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昭 《旅游纵览》2015,(2):178-179
海南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我国最适合发展生态旅游的区域之一,然而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加快和海南旅游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也面临一系列问题,这与旅游发展的可持续原则背道而驰。从生态补偿的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能够为建立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协调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为海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有益对策。  相似文献   

2.
酒泉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生态条件脆弱,使得生态旅游成为该区域发展旅游业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对该区域的草原资源进行全方位环保,合理规划,多元开发,既突出民族风情和特色文化旅游,也要注重开发体验式和参与式项目,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3.
<正> 2006年西北五省旅游协作会议于近日在西安举行,陕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北五省将联合起来共同携手,形成跨区域合作,强势打造"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品牌,共同提升西北地区的整体形象。西北五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多,如唐蕃古道旅游线、青藏铁路旅游线、黄河风情旅游线及自驾车、徒步探险、登山等旅游项目。古老的"丝绸之路"的开拓,使中国、印度、希腊、波斯等文明相互融合,同时加强了汉族和西北边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使中国的民族文化习俗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形式,成为西部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精髓。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大西北的主要旅游路线,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和建设,基础设施正在完善,已经成为中国诸多旅游产品中极具吸引力的一条主题线路。古老的丝绸之路如今依旧绽放魅力,神奇美丽的大西北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业的热点。国内外旅游者的至爱。为推进中国丝绸之路旅游的再次崛起,再度辉煌,西北五省共同携手,在五省区范围内打破区域限制,相互开放市场,强势打  相似文献   

4.
《攀登》2015,(4)
历史上丝绸之路青海道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国家实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战略为促进该区域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借助"点—轴"理论,在分析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构建了"点—轴"模式的丝绸之路青海道旅游空间开发格局,并相应提出了一些旅游开发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董承阳 《旅游纵览》2022,(22):126-128
甘肃省位于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曾是华夏文明和西域文化的交汇枢纽,也是我国陆上的战略要道。甘肃虽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具备天然的旅游优势,但由于所在位置为内陆腹地,其经济发展程度远远不及沿海城市,在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存在较大问题,使得甘肃旅游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复兴丝路文化、保护自然人文遗产成为甘肃省需承担的重任,更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重要的契机。本文着重对甘肃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及解决策略进行充分探讨,以期为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李想 《旅游纵览》2015,(1):214-215,218
民俗旅游是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热潮,我国地域广阔,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合理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打造区域旅游特色,是每个旅游大省急需解决的问题。西安市作为路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文化资源,随着联合申遗的成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不断深入,未来西安市民俗旅游业市场将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旅游业这个从前有着"无烟绿色工业"美誉的朝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旅游业的发展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忽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过分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过于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导致旅游业发展中片面对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利用、盲目建设旅游基础设施,使当前旅游业面临着景区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一系列问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2014,(14):F0002-F0002
<正>2014年5月24~25日,由《丝绸之路》杂志社和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来自西北五省区高校、社科院、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资源保护、文化产业开发、文化旅游业发展和文化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2012,(16):15-15
2012年8月14日,从第23届西北旅游协作区年会上获悉,西北五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联手开发和推广丝绸之路旅游线路、黄河金岸旅游线路和穆斯林旅游市场。过去的22年中,西北旅游协作主要通过共同参展促销、推广跨区域线路产品等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0.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大巴山,景色秀一刚,气候温和,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金顾玉盆"之美称同时,汉中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当地的经济建设方面越来越占用重要的地位汉中地区也是一个民族杂居区域,例如回族同胞分布最广泛,宁强县阳平关镇回民沟村是汉中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村,西乡县是汉中市少数民族人日最多的县羌族同胞卞要分布在宁强县毛河坝镇和青木川镇。2008年10月,宁强县被文化部列为个国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成为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乡村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和亮点的背景下,汉中地区少数民族聚居乡村有条件、有优势顺应旅游业发展的潮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乡村旅游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传承其文化传统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鲁逍  李晓东 《旅游纵览》2015,(3):206-208
和田地区的旅游资源数量丰富,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开发潜力较大。和田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和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存在问题。本文通过对和田地区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分析,针对和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哲  王宽  严铖磊 《旅游纵览》2022,(22):147-150
湖南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现已经成为湖南省的支柱型经济产业之一。如今,旅游业发展日趋完善,各区域旅游产业联系愈发紧密,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成为推动未来旅游业可持续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湖南省为例,深入分析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必要条件,找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支持、设计提升和生态保护三个角度提出湖南省区域旅游联动发展优化策略,以期能够为全国其他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向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旅游形式的改变,生态旅游地逐渐成为旅游活动主体的聚集点。吉林省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生态旅游地,自然地理环境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旅游业已初具规模。由于其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双重战略意义,因此本文在简要分析旅游业发展潜力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如何在区域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以协调人地关系为主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提出了解决湿地水源、加强区域文化建设与生态敏感区管理、拓展旅游客源市场、科技兴旅、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等建设性方案。  相似文献   

14.
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3  
余青  吴必虎 《人文地理》2001,16(6):40-43
民族化保护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是一个矛盾,如何在旅游开发中保护民族化的纯洁性,并保持民族化精华的传承和动态地向前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章在分析了民族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民族化旅游开发与保护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博物馆是民族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一种持续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吕志祥 《攀登》2013,32(4):77-82
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补偿的重点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西北地区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三赢"。这不仅使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建设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且对调整当地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落后观念、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生态依然非常脆弱,生态补偿工作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6.
甘肃旅游开发:找到你的“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年海南博鳌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钱其琛副总理指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旅游业必须继续走在全国对外开放的前列。”这句话对西部来说,当然不是继续而是改变落后局面赶上全国步子的问题。我国西部有着令人惊羡的丰富旅游资源,但由于种种原因开发程度很低,并没有形成强吸引力的旅游产业气候,因之又发展潜力巨大。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气氛中,西部各省(区)已开始认识到这一点。就甘肃省的情况来看,状态和势头也很好,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有意在旅游产业上大做一番文章,思路比较清晰。可以预料,如果运作得好,甘肃旅游业未来会出现一个新的格局,旅游产业成为甘肃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一说,便也就不是镜中花水中月。在西北,甘肃应该说是旅游资源大省,但现在绝不是旅游大省。那么,未来的日子里,如何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就有个找准突破口,即在旅游开发上抓住要点和亮点的问题。甘肃旅游的“最爱”在哪里?你拿什么让人家不辞远道风尘仆仆争先恐后而来呢?笔者认为,甘肃要找到自己的“最”,即在古文化珍存遗存、高山大漠、浩瀚戈壁、黄河风光和西部多民族风土人情等方面锁定重点,进行开发建设。一、卖“丝绸之路”的古文化沉淀“丝绸之路”在中国西部遗存有相当丰富的人...  相似文献   

17.
李琦 《旅游纵览》2013,(10):195-196
在旅游开发中,注重民族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是提高旅游产业文化含量,实现旅游业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在黑龙江的旅游开发中则片面重视景观的开发,而忽视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重点阐述了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对策。一、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双面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黑龙江省旅游开发热情的高涨,全省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冰雪大世界","哈尔  相似文献   

18.
吕莜 《旅游纵览》2014,(8):42-45
纵览本着"关心生态、精于摄影、专注旅游"的办刊宗旨,特开辟"生态河北"专栏,旨在以"图说"来呈现河北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开发蓝图,向读者介绍燕赵大地的山川河流、绿植等人居生态环境的和谐建设。  相似文献   

19.
张跃西 《人文地理》1996,11(1):56-58
基于"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旅游业与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的过程"这一认识,作者提出了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模式,认为风景区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中包括资源导向型阶段、生产导向型阶段和信息导向型阶段。在此过程中,旅游业由风景区到城镇到区域,资源的开发由单项到多项到综合,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由点到面,是一动态的发展过程。
作者认为,旅游城镇的布局与发展,必须谋求空间节约与风景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在风景区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城镇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泸沽湖旅游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区,其旅游环境的开发对当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繁荣,以及人文环境的延续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泸沽湖旅游风景区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以泸沽湖旅游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旅游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现状,发现泸沽湖旅游区现存的问题,并提出泸沽湖旅游区环境优化管理策略:增强泸沽湖风景区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多渠道筹集湖泊保护治理资金;进行旅游线路调整,实现游客分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