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读者论坛     
《华夏地理》2006,(10):12-12,14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8月刊的读者来信让我们充分体会列这一点。摄影师赵钢收获的则是双重的喜悦,首先他费尽心血的铁路专题成功面世;其次专题得到了了大量热心读者的认同和赞许,有老司机,有几岁大的孩童,还有蒸汽机车迷,更有对火车原本不感兴趣的人。  相似文献   

2.
读者论坛     
《华夏人文地理》2006,(5):10-10
在3月刊的读者来信中,我们收到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从中感受到读者对我们的持续关注。例如,福建龙岩的罗莉蕾在来信中说:“我非常喜欢贵刊赠送的小册子或地图,每次看完之后,我都按原样折好夹在杂志里,可有时重新翻阅这些杂志时,会不小心把地图搞混。建议杂志在每期赠送的小册子或地图上印上时间或期刊号,或者在杂志目录后附上地图名称。”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细心、热心的读者参与,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想法,请立即行动吧!  相似文献   

3.
读者论坛     
《华夏地理》2006,(7):12-13
2006年5月号 我们的读者正在趋向成熟,从5月号杂志的读者来信中,我们看到了这一信息。对于杂志的内容,我们的读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文章中的一些信息,而是在掌握了文章提供的信息后,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延伸阅读,希望能够见到背后的故事,能够延伸到更多同类型的内容。还会在看完我们的报道后,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读者的成熟意味着我们杂志风格的成熟,也是对我们付出的努力的肯定。这让我们欣慰,但是这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需要更多来自读者的建议、意见,甚至是信息,来指出我们的不足,来丰富我们的内容,所以,请提起笔,帮助我们!  相似文献   

4.
读者论坛     
《华夏人文地理》2006,(1):16-17
“一个人的牺牲,如果能够换来更多人的觉醒,那也值了。”看到众多关于《垃圾的故事》的读者来信后,编辑左凌仁突然有了“烈士”的感觉。但是一封署名“方先生”的垃圾收购网站的广告信,却又让他郁闷了,“难不成真把我当成垃圾专业户了?”而媒体同行徐琦对我们国家面临的垃圾机遇和挑战的慷慨陈辞,则让我们发现,对于垃圾,我们需要知道的,其实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5.
读者论坛     
《华夏人文地理》2006,(4):10-11
2006年2月刊 这是第一次,众多的读者来信很分散又很集中地关注了2月刊中的多篇文章。冬奥会、爱情.资源城市,每个话题都有众多的读者参与讨论。杜伟在都灵的亲身经历是让人羡慕的,也让我们为自己的及时报道而欣喜。但她说很遗憾没能一直待到冬奥会结束。同样遗憾的还有尹棣、李鹏,不过他们感到遗憾的对象分别是爱情、资源城市的下岗工人。这让我们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的报道能够引起当地人、当事人的共鸣,而且很多作者几乎每期都会关注我们,给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但我们也感到稍微有点儿遗憾,因为邮寄给我们“读者论坛”的来稿,还希望多上你的那一份。  相似文献   

6.
读者来信     
万国雄 《文史月刊》2008,(12):75-75
文史月刊杂志社钧鉴:贵刊于2008年5月1日刊登了《轰动全国的男扮女装特务案》,其中的“特务”便是本人。文章内容与事实有所出入,我只是一位异性癖患者,并没有和文中的“陈小姐”通奸。  相似文献   

7.
读者论坛     
2006年11月号《迁徙的鸟》一文成为11月刊读者来信讨论的大热门,这些来信再次证实:鸟儿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之一。其实,在采访制作专题期间,从那些热爱、观察、保护鸟类的人们身上,我们就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值得欣慰的是,  相似文献   

8.
读者论坛     
2007年6月号在每月的读者来信中,读者讨论最多的往往是封面故事。但在蜂拥而至的6月号读者来信中,《中国魔术:瞬间造城运动》和《中国制造》却是两篇最受关注的文章。这虽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不过想来却在情理之中。我们目睹着身边城市的无限扩展,享用甚至自得于庞大的"中国制造"。而这两篇文章,却让我们看到了司空见惯的事物的另一面,让人为之震撼。用最新鲜的视角,带给读者最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正是《华夏地理》一直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读者论坛     
2007年9月号到处都在"鬼吹灯"的时候,《盗墓》引起的反响完全在我们预料之内,但让一位"物件儿"的收藏者产生触动与感慨并反馈给我们,却令我们有点意外。这是一封没有署名的邮件,进一步沟通之后,这位读者留下了落款,但  相似文献   

10.
读者论坛     
2005年12月刊就像《哥斯拉》、《侏罗纪公园》等影片一样,12月的《当怪兽在海洋深处横行》一文和海怪地图中的泰曼鱼龙巨眼攫取了众多读者的眼球,很多读者来信感叹那些海怪形象的逼真,以及它们当时生活场景的惟妙惟肖。而关注《山村里的分娩故事》的读者绝大多数是女性, 她们全都表示了对那些农村母亲艰难境遇的同情,对于她们的孕育经历,她们愤慨有之、关爱有之、感觉幸福有之……“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颜才任的话应该为我们所有人铭记。  相似文献   

11.
读者论坛     
《华夏地理》2008,(4):14-15
2008年2月号 在2008年2月号的《华夏地理》中,汇集了本刊近一段时间以来最为感性的两篇作品《半个世纪的爱》和《缥缈诗魂去时路》。金婚老人的相依相守令人动容,松尾芭蕉的漂泊求索之路则让人肃然起敬,许多读者都来信与我们分享了阅读后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2.
读者论坛     
  相似文献   

13.
读者论坛     
  相似文献   

14.
读者论坛     
《华夏地理》2006,(12):10-10,12
  相似文献   

15.
读者论坛     
  相似文献   

16.
读者论坛     
  相似文献   

17.
读者论坛     
陈鹏 《山茶》2011,(5):16-17
提及壮阳药.人们往往带着诡秘的微笑,彼此似乎心照不宣。商业利益的驱动、奥林匹克竞技精神和道家肉身得道的法旨.环环相扣.推波助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很难对壮阳药本身做出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壮阳药所折射出的.正是中国文化根部的问题。国人的阳具崇拜心理,正如同遍地矗立的摩天大楼一样.象征意义大于一切。而壮阳药对于性生活的功效,恐怕泰半来自心理作用.来自说不清道不明的古老信仰,就算以当代科学的数据来证伪.也拆除不了它固若金汤的庞大体系。那么,在这重重的桎梏之下.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又怎能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18.
读者论坛     
《山茶》2011,(8):10-10,12
影像中的世界 作为一名初级摄影爱好者,穿墙摄影技术让我惊叹。这太考验摄影师的耐心了。为了让布鲁克林大桥浮现在卧室的床头,莫雷尔可以让快门一口气开上五小时。  相似文献   

19.
读者论坛     
2007年12月号布达拉宫作为藏族传统建筑的典范,显然对于读者有持久的吸引力。冻土消融这一牵涉到全球气候变化的话题,也引起了不少关注世界的读者注意。从这一期来信中,我们发现许多读者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两个主题:保护人类精神文化传统和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我们为了回答广东李启明提出的问题,追寻到美国与巴西。黑龙江的尹立莉则对"永冻土"作者的其他作品表现出进一步的兴趣。读者的热情与细致是鞭策我们提升品质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读者论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