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琵琶独奏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以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千古名篇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为素材,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教育家和指挥家吴厚元先生运用与中国文学有着紧密联系的传统民族乐器琵琶创作出此首作品.整首诗词叙事与抒情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优美且和谐,尤其是描绘琵琶的演奏,化虚为实、形象贴切,呈现出鲜明的音乐形象...  相似文献   

2.
陆布衣 《风景名胜》2017,(11):155-157
白居易的《琵琶行》,我滚瓜烂熟.“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白乐天,这一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命人,因一夜相逢,谱写下了中国音乐史上的著名篇章. 整首《琵琶行》中,琵琶手弹奏的曲子,有名称的只有两首,“初为霓裳后六幺”,一首是《霓裳》,一首是《六幺》.即便,琵琶演奏到最后,“莫辞更坐弹一曲”,白乐天也没有写弹奏曲子的名称.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772—846)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琵琶行》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之绝唱,乃是由于诗人既是以诗的形式来叙事,又是以诗的形式来表现音乐,塑造了生动的音乐形象与人物形象,从而把诗与  相似文献   

4.
《庄子》对《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对音乐美追求的发展,《老子》追求关乐,《庄子》扩大了美的追求范围,揭示了审美愉悦;对音乐审美标准的发展,《老子》以“音声相和”为音乐审美标准,相和是美乐,不和是丑乐,《庄子》发展为“至乐自然”的音乐审美准则,“籁乐”、“至乐”、“天乐”是美乐,失性、屈礼、不适之乐是丑乐;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老子》追求“大音希声”的音乐境界,《庄子》发展为追求“至乐自然”的音乐之“道”。《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创新:阐明了音乐的本源、功能问题,强调有声人为之乐的重要,揭示了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老子是道家音乐和文化的领军人物,庄子则是一号旗手。老子树起了“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巅峰,庄子开拓了审美心理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以前,人们谈到《琵琶行》的艺术成就时,大都只说其中对音乐的描写有独到之处,其实,《琵琶行》写的那么动人,是与诗中所运用的种种参互手法分不开的。而所谓“独到”的音乐描写,也只是其中许多参互手法的一种。参,以显其灵活能变,丰富多采,“柳暗花明又一村”;互,以见其有表有里,对称平衡,“浅绿深青一万重”。而有参有互,实体现出艺术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在诗中的运用(不论作当时是否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那么,《琵琶行》中究竟有哪些“参互”呢?  相似文献   

6.
艺术是"各民族最早的教师"(黑格尔《美学》),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情感及经验的交流,属于典型的感性形态审美文化。文学、戏剧、影视、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建筑、园林、工艺等等,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现象及活动,都具有特定的形式美,表现出一定的美的规律,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人的理性思想和感性实践的有机结合,文化精神内涵与外在形式表现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杨旭程 《丝绸之路》2021,(4):111-115
《喜马拉雅随想曲》是西方器乐大提琴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形式(藏族传统音乐)有机融合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本文主要从曲式结构、演奏技法分析、音乐形态特征、艺术价值等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分析与总结.以期为西方的器乐演奏方式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形式有机地融合,进而对丰富、拓展、创新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作出有益的探...  相似文献   

8.
周枫 《丝绸之路》2012,(24):95-96
内心听觉是一种能力,我们不仅能通过它来指导音乐实践活动,还能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来提高这种能力。音乐内心听觉并非是音乐家和专业人员所具备的,而是一般人共有的一种内心所进行的音乐活动。它是与人的大脑中基于以往聆听音乐的积累与新发生的音乐、音响相结合的心理活动,在音乐表演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音乐心理角度出发,对内心听觉在器乐演奏中的形成和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胡剑慧 《神州》2012,(19):221-221
在高中音乐课程中,除具有明显“学科基础中心”倾向的必修模块《音乐鉴赏》外,其他模块均主要是实践性倾向,《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创作》、《音乐与戏剧表演》被作为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均有各自的侧重,这六个模块的设置几乎涵盖音乐所有的领域。就《音乐与舞蹈》这个模块课程可以说虽然降低了对音乐理论知识的要求,但更侧重实践性发展,因为舞蹈艺术是形体动作的艺术,它具有较强的动作性、情感性、审美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周婉敏 《神州民俗》2009,(12):24-27
《江河水》是“辽南鼓乐”中的笙乐曲牌,本文通过对比《江河水》的管子版本和声乐版本,探讨器乐音乐与声乐音乐各自的特征,以及两者在审美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管民 《丝绸之路》2013,(4):126-127
在民族器乐合奏、重奏以及各个艺术品种的伴奏中,二胡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器乐。我国除九所音乐院校外,各综合性大学以及师范院校的音乐学科大多都设有二胡专业,二胡教学在本科教育中占有相当比重。本科教育阶段应该怎样培养、提高学生的二胡演奏技巧,是摆在教学者面前有待探讨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为了突出商妇弹奏琵琶的不同凡响,特描写了她弹奏当时的两支名曲——“霓裳”与“六幺”.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相传为唐玄宗所作.关于此曲的来历,说法颇为玄妙.有说:“叶法善尝引上游于月宫,因聆其天乐,上自晓音律,默记其曲而归传之,遂为霓裳羽衣曲.”有说:“帝与术士罗公远游月宫,见仙女数百,皆素练...  相似文献   

13.
李永刚 《丝绸之路》2014,(18):51-52
本文从创作意愿、人物设计、以歌抒情等方面入手,对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主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千古一叹的由来和深意。  相似文献   

14.
从方志的审美文本到方志的审美效应单辉一、审美文本的美学意义美的规律是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的客观法则。马克思曾经提出过“人类也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形”(《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的著名论断,就是说,人类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按照美的客观法则来创造美的具体李物。近十多...  相似文献   

15.
何慧 《神州》2013,(34):240-240
本文主要集中诠释古筝名曲《林冲夜奔》的悲情性问题。这种内涵虽然只是这首乐曲的一个方面,但是,确实涉及古筝音乐内涵研究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笔者将对这部分内容加以论述,以求更好理解中国传统器乐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6.
音乐教学是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音乐教学既要遵循美学原理,又要关注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发展特点和审美心理变化。对于高中生来说,培养音乐素养是培养审美的基本途径,注重音乐作品的内容分析,用音乐本身的"美"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在康德美学中,“形式”是引起很多误解的一个概念。美的形式是想象力内在化的形式,而不是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它依附于审美直觉,直接体现审美理念。崇高涉及对象的“无形式”,因而对崇高的审美判断并不像美那样具有形式的合目的性的严格规定性。崇高的根据是内心的一种思想境界,它折射出来的是主体中的理性理念对全部感性能力的优越性。康德说,这种能力的优越性恰恰是在人的感性能力的局限性中被直观到。  相似文献   

18.
韩春军 《神州》2012,(12):295-295
1音乐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具有特殊意义1.1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音乐作品,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丰富多彩地教学形式、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人了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84岁的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孟文涛是我国著名的音乐评论家,1955-1957年曾任中南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代主任,上个世纪80年代曾任湖北省译协理事、湖北省美学学会理事、湖北省社会学学会理事、湖北艺术学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和《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编委及器乐分支学科主编,2004年荣获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奖。  相似文献   

20.
"审美"是《新课标》中音乐教育的核心,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师的音乐教学必须以《新课标》的理念、标准为基点,发挥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从声乐作品欣赏教学的重要作用为切入点,剖析了声乐作品欣赏的美学元素与审美价值,并对声乐作品欣赏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