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一个城市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能放射出艺术、文化之光。莫斯科正是一座以其历史和文化艺术放射出迷人光芒的城市。许多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中小型博物馆,构成了莫斯科一道亮丽的文化艺术风景线。本期作者将带领我们走进莫斯科灯博物馆、木偶剧院和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我一直想去看看列宁的故乡但一直没有机会。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成为我们的理想和追求,而今这个一声炮响的地方怎么样?我很想去看看。2002年11月3日,我们一行6人从北京飞往莫斯科,一路上想得很多:伏尔加船夫曲、莫斯科郊外静悄悄、静静的顿河、保尔柯察金、卓娅和舒拉、无脚飞将军,甚至想到普希金决斗的故事,对过去的苏联和今天的俄罗斯充满着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莫斯科和北京时差5小时。飞行9个小时后飞机安全降落在莫斯科谢列梅捷沃2号机场,我们踏上了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土地。这里冰天雪地寒风凛冽,从机场到住地伊兹洛瓦酒店乘…  相似文献   

3.
《百年潮》1999,(3)
1929年,我从莫斯科回国。对于我们这一批回国的人,莫斯科不大放心,联共方面通知中共中央,说这批人虽然不能确定是托派,但有托派思想,要中国共产党加以注意。当时李立三是党中央负责人,周恩来任中央组织部长。李立三要中央组织部办一个训练班,把我们集中起来学习,了解一下在苏联学习的情况,实际就是进行审查。  相似文献   

4.
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页载:戈尔巴乔夫如今在干什么?从莫斯科传来的消息说,“这位将苏联推向分裂的最后一位最高领导人”目前正在为莫斯科必胜客比萨饼店推销比萨饼。“正因为他,我们才有必胜客”莫斯科才开张不久的必胜客比萨饼店门前开来了一辆豪华的小轿车,立刻引起了正在店内用餐的顾客们的注意。“这会是谁呢?大亨们从来不到这儿来吃饭的。”车门一开,走出一位他们非常熟悉的人物:“戈尔巴乔夫”!顾客们叫了起来。顾客们顿时对这位66岁的前领导人议论纷纷。一位老年人大声地嚷道:“正是因为他,我们才陷入了经济困境。”旁边的…  相似文献   

5.
7月12日上午,由200多人组成的北 京民间申奥声援团,乘坐俄罗斯国际航空公司波音777飞机,飞往莫斯科。 民间声援团里最惹眼的当属演艺圈人,其中有于洋、刘长瑜、姜昆、牛群等,还有搜狐CEO张朝阳一批企业家精英。大家虽然对申奥能否成功只是猜想,但也做好了两手准备,即:申办没有成功“此处无声胜有声”,若申办成功“于无声处听惊雷”。 北京与莫斯科时差4小时,出关比较顺利,但是陈旧的机场与莫斯科这座英雄的城市不相匹配。莫斯科时间晚6:30我们坐上大巴开往市区,正值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公路两侧有一片片茂密的…  相似文献   

6.
《世界》2012,(8):2-2
我们所知道和向往的莫斯科,似乎永远停留在那个红色年代里。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我们从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获得一份珍贵资料。那是一张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办公室会客记录单,上面详细记录着当年苏共领袖斯大林等人接见中国同志的情况,其中就包括我的父亲滕代远。奉命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七大"滕代远(1904—1974),湖南省麻阳县人,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7年任中  相似文献   

8.
列宁博物馆     
所有的莫斯科人都知道"革命广场"中这个庄严古老的建筑物——全世界劳动者的伟大领袖弗拉基米尔·依里奇·列宁的博物舘,每一个人只要他来莫斯科一趟,他一定要来这里参观,带着兴奋的心情,我们由这一厅走到那一厅——大厅二十多个——注视着文件、照片、书籍和图画,这些都是叙述列宁的生平的。  相似文献   

9.
一1960年,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26国党的起草委员会。那时,邓小平56岁,‘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他个子小,但是肩宽体阔,精力充沛。代表团出发之前,中央政治局常委9月13日晚在毛主席家中开会议论中苏两党会谈的方针。会议估计,这次会谈一定争论激烈。我们代表团这次去莫斯科是试探苏方态度,究竟他们是想搞好团结,还是像布加勒斯特会议那样采取高压手段想把我们压服。毛主席和少奇同志认为这两种  相似文献   

10.
许多人大概记得,在六七十年代流行过这样一条毛主席语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那是1957年冬天,我正在莫斯科纺织学院读研究生。11月中旬的莫斯科已是银装素裹,滴水成冰,但是16日星期六晚上,中国留学生们却心潮澎湃,兴奋得不能入睡。原来使馆通知大家,第二天下午去列宁山上的莫斯科大学礼堂开会,我们猜测一定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要接见留学生了(那时毛主席因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活动正在莫斯科)!次日一早,大家带上面包香肠,前往莫斯科大学礼堂,我抢占第一排坐定静候。留学生们陆续来到,上午10时就坐满了半个场子,可是等到下午2时,…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2月21日,莫斯科Izmailovsky酒店:两千多人把大堂挤得水泄不通,他们来到这里纪念斯大林诞辰130周年。女歌手在军乐伴奏下唱起爱同歌曲,舞台上方挂着斯大林的巨像。诗朗诵时。有人开始啜泣。2009年8月底,莫斯科最繁忙的地铁站之一库尔斯卡亚地铁站整修一新,入口大厅的墙上刻着一行大型镀金标语:“斯大林培育我们对人民的忠诚。鼓舞我们去劳动、去立功!”这是前苏联国歌中的一句。另外一条标语是:“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一瞥     
去年初夏6月,我参加了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组织的研讨班前往俄罗斯考察。时间虽短,收获不少。尽管在俄期间所见所闻纯属“走马观花”,可至今令我难忘。 环境醉人 当我们乘坐的俄罗斯国际航班波音767经过7个半小时飞行抵达莫斯科上空时,从窗口往下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无际的森林。在森林中星星点点的城市建筑若隐若现——莫斯科就在这绿树环抱之中。  相似文献   

13.
<正>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不坐莫斯科地铁,等于没到莫斯科"。莫斯科地铁是俄罗斯人的骄傲,它不仅是莫斯科人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且155个地铁站名,还是在莫斯科市寻找方向坐标的重要标志。据说从地铁诞生的  相似文献   

14.
莫斯科的新处女公墓久负盛名,凡到过莫斯科的游人如果不到新处女公墓一游,那将是人生一大憾事。我在莫斯科的时候正值8月,在北京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可数千里之外的莫斯科竟然已是秋风萧瑟、寒气袭人的时候了。这一天恰逢星期六,各机关单位均已放假,很多俄国朋友都纷纷乘着自家的小汽车到乡间别墅去度周末,专程来查找资料的我也就忙中偷闲地借机到向往已久的新处女公墓一游。在地铁车厢里,我认识了一位中国老翻译,承蒙他热情的指点.我才胸有成竹地走出了莫斯科那四通八达、密如蛛网般的地铁,沿着林间小道穿过一片树林,几分钟后…  相似文献   

15.
《百年潮》1999,(2)
毛泽东一生中只出过两次国,一次是去莫斯科,另一次还是去莫斯科。第一次去莫斯科的经历,他终生难忘。他自己就讲过不下四五次,但每次讲的内容又都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6.
1920年8月17日维经斯基给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处的信中说:“《中国社会主义报》出版者李同志是我们上海革命局成员,他收到了沃兹涅先斯基从莫斯科发来的电报,要求给莫斯科邮寄他所出版的各期报纸。今天我们就把现有各期寄  相似文献   

17.
在延安时,我们通常称共产国际为“远方”。共产国际与苏共和斯大林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远方”的含义实际上包括了共产国际和苏共。 1938年,我到莫斯科协助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任弼时工作。1940年回国后,继续担任毛泽东同志的秘书、政治秘书。从那时直到1957年,中共中央与“远方” (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来往的许多文件、电函大都是由我翻译的。本文所述,只是能回忆起来的一部分情况。在莫斯科的一些情况 1937年11月,王明带着康生等从共产国际(莫斯科)飞回延安。 王明和康生匆忙回国,急需找人接替他在共产国际的工作,找到在莫斯科…  相似文献   

18.
梦中的红场     
从昨天傍晚走出莫斯科国际机场到今日,我始终处于不能平静的激动和兴奋之中.机场大厅,我俯下身来亲吻的那个俄罗斯小孩和站立在我们近旁的那位神情友好、一脸微笑的母亲;早已守候在机场出口,神情优雅地迎候着我们的俄罗斯导游爱丽丝;驱车前往酒店途中那挂满半边天空,仿佛有着某种灵性的绚烂彩霞;今晨醒来如同蓝宝石一般万里无云的蓝天之下,掩映在苍翠欲滴的绿色中的莫斯科美景……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灿烂和美丽动人,一切就像许久以来我的心中想象和幻想的那样.  相似文献   

19.
1925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莫斯科开办了一所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简称莫斯科中大或孙大,学校主要任务是帮助中国培养革命干部。1925年下半年和1926年冬,先后有两批中国学生(共七百多人)赴莫斯科  相似文献   

20.
记傅大庆     
《百年潮》1998,(2)
傅大庆不仅是我的同学,而且是我的朋友。同学是无所谓的,但在那时的环境下,我能交朋友,交真正的朋友,则是很不容易的。1923年春,我们一行十二人,从西欧来到莫斯科进东方大学。东方大学早已有中国班,都是直接从中国来的学生,他们派了十几个人来火车站热烈迎接我们。我们十二个人,连同以前从西欧分别来莫斯科的两人(萧子嶂、张伯简)共十四人。从中国来的学生此时尚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