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陈廷敬是清初理学名臣,本名敬,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出生于山西泽州中道庄世德居~((1)),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大清一统志》称,陈廷敬"累官内阁学士,侍讲幄,敷奏剀切。累迁左都御史,多所建白,风纪肃然。历工、刑、户、吏四部尚书,拜文渊阁大学士。廷敬性慎密,以文学受知圣祖仁皇帝,在官皆称职。尝荐王士正、汪琬入翰林,荐  相似文献   

2.
明清易代,社会秩序大动荡。信奉程朱理学的官僚群体,顺应历史潮流,参与并推动了清初社会秩序重建。陈廷敬通过"敦行教化""兴起学校""整治淫词小说""强力抓社会治安"等方式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于公元1661年继位,1722年辞世,在位61年,年号康熙。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之后又一位具有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康熙盛世”是康熙朝疆土统一、国力强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兴旺的总概括。盛世必有良臣,“康熙盛世”的形成,是与康熙朝的大臣们分不开的,而“帝之恩师”、“国之栋梁”的陈廷敬更是促成“康熙盛世”的重要一员。 阳城人氏陈廷敬“历仕五十余年,遭逢圣明,位为上相”(1),是康熙皇帝的老师、近臣、重臣。康熙皇帝在赠给陈廷敬的诗中称颂其:“…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五千年辉煌的历史,廉洁永远是那历史中的常青树,千百年来,它无时无刻不敲打着每一个人的良心。山西历史上廉政名人层出不穷,出了"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著名清官陈廷敬等。廉政文化建设也是反腐倡廉、净化政治生态的"精神食粮"。通过《清代廉吏石家绍》一文,继承和发扬古人的廉政思想和廉政举措,使其真正成为廉洁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正>理学是儒学在宋代发展出的一种特殊形态,也称为"新儒学"。清初庙堂理学是顺治、康熙时期理学与王权之间相互斗争、妥协和结合的产物,是理学由内圣到外王的结果。学术界对研究理学与清初社会政治关系的著作有史革新《清代理学史》(上册)、高翔《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等。王胜军《清初庙堂理学研究》(岳麓书社,2015年版)则以儒学官方、民间双重性视角,从理论上对清初庙堂理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作了系统分析,探讨了清初庙堂理学逐渐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过程及其构  相似文献   

6.
在清入关前政权时期,汉官群体"正君心"的实践已经开始。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摆在最高统治者面前的首要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面对激剧的满汉文化冲突,尽快明确用何种意识形态来指导政权建设。汉官群体顺应时代潮流,以"正君心"为手段,试图影响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文化选择。清初汉官群体经过三个阶段"正君心"实践演进的进程,对清初政治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极边"、"次边"为切入点,对宋朝的边疆思想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极边"由外边(与域外接壤之州军)和内边(与域外非接壤之州军)组成,北方强调的是对外军事战略功能,体现的是政治边疆;南方强调的是对少数民族的控驭功能,体现的是族群边界即文化边疆。"次边"位于边疆层级结构的第二层,宋人常常将其与表示疆域最外围的词语(极边、沿边、缘边、并边等)连用,地理空间主要集中于北方。宋人对"极边"、"次边"的使用说明边疆思想在宋朝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边疆(界)意识凸显、边疆空间的扩展以及对边疆认识的细化。  相似文献   

8.
<正> "黄山归来不看岳,承德归采不看庙"!早在清初,承德就有"多庙之城"的美誉。承德外八庙从相地择址到建筑布局都是由清朝皇帝亲自裁决,在建筑上集满、汉、藏、维、蒙等多民族建筑之精华,充分体现了多民族建筑风格的结合,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不仅体现了我国多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且生动地证明了中华民族灿烂文  相似文献   

9.
正陈廷敬(1639—1712)为官50余年,是康熙帝的股肱大臣、《康熙字典》总纂官,对康熙朝的文治武功及康乾盛世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一生清廉自律,甘于清寒,家里只有老屋数间,无值钱什物。虽贵为大学士,却出门无车,衣衫粗旧,饮食无珍蔬膏粱,一冬只吃腌菜,还甚觉有味,常以"我自长贫甘半饱"而自励,被门人称为"半饱居士"。"扬州八怪"之一的文学家金农曾写诗赞扬陈廷敬的清德余风:"独持清德道弥尊,半饱遗风在菜根。"  相似文献   

10.
清初满洲贵族对东北边疆少数民族进行了军事征服和政治招抚两手政策和措施。清代"新满洲"基本概念应该重新界定,特别是清朝晚期,"新满洲"主要指地域而言。通过探讨赫哲族大批内迁宁古塔、盛京和北京,并不断融入满洲的旗籍化过程和规模,旨在研究清初东海赫哲族融入满洲共同体的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朝康熙年间,山西上党地区有一位著名学者,名叫陈廷敬,深得康熙皇帝器重。他一生官运亨通,从中进士初任会试同考官到文渊阁大学士,一直在清政府中央机构任职。除兵部外,还担任过吏、户、礼、刑、工五部的最高领导职务,是编纂我国第一部大型字典《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康熙皇帝多次赐书给他,表扬他的功绩。他也确实不愧是清初政坛上的一位显赫人物。  相似文献   

12.
清初以杨光先为代表的部分正统士大夫,遂奋起攻击汤若望和西洋历法,掀起了清初最大一宗反西教案件——"康熙历狱"。"康熙历狱"的实质就是中西历法之争,对清初士人的影响例如徐光启盛赞欧几里德之《几何原本》,以极其忠实的态度翻译出其6卷。他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徐光启、李之藻等人是倾向于科学起源的多元论的,而且只有通过"会通以求超胜"的努力,才有希望走上近代科学大道。  相似文献   

13.
<正>清初花鸟画沿袭了宋、元、明中期院体画审美的一些特征,但又独树一帜,呈现出一个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清初恽格的花鸟,以"没骨"写生,开创"常州画派",以淡雅清丽之色墨闻名于清初画坛。同时又有王武,画作风神盎然,无画院习气,颇有画名。清初花鸟画坛还有一特别之人,他既是花鸟画家,也是重要的股肱之臣,他就是蒋廷锡。由于兼具画家与侍臣两个角色,所以很多人把其定位于"词臣作家",但综合其卓越的政绩与超群的艺术成就,"词臣作家"未免有失公允。本文拟从几个方面论述蒋廷锡的身份地位,并结合沈阳故宫院藏蒋廷锡绘画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与分期,以期全面还原蒋廷锡的政治生涯与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4.
《收藏家》2017,(9)
<正>王鉴(1593~1677年),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早年字"玄照",清兵入关后,为避康熙帝讳而改"玄"字),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太仓(今属江苏)人,是清初绘画正统派的领袖之一,与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并称"清初四王",增添吴历、恽寿平两人,又统称"四王吴恽",与王时敏、王原祁同归"娄东派"。王鉴出生于书香门第,是明朝时刑部尚书、文坛复古运动倡导者王世贞的曾孙。他曾任明末廉州太守,所以也有"王廉州"之称。广州市文物总店藏有王鉴《仿古山  相似文献   

15.
进士出身的陈廷敬自幼受到严格而系统的教育。陈廷敬一生为官五十余年,担任过左都御史和吏、户、刑、工四部尚书以及宰辅之职的文渊阁大学士,是康熙决策集团的主要成员,对康熙朝的文治武功及康乾盛世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他以清勤廉慎的态度,从中央政权的角度,推动着清朝政权的儒学化,为健全官僚制度、改善百姓生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反贪倡廉、肃清吏治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论清入关前宫廷筵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宫廷筵宴与等级制度严明的清中后期筵宴风格大有径庭,本从四个方面论述其异同。一、历史特色浓重的令节筵宴。从清太祖、太宗时筵宴看无繁琐礼仪的历史特点。二、政治特色突出的迎宾宴。清初御驾迎宴宾客及八族贝勒轮宴来宾的习俗使四方归顺。三、充满亲情味的家宴。突出表现清初宫廷中温馨的天伦之乐。四、具有军事联盟色彩的婚宴。满蒙汉联姻的婚宴促进民族关系改善。清初宫廷饮食化是大清国开创之初政治、经济状况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正>清代的货币制度一般认为是一种银钱并用的平行本位制,白银和铜钱同时流通~([2]),即所谓"我朝银、钱兼权,实为上下通行之货币"~([3])。实际上"一般人民所使用的只有制钱,纹银不过是国家财政上和大宗交易上的计算出纳单位以及富厚人家的一种储藏手段而已。"~([4])即市场上老百姓日常生活流通使用的主要是铜钱。这种铜钱因主要用铜铸造故名,名目极  相似文献   

18.
正"冰姿高洁笔难图,不遣春风晕玉肤。惊破盈盈湘水梦,一群仙子戏蓬壶",这是清初收藏家高士奇(1645~1704)为其所藏南宋画家赵孟坚(1199~1264)《白描水仙卷》所题写的诗句,其意境之幽深,于兹可见。在著录此画时,高士奇这样描述:"水墨细描,高下得二三十本,或半掩,或露花头,间出土坡。用焦墨点苔,秀劲生动,无起止之迹,真仙品也。"~((1))遗憾的是,笔者  相似文献   

19.
江浙之游是清初著名古文家魏禧交游生涯中的高峰,也是魏禧政治态度、学术思想及创作风格成熟与定型的最关键时期。对魏禧在江浙一带的行踪遗迹及交游之人的生平情况进行详细考述,有助于探寻其学术思想和政治态度的发展脉络,了解清初遗民文士的生存状态及普遍心态。  相似文献   

20.
孟乔芳为明万历年间生人,曾任明朝参将,后金天聪午间降.清朝定鼎之初,孟乔芳即受命总督陕西三边,负责经营陕西、甘肃、宁夏等西北边疆事务,也是清朝首个陕西三边总督.他先后平定了多起反清复明势力及回民起义,对稳定清初西北社会作出重要政治贡献.孟氏主政西北期间所上奏疏,后被其子嗣按年编辑为《孟忠毅公奏议》刊行于世.其内容涉及孟乔芳对清初西北地区平定过程,以及后期恢复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较之其他清初西北政局的史料记载更加的完整、详细.且作为亲历史事者的奏报,它是记载相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更具有真实性,也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