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嘉树 《江淮文史》2016,(4):28-36,1
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一封写给"中央并敬爱的主席"的检举信,引发安徽政坛巨震:先是毛泽东提出延长会期,开"出气会",不点名批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是"霸王","个人独断",难免有一天要"别姬";继而刘少奇3次到安徽大组讲话,鼓励与会代表"揭开"安徽"瞒报"中央、"非正常死亡"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的"盖子"。会后,主政安徽10年的曾希圣被免去省委第一书记职务,黯然离开安徽。  相似文献   

2.
导读     
《江淮文史》2016,(4):1-1
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一封写给“中央并敬爱的主席”的检举信,引发安徽政坛巨震:先是毛泽东提出延长会期,开“出气会”,不点名批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是“霸王”,“个人独断”,难免有一天要“别姬”;继而刘少奇3次到安徽大组讲话,鼓励与会代表“揭开”安徽“瞒报”中央、“非正常死亡”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的“盖子”。会后,主政安徽10年的曾希圣被免去省委第一书记职务,黯然离开安徽。  相似文献   

3.
韩福东 《江淮文史》2012,(3):30-41,1
"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七千人大会最初的宽松民主氛围,使与会代表一时触及由谁来承担"大跃进"的后果和责任。毛泽东作了自我批评。刘少奇坐镇安徽讨论组,追问安徽到底饿死了多少人,由第一次报40万,后来追紧了,报到400万,但有人说,其实还不止这个数……一封检举信让漩涡中的安徽揭起了"盖子"。  相似文献   

4.
60年代初曾希圣在安徽推行责任田始末江鲲池一1959至1960年间,安徽农村同全国农村的许多地方一样,出现了严重的"饿、病、逃、荒、死"问题。作为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对此当然负有主要责任。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他冷静地总结分析了农业合作化以来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
1958年9月17日这一天,是我国文物、博物馆史上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当天下午,毛泽东主席来到我国一所地方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参观考察。陪同参观的还有张治中、罗瑞卿、曾希圣等人。毛主席依次参观了该馆举办的安徽古代史、安徽革命史和安徽社会主义建设三  相似文献   

6.
正曾希圣,土地革命时期凭借破译敌军电报密码的高超技能,领导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二局帮助红军多次化险为夷。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同时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和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曾经率先在安徽全省推行包产责任制,点燃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把火……出色的情报工作者曾希圣,字腾光,1904年10月11日出  相似文献   

7.
《文史天地》2012,(5):94-94
上世纪60年代,“大跃进”给国家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困难开始显现,经济形势日趋恶化。但是,一“左”到底的柯庆施仍坚持认为困难并不大,形势仍然是好的。1961年,安徽部分地区农民渴望种上“责任田”,实行责任制。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向柯庆施汇报,柯的态度暖昧,说这个办法不要推广,可以试验。可当后来上面对包产到户持否定态度时,柯庆施就在会上发言说:现在看,单干不行,这个方向必须批判。  相似文献   

8.
陈者香 《百年潮》2010,(12):55-59
安徽曾先后发生过两次农村改革:一次是以曾希圣为首的省委所试行的“责任田”;一次是以万里为首的省委实行的农业“大包干”。后一次改革,作为一个信号,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改革,并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前一次改革,同样是一次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9.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因为有七千多人参加,故又称“七千人大会”。当时的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兼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于2月3日在安徽代表团会议上作了第一次检查。与会的安徽代表对他的检查非常不满意,向中央反映,要求继续开会,揭盖子,中央同意了。  相似文献   

10.
1968年7月15日,原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遭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罹患重病逝世,永远离开了同他血肉相连的江淮儿女。时光已流逝了32年,他的音容笑貌,他对党对人民的一片忠心,他那奋不顾身的工作精神,他严于律己,在一度执行极左路线后彻底醒悟,主动自责,勇于自我批评的共产党人风格,至今仍深深印刻在安徽许多干部和群众心里。他在安徽战斗22年的业绩和宝贵工作经验教训,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相似文献   

11.
正王金梅:江老您好!我知道您长期从事安徽农村、农业问题的调查研究,并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安徽农业发展、水利建设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同时您与曾希圣、钱正英、桂林栖、史钧杰等领导同志在工作上都有过接触。我想请您谈谈相关情况。江鲲池:好的,也不能说我对安徽农村、农业发展问题有多深入的研究,只能说由于工作原因,加上我长期跑田埂、爬格子,对一些情况有所了解,可以和你谈谈。  相似文献   

12.
同妻的困境     
不久前,张北川教授给我写了一封邮件,说一个年轻女记者给他打了几个小时电话讲述自己的遭遇:她曾经的男友也是一名同性恋,后来男友向她出柜。她说自己曾身处深渊边缘,现在才发现那是多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汪丽 《江淮文史》2014,(6):85-100
陆德生同志自1950年代来皖工作,至今已逾60年。这60余年中,他曾在省委政研室、省委宣传部等重要部门任职,与曾希圣、李葆华、宋佩璋等领导同志均有过较多接触。还曾担任红旗杂志社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亲身经历了安徽乃至当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近日,老人在家中接受了本刊编辑汪丽的采访,讲述60载风雨人生。  相似文献   

14.
李日 《湖南文史》2011,(1):54-54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老乡观念特别浓厚,因此给他的门房下了一道命令:凡安徽老乡来,随时禀报,不得怠慢。起初,来投奔的安徽人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可是,到后来投靠的人越来越多,李鸿章转而只见合肥真老乡。安徽其他县区的人为了冒充合肥人,往往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到合肥学讲合肥话,最后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1959年至1960年问,安徽农村同全国农村的许多地方一样,出现了严重的“饿、病、逃、荒、死”问题。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冷静地总结分析了农业合作化以来的经验教训,意识到要扭转危局、复兴农村经济,光靠反“五风”是不够的,必须彻底改革农村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问题。在深入基层认真倾听农民意见之后,省委进行了包产到户的试点,取得了成功,后又得到了毛泽东的表态支持,于1961年在全省范围内试行了“责任田”亦即包产到户责任制。试行一年,粮食大丰收,农村非正常死亡现象得到了制止。正当省委意欲继续推行“责任田”时,1962年2月,在中央七千人大会上,曾希圣因试行“责任田”被指责为犯了“方向性错误”,免除了省委第一书记职务,“责任田”被强令改正。  相似文献   

16.
江志伟 《江淮文史》2022,(5):116-120
<正>1950年代,电影《鸡毛信》家喻户晓,讲述的是一个叫海娃的少年,机智地将一封插着鸡毛的重要信件,送到八路军手中的故事。在安徽黟县档案馆,至今仍保留一封鸡毛信,被誉为“中国现存最早的鸡毛信实寄封文物”。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老乡观念特别浓厚,因此给他的门房下了一道命令:凡安徽老乡来,随时禀报,不得怠慢。起初,来投奔的安徽人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可是,到后来投靠的人越来越多,李鸿章转而  相似文献   

18.
安徽是农村改革的策源地。他不仅为全国农村改革带了个头,而且对后来全国的改革开放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安徽1961年和1978年两次农村改革,我都在省委工作,对两次改革的起始和中间曲折复杂的斗争,不仅耳闻目睹,而且参与了一些调查研究。现就记忆所及,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9.
父亲家世     
熊蕾 《江淮文史》2012,(4):64-69
父亲熊向晖(中共情报工作“后三杰”之首,为保卫中共中央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调查部副部长、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兼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党组书记兼副董事长——编者),祖籍安徽风阳。据父亲讲,凤阳熊氏乃明朝初年从江西搬来,后来成为大族,住的是个几代同堂的大院。  相似文献   

20.
淮安市的《周恩来与邓颖超研究通讯》第一期载有《周恩来胞弟周同宇夫妇的一封遗书》,全文如下: 刘干荣同志: 你好! 你托阮王二位同志带来的照片和纪念章,甚为感谢,同时我还有几点建议,希能研究采纳为好。一、关于故居房屋问题:在我的记忆中,故居房屋原属破旧不堪的,后来经过你们修缮,在原有照片上,尚可看到故居房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