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认识毛泽东了,不仅因为我们都是湖南人,而且因为他与我父亲相熟。我父亲当年是长沙地区的革命人士,与邓中夏、谢觉哉、董必武、蔡和森、蔡畅等这些革命人士熟识,后来毛泽东自然也认识了我父亲。父亲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了很多事情,创办了多所学校(现在的长沙周南女校就是他创办的),所以一些进步青年都喜欢与他交往。  相似文献   

2.
在中共武汉党史上,有一个名字多次出现在建党初期的工运活动之中。这位武汉地区最早的共产党人,后来成为了北伐“铁军”的政治部主任,南昌起义的组织者之一。他作词的“打倒列强、除军阀” 的《国民革命歌》,在大革命时期唱红了大江南北。1931年,他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其事迹鲜为人知。他就是——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在中国独领风骚。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他连任前五届中央委员长、总书记,后来被开除出党,接着成了中国“托派”首领,再后来他被国民党逮捕,坐了4年多监牢,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被提前释放,辗  相似文献   

4.
汪朗 《名人传记》2020,(3):9-14
许多认识我们家老头儿汪曾祺的人,都说他人很随和,一块儿参加活动时很少跟人较劲,还经常抖点小机灵,逗得大家哈哈笑,和年轻作家的关系尤其好。其实,这个老头儿既有随和的一面,也有认死理儿的时候,认死理儿时甚至是相当固执的。在家里的地位不高老头儿在家里脾气挺好的,少有疾言厉色的时候。由于脾气好,他有时还难免受点儿欺负,被家里人呼来喝去的。老头儿地位不高的一个标志,就是全家人都管他叫“老头儿”。最初是妈妈叫,后来是我们兄妹叫,再后来他的孙女和外孙女也都跟着叫了起来。不管谁叫,他都乐呵呵地答应,好像这就是他的名字。倒是外人有些看不惯,比如我的丈母娘。  相似文献   

5.
武默生 《文史精华》2009,(10):28-34
关于彭德怀的人生悲剧,近些年来的研究基本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即他的悲剧既有个人性格因素,也与当时党的最高领导毛泽东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有关革命和新中国建设某些问题上,他与毛泽东的认识分歧,客观上成了后来批判他所谓“反党”、“反毛”的“罪证”,从而使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  相似文献   

6.
“小人物,大历史”的说法,放在王百得身上再恰当不过。说是小人物,他出身农民,后来成为炼钢工人;说是大历史,他后来在文革中鬼使神差地当选为中共九大、十大中央委员,而且得票与毛泽东一样——全票当选。  相似文献   

7.
寻访毛远新     
叶永烈 《百年潮》2008,(1):76-79
毛远新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因为他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一度成为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后来成为毛泽东的“联络员”。他深得毛泽东和江青的信任,差一点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8.
杨奎松 《百年潮》2012,(5):70-71
我想毛泽东成功之道,简单地讲,还是那两个字:“务实”。过去为什么总是失败?其实也是同一个问题,就是许多时间缺乏这种务实的态度。因为有那么一个至高无上的意识形态在那里管着,有那么一个革命榜样在那里树着,结果只能一切从理论、从经验出发。如果说毛泽东对中共革命有什么重要的理论贡献,那就是由此而形成的他再三再四讲的那个“从实际出发”的观点,那个“实事求是”的观点。所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卞迁 《湖南文史》2009,(6):31-31
“小人物,大历史”的说法,放在王百得身上再恰当不过。说是小人物,他出身农民,后来成为炼钢工人;说是大历史,他后来在文革中鬼使神差地当选为中共九大、十大中央委员,而且得票与毛泽东一样——全票当选。  相似文献   

10.
1946年8月18日,重庆歌乐山松林坡,特务头子戴笠的停车场附近,车耀先同他的亲密战友罗世文一起被枪杀并被焚尸灭迹。而今,这里的纪念墓上,周恩来题写的碑刻:“罗世文车耀先两同志之墓”闪耀着金光,歌乐山的阵阵松涛,吟诵着他们不朽的业迹。在1932年的血雨腥风中,失掉了党的组织关系的车耀先,仍坚守革命的宣传岗位,他依托“基督教改进会”创办《改进》半月刊,倡导“自立自传自养”,宣传爱国;他还创办《语言》杂志,著文宣传先要人民有饭吃然后才能受教育。他还发起“成都救亡联合会”,大力支持“一二九”运动后来川的北平革命…  相似文献   

11.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四方!”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月,刘邦带着不久就要了他性命的严重箭伤,路过故乡沛县。在那里,他大宴故人父老子弟,他吃醉了酒,自己击筑唱起歌来,120个沛县的少年和着他唱,唱这支后来脍炙人口的歌。  相似文献   

12.
儿子今年刚五岁,长相特像我,年纪虽不大,可乖巧懂事,机灵调皮,生活中的趣事儿举不胜举,是我们家的“小精灵”。猴哥儿子特喜欢看动画片《西游记》,谁让我们姓侯呢!一见“猴”就觉得特亲切。儿子自个儿动手用废报纸糊了个金箍棒,上蹦下跳,挥来舞去,嘴中还念念有词,一刻也不闲着。后来儿子觉得一个人玩不过瘾,又硬拉着我扮八戒,妈妈成了观世音菩萨。连称呼都改了,非让我这个老侯称他这个小侯为“猴哥”,这不差辈儿了么,心里面那个别扭劲儿就甭提了。后来我以撤出他这个取经团来“要挟”他,再加上他妈妈从中协调,双管齐下才迫使他做出了重大让…  相似文献   

13.
达坂城外忆“歌王”赵国春达坂城。为了亲眼目睹“达坂城姑娘”的风采,我们赶紧把车停在路旁。下车一看,到处是卖水果、哈蜜瓜的摊床,但看不到一个姑娘,更不知到那位叫“坎巴尔汗”的姑娘在哪里了。记得我刚听到《马车夫之歌》时,并不知道达坂城是何地。后来,我学会...  相似文献   

14.
交融中西戏剧的顽强探索者丁扬忠我认识黄佐临有些年头了。因为在我国介绍布莱希特的缘故,60年代初我们就开始书信往来。但初次见面却是1979年,他应中国青艺的邀请,来京与陈合作导演我译的《伽利略传》。在那段时间,我们朝夕相见。有时排练结束,他不愿坐为他准...  相似文献   

15.
<正> 在李大钊故居纪念馆,陈列着一对珍贵的樟木箱,这是李大钊同志1924年1月去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时买的,后来一直由他使用。大钊同志牺牲后,由李夫人运送回家。 1922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二大”上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对于党的这个决策,大钊同志非常拥护。因为早在“二大”前,他同邓中夏等六人就联名写信提出了一个“为革命的德莫克拉西(民主主义)而奋斗”的提案,旗帜鲜明地宣传了党的统一战线思想。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又召开了讨论关于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16.
秦志军 《旅游》2005,(11):6-6
有一个做旅游媒体的朋友,很年轻,之前在外企工作,有不错的收入,后来却突然转行做了旅游杂志的编辑,“因为心底的喜欢,可以能心底地投入。”旅游,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生活。记得他根深刻的一句话:“老死旅游。”  相似文献   

17.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口号的由来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是章太炎在武昌起义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政治口号,他后来回忆说,当时,黄兴向他征询“扩大同盟会”的意见,他即以此作答。章太炎的这一回忆可能有误。因为迄今为止,人们所见到的材料,都认为是他在复谭人凤等人的电报中  相似文献   

18.
周建人说:“这是一个谜”前几年,周建人同志生前曾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的一次座谈会上提出一个问题:“鲁迅逝世前为什么要急于搬房子?”他说:“鲁迅逝世前的确是非常着急地想搬房子,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觉得是个谜。鲁迅临死前两天,我去看他,他说叫我给他找房予,并说我订下来就可以了,不要问他。他为什么要急于搬,我没问他。第二天刚好是星期日,鲁迅很急,拿起笔就写了‘周裕斋印’四个字,让我去刻一个图章,因为当时租房子要订合同,要一个印章,‘周裕斋’是‘周豫才’的谐音。别的地方没用过这名,后来房子也没租,图章也没刻。”(《鲁迅研究资料》第一辑48页)  相似文献   

19.
从丁玲的命运看革命文艺生态中的文化,权力与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华 《炎黄春秋》2008,(4):55-62
2006年春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座,工作之余,都要去“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查找资料,恰逢徐庆全也在那儿访问,为他的有关丁玲的新书做资料补充和修改的工作,我们经常在一起谈论丁玲,谈论围绕丁玲的风风雨雨。不久我就读到庆全的书稿《革命吞噬它的儿子——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案纪实》,立时发现这是一本非常有创意,有深度,以新的视角考察“丁陈公案”的学术著作。下半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正式决定出版此书,庆全嘱我为他的新书作序,我虽应之,却也惶然,实在是因为丁玲的人生经历太复杂,围绕丁玲的一切也太复杂,不由得勾起我对自己“认识”丁玲的历史的回顾。  相似文献   

20.
风俗歌。风俗歌,又称“风习歌”、“习俗歌”,为反映传统风俗活动内容与特征的民间歌曲,可分为季节性风俗歌和非季节性风俗歌两种。前者是在特定年节、时令风俗活动时传唱,具有季节性;后者不受年节、时令所限,在婚嫁、丧葬、祭祀(满族祭祀活动大多有一定季节性)、礼仪等特定风俗活动中传唱,包括:“婚嫁歌”、“丧歌”、“仪式歌”、“祭祀歌”。“祭祀歌”等我们要专节另述,下面介绍一下“丧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