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漠北喀尔喀蒙古归附清朝,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688年,准噶尔蒙古首领噶尔丹兵进喀尔喀,使喀尔喀问题更加复杂化,给清朝的统一增加了难度。康熙帝通过多次与噶尔丹谈判,稳定了北疆局势。给武力平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最后经过三次亲征,打败噶尔丹,确立对喀尔喀蒙古的有效管辖,有力地推进了北部疆域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1634年,察哈尔部林丹汗败亡后,清朝控制了漠南蒙古地区,但是,漠北喀尔喀不顾清朝阻挠,一度恢复了与明朝的贸易关系。明朝收购喀尔喀马匹,补充战马,并试图利用喀尔喀部扼止清军西进。清朝则通过军事威胁和利诱,迫使漠北喀尔喀停止与明朝贸易,转而与清朝通使贸易。清朝以土默特、喀喇沁两部的名义控制明蒙贸易市口,不仅解决了自身经济需求,而且在贸易方面控制了喀尔喀。明朝则默许了清朝的间接贸易,以避免清军侵扰其北部边境。  相似文献   

3.
4.
清太宗和世祖为使漠北喀尔喀部臣服,采取了一系列的招抚策略及措施:如以军事征伐相威胁、阻止其与内地贸易、收留其逃人、分化其与卫拉特的同盟关系、邀请五世达赖喇嘛朝觐等,最终迫使喀尔喀附属于清朝,确立了朝贡贸易关系。而喀尔喀对内地的经济依赖则是喀尔喀归附清朝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十三世达赖喇嘛受俄国布里亚特僧人阿旺多尔济耶夫煽动,在英军入侵西藏之际,出走喀尔喀蒙古。清廷前后派遣延祉、博迪苏赴喀尔喀蒙古规劝他早日返藏。十三世达赖喇嘛反复推延返藏归期,除涉及西藏地方与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英、俄等帝国主义势力也极力干涉,染指中国内政。为此各方在十三世达赖喇嘛返藏与驻锡问题上展开博弈。最终,十三世达赖喇嘛选择以西宁塔尔寺为落脚点,离开了喀尔喀蒙古。  相似文献   

6.
康熙二十七年,蒙古喀尔喀部遭到准噶尔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的袭击,遂举部南下投奔清朝,并得到康熙的救助和安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蒙古堂档”中抄录有数十件反映康熙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康熙救助喀尔喀难民的满文、蒙古文档案,这些档案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南下喀尔喀人的艰难处境以及康熙卓有成效的救助,具有其他史料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利用新近公布的蒙古文档案,结合相关的藏汉文史料,以喀尔喀蒙古的“汗”和“济农”号问题为中心,探讨五世达赖喇嘛在17世纪喀尔喀蒙古政局变动中的影响以及清廷治理蒙藏政策的演变,认为其结局是清朝势力进一步控制喀尔喀,直到1691年多伦会盟喀尔喀正式归附清朝.  相似文献   

8.
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趁着清明踏青的好时节,我与几位朋友从新疆昭苏县城北上,沿着一路草绿花红的风景,步履蹒跚地走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来到了著名的西天山景区阿拉喀尔山。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博物院藏有一批清代阿勒楚喀副都统家族传世服饰。这批服饰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其后人捐献给博物院的,有官服、民服、佩饰及生活用品,其中官服尤为珍贵。这批服饰种类繁多,质地优良,作工精细考究,样式时尚,可谓清代满族服饰精品。本文通过对这批服饰的简介和概述,通过一个家族精美的传世服饰,反映出清代满族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装饰风格。  相似文献   

10.
邢继柱 《收藏家》2012,(6):72-80
喀尔喀蒙古是指戈壁沙漠以北的今称外蒙古的部分(漠北蒙古),是今蒙古国、中国新疆东部以及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等地中蒙古族聚居的地方,与漠南蒙古相对(地域大概为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漠北喀尔喀蒙古分为三大部:车臣汗部(东部)、土谢图汗部(中部)、札萨克图汗部(西部)。  相似文献   

11.
笔者收藏到一枚新疆财政厅发行的竖式壹百文小库官票,感觉很有趣,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清朝定鼎北京,八旗兵丁及其家属几乎都"从龙"入关,清政府为确保统治稳定对所有旗人实行"恩养"政策。使之生活无虞,全身心地投入军事作战。随着八旗兵丁生齿日繁、政府财政拮据。八旗生计问题便成了清中叶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乾隆朝采取了满汉权贵皆视为"绵固久远"的根本大计—京旗苏拉移驻。乾隆朝京旗回屯,事属首次,乃无先例,现对乾隆朝京旗回屯拉林阿勒楚喀进行简单阐释。  相似文献   

13.
14.
王丹 《考古与文物》2023,(5):125-128
本文通过对新疆吉尔赞喀勒墓地出土的毛织物科学检测分析,首次发现了距今2600~2400年大比例使用骆驼毛的现象、驼毛与羊毛混织混纺的多样织造方式,以及纯净驼绒的使用。为了解该墓地所在时期新疆乃至我国西北地区骆驼毛的使用历史、畜牧业发展情况、社会生活方式、技术发展水平等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苏菲主义教团的迪喀尔仪式活动之所以能一直延续下来,与它具有一定的功能是分不开的。笔者试图通过对"恰依"仪式、婚礼、葬礼等外部延伸的日常民俗场景进行深度描述和比较,对迪喀尔仪式从宗教、社会两方面做仪式的功能分析。  相似文献   

16.
17.
《风景名胜》2015,(3):24
喀比是泰国南部的一个府,拥有非常古老的历史,这里挖掘出许多古代的遗物,例如史前时代的石器、绘画等,历史曾经在此烙印下辉煌的纪录。现在仍然不断有27000年到37000年前的陶器出土,有专家认为,喀比应是泰国境内最早有人类落脚的城市。喀比位于南部沿海地带,濒临着安达曼海延伸,在泰国首都曼谷南方约814公里处。这里最吸引人的景致,便是美如天堂般的热带岛屿群、棕榈树摇曳生姿的广阔沙漠,以及蛮荒原始的瀑布森林和山间岩穴、充满生态保育的国家公园,各种丰富的观光资源,让喀比成为一个洋溢着田园美景的秀  相似文献   

18.
新疆——对于无数研究东方钱币的学来说,都是一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这里曾出土过无数神秘待考的神奇钱币。甚至就在30年前,许多钱币学都根本无法想象,在西域马斯乌德(回历670年/公元1271年至1272年,AH670/1271—72AD)改革之前,该区域众多的造币厂曾打制了大量的钱币,早在1981年K.Baipakov和V.Nastich教授的章中,第一次提到在奥特拉(Otrar,吉尔吉斯坦南部)13世纪的一个银器及钱币窖藏中,发现叶密里,博乐和当时其他一些新疆境内的地方打制的银币(Baipakov,Nastich,1981,pp.20—62)。  相似文献   

19.
喀票系喀什道专用的纸币。最初的喀票是清末布政使王树楠主持印发的”老龙票”。老龙票发行之初在全省范围内均可通用,其发行总额不过100万两。进入民国后逐渐集中流通于喀什道(喀什、和田二区)。喀什道库收入较丰,有足够的红钱、铜元可供兑现,备受欢迎,成为该道的专用票,故名喀票。以后流通日久,逐渐破烂。民国九年(1920年)由新疆财政厅库开始重新印刷。分止为主币和辅币两种。  相似文献   

20.
在理藩院处理的对外事务中,中俄交往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包括对中俄贸易的监督与管理。中俄贸易问题不仅与两国间的边界、逃人和准噶尔问题密切相关,还涉及到清政府对喀尔喀蒙古的逐步控制等一系列政治问题,这些都体现在理藩院对中俄贸易的管理实践中。本文以中俄贸易关系中的理藩院地位为中心,以理藩院对中俄贸易的监理为切入点,探讨清政府对俄贸易政策的演变,考察理藩院的外交地位以及在处理对俄贸易过程中对喀尔喀蒙古的逐步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