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更新世旧大陆东西两侧的石器技术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旧大陆西侧是狩猎采集人群石器技术革新的"轴心区域",在大约距今330万年、170万年、100万年、50万年等先后发生多次技术革新,最早的石器打制技术、最早的阿舍利技术、最早的大石片阿舍利技术、最早的勒瓦娄哇技术以及最早的石叶技术等均起源于这一轴心区域,进而发展并向其他地区传播。由于距离和地理等因素,东亚的石器技术至少从距今140万年左右开始曾长期与旧大陆西侧分异。然而与此同时,东亚地区在旧石器时代长期以来并非与旧大陆西侧"一刀两断",而是"藕断丝连",保持断续的联系,直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伴随着现代人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石叶技术的包容性和便捷性优势,旧大陆东西两侧的互动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两面器技术"是史前人类的一项重要的石器技术传统,可谓源远流长。本文把两面器技术的发展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四个阶段。两面器技术的早期始于170万年左右,出现在东非,以西图尔卡那湖地区Koliselei 4遗址为代表。两面器技术的中期大约始于距今100万年,以"大石片阿舍利"技术传统为标志,以肯尼亚奥罗格赛利(Olorgesailie)遗址和奥杜威峡谷BedⅣ和Masek Beds为代表,并在非洲、西亚等广泛传播。两面器技术的晚期大约始于距今60~50万年,该阶段黎凡特地区和北非的大石片阿舍利传统消失,欧洲比利牛斯山以外发现了最早的阿舍利,但与"大石片阿舍利"明显不同。到了"后阿舍利时代",两面器技术进入末期,但在莫斯特文化和索鲁特文化等之中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因素依然存在。在东亚和北美,两面器技术直到旧-新过渡阶段和新石器时代依然长盛不衰。两面器技术从早到晚历经硬锤修理、软锤修理和压制修理等演变过程,其形态从早到晚表现出小型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这背后则反映了石器功能和人群流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第九地点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地点出土的石器以锤击法打片、压剥法第二步加工和小型石片石器为主,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器组合和细石叶压剥技术等代表了北方细石器文化的特征。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颜料块和研磨石等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过渡和华北地区原始农业的起源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4.
东亚细石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特点是从以棱柱形石核、船形石核和楔形石核为代表的复杂结构的细石核上生产细石叶,其中楔形细石核的几何组织结构更为特殊。旧大陆西侧的早期细石器出现于距今6万多年前,其要义在于小石叶技术和修背技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实现了修理方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并于2万年以后出现"几何形细石器"。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突然出现的细石器并非基于本地传统,反而显示出与旧大陆西侧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丹江口库区开展的调查和试掘共获得燧石制品3540件,涉及35个遗址和地点。燧石石料普遍较好,偶见热处理现象;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等;石器类型较为丰富,常见刮削器、锯齿刃器、凹缺器、锥钻、石镞等,尤以刮削器和锯齿刃器居多;石器体型以小型和中型为多,但也存在大型工具。初步的类型和技术分析显示,这批石制品至少存在石片石器技术、石叶石器技术和砾石石器技术三种技术风格。石叶遗存的发现为研究中国石叶技术的特点及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和20世纪初,史前研究的先驱对石器时代的划分大体是根据河流阶地和洞穴遗址地层中出土的石制品式样。旧石器时代早年被定义为由含石核砍斫器或大型两面器的组合所构成,旧石器时代中期以石片工业和勒瓦娄哇技术为特点,而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以石叶组合来判断。几何形细石器和磨制石器技术分别代表冰后期的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  相似文献   

7.
2007年在石人沟发现的石器,是继2004年和2005年石人沟发现旧石器后的又一发现,共获得黑曜岩石器51件,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石叶、断块和二、三类工具。三类工具包括刮削器、尖刃器和残器。遗址年代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8.
新石器时代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博》1997,(3)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陕西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主要包括沙苑文化和老官台文化.曾被认为是中石器时代的沙苑文化以狩猎经济为主,时代距今约1万年左右,是陕西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遗存集中分布在关中大荔渭河与洛河交汇处的沙丘地带,在已发现的20多个地点中都未见陶片,遗物均暴露于地表.沙丘底部的地层里往往杂有零星炭粒,属于全新世堆积.在遗存的大量细石器中,有船底形、楔形、圆锥形石核、石叶、小型刮削器、石镞等,尤以制作精致的尖状器、刮削器和石镞等石片石器最具特征.另外,还发现了介于现代智人与现代人之间、轻微石化的挠骨.部分学者认为,沙苑文化是黄河中游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文化之一.  相似文献   

9.
安图沙金沟旧石器遗址发现的石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图县沙金沟遗址于2006年发现,遗址位于沙金河右岸第Ⅲ级阶地上,在地表和含角砾的黄色亚黏土层中共发现石器82件,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二类和三类工具(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和砍砸器等)。遗址的地质年代推测为晚更新世的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0.
  王长明 《北方文物》2020,(1):3-20,F0002
2016年对北山洞遗址的发掘,共清理灰坑3座、灶址16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遗物1800余件。依据层位关系及出土遗物特征分析,该遗址可分为六个时期文化遗存。第一期文化遗存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加工包含石片工业和石叶工业两种类型,剥片技术以锤击法为主,工具加工多采用打制修理技术。第二至第五期文化遗存属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以细石核、细石叶等细石器工艺为主,剥片技术包括锤击法和间接压制法,工具加工多采用较为精细的压制修理技术。第六期文化遗存应与早期鲜卑遗存有密切关系,年代为东汉时期。北山洞遗址的发掘对大兴安岭东麓山区考古学文化编年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后房遗址是汉水上游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含两面器的石器工业。本文对后房遗址的年代测定做了报道,对其石器工业进行了细致的技术和技术-功能分析,复原了其生产体系的操作链,并从技术层面初步比较了东西方含手斧的石器工业。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本项研究为我们了解汉水流域乃至中国含手斧石器工业与西方阿舍利工业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我们深入探讨东亚含两面器的石器工业的技术起源与演化、共性与多样性、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沈阳旧石器考古调查成果逐渐填补了沈阳地区旧石器地点的空白,这些新发现与晚更新世古生物化石一起,为复原沈阳地区晚更新世的面貌提供了重要的材料.2011年4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旧石器考古调查队,对沈阳市的康平和法库两县进行了为期15天的旧石器考古调查.本次调查在秀水河和辽河的Ⅱ、Ⅲ级阶地上,共发现旧石器地点14处,石器1029件(极少部分出在地层内),其中包括石片、石核、一类工具(石锤、石砧)、二三类工具(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等),可以分为大石片石器、小石片石器和细石叶三个工业类型.年代跨度为距今3万年至1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①.王立岗窝堡东山旧石器地点即为其中一处石器较为丰富、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该地点发现石器75件,大多采自地表耕土层.  相似文献   

13.
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华北地区古人类文化呈现出多样性。本文通过对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石叶石器、细石器、骨器、装饰品的比较,阐述这一时期华北地区遗址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和文化交流。另外,本文还对近年来学者关于人类迁徙等问题的讨论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2011年4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在康平和法库两县秀水河及辽河地区发现旧石器地点14处,通过分析可将之分为大石片石器、小石片石器和细石叶三个工业类型,年代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旧石器时代过渡时期。其中东小陵西山地点为小石片石器工业类型中石器具有表性的一处地点。  相似文献   

15.
李有骞 《北方文物》2011,(2):21-27,69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日本海西北岸地区是细石叶技术十分发达的区域之一。据埋藏特征可将其遗存分为早晚两期,二者的分界线为距今1.1万年左右。根据细石核的核体形状、毛坯、台面和工作面的情况,可将该区的细石核划分为9个类型,根据技术上的联系,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四种细石叶技法。该区的细石叶技术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的统一性,在时间上表现出不断发展的特点。在与周边地区的比较后发现,该地区的细石叶技术不仅仅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还有其鲜明的自身特征,这一发现为确立该地区在东北亚旧石器时代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几何形细石器和细石叶代表了石器打制技术的飞跃,它们能使人们充分利用优质石料,从体积有限的原料上,最大限度地生产出所需的刃缘和刀尖来。它们使得人们即使用角、骨、木质的原料也能制作大型的切割工具——在它们的缘部嵌入锋利的石刃,细石器和细石叶便于携带,易于更换,使得人们在缺乏合适原料的地区也能生存。 细石器和细石叶技术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繁盛于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世界许多地方一直延用到历史时期。几何形细石器和细石叶被认为属于不同的文化和技术传统,几何形细石器主要分布于非洲、欧洲、中东、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而细石叶主要分布于中国、蒙古、朝鲜、西伯利亚和北美。这两大类石器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复合工具需求的趋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旧石器时代的时间跨度占人类历史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而且大部分遗留下来的人类文化遗存是石器以及石器生产的废弃物。旧石器考古就是从这些石制品来了解人类技术和智力的进化。长期以来,旧石器研究主要限于对石制品的描述和比较。然而,本文介绍了这门学科当下的成果和任务,旧石器研究不仅要了解石器技术的特点和文化发展的传统,还要探究大脑、语言、双手还有社会适应和象征意义等体质与行为演化方面的问题。这种研究更多依赖生物学研究以及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特别是现生黑猩猩解剖学特点和工具使用行为的比较。旧石器时代早期以奥杜威的砾石工业为代表,器形和加工受制于砾石的原来形状,这种工具已能帮助古人类增加获取高质量食物的能力,为大脑的智力进化提供必要的能量供应。150万年前各种大型切割工具如手斧、平刃斧和手镐出现,如果排除原料形状和加工步骤的区别,它们有可能是同一类工具。这一时期古人类也开始用火。50万到30万年前的阿休利晚期,大型切割工具逐渐被勒瓦娄哇技术取代,这是一种高效的标准工具,并用来装柄。复合工具的出现表明古人类已经有了复杂的规划和设计能力,并且可能已会说话。更精湛的石叶技术在五万年前出现在东非和近东,表明功能和形制各异的专门工具出现。同时,投矛器、骨角器、装饰品和各种重大发明面世。现代人类这种智力和文化的进步,使得他们很快扩散到全球,并促使了尼安德特人的绝灭。人类演化的步伐,就是从最原始的石器技术开始,从旧石器时代初不超过10公里的活动范围,最终发展到今天的航天飞机和轨道空间站。(陈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在欧洲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较多的用于修理石器的动物骨头和牙齿。这类工具被称为骨质修理器,为解读石器修理技术和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利用提供了重要线索。文章通过实验揭示了骨质修理器的操作过程、效能及其痕迹特征,有助于分析修理器的技术和行为内涵。从技术操作和原材料的来源与供给来看,使用骨头或牙齿修理石器是很有效的方法且成本低。最后从考古材料来看,骨质修理器在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常见,而在东亚尚未发现。这种分布特点可能反映了人类对原材料选择利用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另一方面随着我们对骨质修理器的关注和认识,随着动物遗存与石制品综合系统研究的开展,这种工具有可能在更多地区被发现,为研究旧石器时代的技术和人类行为提供更丰富的材料与视角。  相似文献   

19.
华南考古资料显示,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至少可分为三期:距今4万年前后开始,持续到距今3万年左右为初期,仍是以砾石石器占主导地位阶段;从距今3万年前后起,以远距离输入硅质岩原料加工的小型石片石器成为石器组合主体,砾石石器减少或不见,成为第二阶段的发展特点;从距今2万年开始到晚更新世结束为第三阶段,陡刃砾石砍砸器等又重新成为主导石器类型,并相继出现磨制石器与陶器等新技术。尽管有上述阶段性特点,但砾石石器传统始终保持显著影响。这一发展过程,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菲律宾史前文化与华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的史前考古资料表明,菲律宾群岛是华南百越系统的土著文化沟通西南太平洋之南岛语族文化的主要纽带,在菲律宾史前文化序列中有来自华南大陆的文化因素,其旧石器、新石器和早期金属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主体内涵均表现出与华南大陆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