养猪场的话,他就得准备接受克拉芙吉亚为他准备了一个星期的不算太愉快的一阵劈头盖脸的批评。而且也无须怀疑,季莫非·伊里奇所乐意忘掉的那些事,克拉芙吉亚却总是毫不放过的。  相似文献   

18.
读完丰子恺的《我的母亲》,如平静的湖面投进几颗石子,荡起层层涟漪,心久久不能平静,此时,我多想高呼一声:人生真情莫过于神圣而又纯洁的母爱! 丰子恺的《我的母亲》文风清新而又朴实,内容真挚而又感人,在他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位普通却不平凡,伟大、高尚的母亲,于是,我便很自然地想起自己的母亲。其实在至真至爱的亲情中,母爱是最细腻最无私、最易体会到的,然而想到母爱,我的心中竟荡起一丝内疚。我母亲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也许是职业的缘故,母亲对我要求严格(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因此,少年的轻浮、猖狂使我对母亲的爱不屑一顾,便时常  相似文献   

19.
正曾国藩曾被人诬陷进了监狱。头一天,狱子给他送来一盆狱饭。狱饭散发着浓烈的异味,曾国藩闻着就想吐,干脆将狱饭倒了。第二天,狱子又送来同样一盆狱饭。曾国藩已饿了一天,这时,他没闻出狱饭的异味,于是,端起饭盆慢慢吃了起来。第三天,狱饭送来晚了,饥饿的曾国藩不时往门外张望。狱子终于送饭来了,曾国藩接过狱饭狼吞虎咽,他突然感到这狱饭是那么可口!后来,曾国藩感叹道:"狱饭人生令我顿悟:人生没有吃不下的苦啊。人生在苦水中泡一泡,喝着白水都比蜜甜!"坐过牢的不止老曾一人,但都有所顿悟否?  相似文献   

20.
爱的伤害     
有一个孩子,他的母亲特别爱他,生怕他受到任何委屈,对他无比溺爱。只要孩子有什么要求,这位母亲都会为孩子办到。孩子要吃糖,就是半夜,她也会出去为孩子买回来;孩子随口说声要钱,她就会给孩子;孩子十天半月就要一套新衣服,她也会满足孩子;孩子说她做的菜不好吃,让她重做,她就会去重做。孩子的要求除了要太阳月亮星星她办不到以外,其余的都会竭尽全力地去办到。孩子的父亲看不过去,就对孩子的母亲说,你别这样对待孩子,他要什么你都满足,他要你的命你也满足他?母亲说,孩子怎么可能会要我的命呢?你是不是看到我爱孩子,对孩子好,没关心到你,你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