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损钱取铜”,即通过磨鑢、剪凿等方式,从铜钱上取铜谋利的行为。取铜量以不过分影响铜钱的正常流通为标准,是种对铜钱适度减重的做法,它不同于使铜钱彻底退出流通的“毁钱取铜”。损钱取铜是存在于中国古代铜钱流通中的重要现象,几乎与古代铜钱的行用相始终。本文试图通过对发掘报告和钱币实物的考察,勾勒出中国古代损钱取铜的特征及其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对当时钱币铸造形制的影响。粗成小文,求正于方家。一、战国时期的损钱取铜情况战国处于中国铜铸币的滥觞期,此时损钱取铜的现象就已存在。根据出土实物,以齐地的“截首刀”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龟兹小铜钱铸行于龟兹本地,这一点目前已成为钱学界的共识。但关于龟兹小铜钱在龟兹及周围地区流通中的地位、铸造和流通时间等问题争议较大。尤其是龟兹小铜钱在流通过程中的地位(即其在商业经济贸易中是主用货币抑或是辅助货币)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过去一般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的一种经济现象,似乎金属货币流通领域并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通货膨胀是一个历史范畴。只要认真研究一下我国几千年的货币发展历史,就不难看出,无论在纸币流通中还是金属铸币流通中,通货膨胀现象都曾不时地出现过。铜钱是我国古代流通时间最长,行使范围最广的金属铸币。铜钱流通过程中的通货膨胀现象,就是最明显的历史见证。根据史籍记载和古代文物考察,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间,铜钱的流通,总是沿着膨胀——稳定——再膨胀——再稳定的曲线发展的。几乎每个朝代都发生过铜钱贬值、  相似文献   

4.
在清朝260余年的历史上,流通的金属铸币以铜钱为主。到咸丰年间,因国力日愈衰颓,又遇太平天国运动,费用剧增,财政困窘;而铜钱又因铜材不足及供应渠道受阻等原因,铸造数量无法满足巨额支出的需要,迫使清政府铸造铁钱以作为铜钱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根据阿克苏地区博物馆馆藏宝伊局小铜钱实物,结合前人的研究,本人试对宝伊局小铜钱铸造流通情况及馆藏宝伊局小铜钱的版式种类做一初探。  相似文献   

6.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铸造铜币数量最多、种类最繁杂的时代,却频频发生钱荒。学界对此多有关注,究其原因,除销钱为器、官私蓄藏、劣币驱除良币等因素外,铜钱外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前贤研究宋代钱荒中对钱币外流因素不甚重视,即使偶有提及,也是以辽为代表而常忽略西夏因素。近几十年来,北宋铜钱在西夏境内各地钱币窖藏中大量发现,占到西夏钱币窖藏钱币总量的90%左右,可见,夏境流通的主要是北宋铜钱。除用于流通外,西夏还将大量的铜钱销毁或熔化用以铸造各种器物,尤其是兵器。为防止境内铜钱外流,西夏专设铁钱区,且颁布律令加强对铜钱的管理,以确保铜钱有进无出。西夏对北宋铜钱永无止境的渴求和大量输入,势必会对北宋钱荒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清代的货币制度一般认为是一种银钱并用的平行本位制,白银和铜钱同时流通~([2]),即所谓"我朝银、钱兼权,实为上下通行之货币"~([3])。实际上"一般人民所使用的只有制钱,纹银不过是国家财政上和大宗交易上的计算出纳单位以及富厚人家的一种储藏手段而已。"~([4])即市场上老百姓日常生活流通使用的主要是铜钱。这种铜钱因主要用铜铸造故名,名目极  相似文献   

8.
《文史博览》2008,(4):29
中国古代流通的货币——铜钱,总是有一个方孔,有人说是为了便于绳串成串。古时的“一贯”不就是一串铜钱吗?又有人说是为了节约金属;还有人说是为了减轻铜钱的重量。其实,铜钱有方孔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大明通行宝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在全国实行统一的铜钱流通制度,于洪武元年(1368)颁布洪武通宝钱制,规定除了京城宝源局外,各省均设宝泉局铸造洪武通宝。按照朱元璋的愿望,是准备从此行用铜钱的。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他希望的那样发展。一方面,由于政府财政力量不足,铜源短缺,铜钱铸造数量有限,出现供给困难,  相似文献   

10.
邱添  刘志岩 《四川文物》2023,(4):98-110
四川彭山江口遗址在2016—2019年度的发掘中,共出土清代铜钱65296枚,约占出土钱币总量的90.19%。按照性质可分为制钱、私钱、母钱三类。以宝川局铸钱为例,制钱的重量波动较大,与法定标准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清代晚期普遍存在偷工减料行为。私钱可分为铜钱和铅钱两类,私铸者通过减轻铜钱重量或以制钱模印铅钱的方式铸钱牟利。母钱在铸造工艺上与子钱存在显著区别,结合出土背景来看,宝川局母钱应具有流通属性。对出土清代钱币按照年号和铸地进行统计,发现出土钱币的历时性变化不仅反映了该区域清代货币经济中铜钱的流通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人口迁徙、银钱关系、交通路线对流通中所使用铜钱类别和货币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史天地》2008,(11):68-68
铜钱是我国流通时间最长、对古代社会经济影响最大的一种货币。从秦始皇到清朝末年,大约流通了二千一百多年,这在世界货币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2.
汉唐间塔里木盆地北缘的绿洲国家以龟兹和焉耆两地为代表,货币经济比较发达。本文利用文献资料和出土钱币对这些地区流通的货币进行梳理,指出当地铸造的铜钱是最主要的货币。  相似文献   

13.
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上的岛国——琉球王国,明清时期是中国的藩属国,与我国交往密切。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对琉球整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琉球古代钱币同样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如长期流通使用中国历代铜钱,仿照中国钱币式样铸造发行圆形方孔的钱币,使用母钱翻砂铸币技术,钱币上也使用汉字等,深受中华古代货币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封建王朝大多铸造了铜钱。各个王朝每年铸造了多少铜钱,献记载并不全面、详实。唐朝在全盛时期曾经创造过一年铸铜钱100万贯的记录,但只有一次。一般说来,在北宋以前,中国封建王朝每年所铸铜钱数在20万贯到33万贯左右。北宋是我国历史上铸造铜钱最多的王朝。在宋真宗时期,铜钱年铸造量已超过100万贯。宋仁宗时期,铜钱年铸造量已达300万贯。以后一直保持在每年铸造铜钱300万贯以上。宋神宗时期,每年铸造铜钱竞超过500万贯。据专家估计,北宋铸造铜钱总数应在3亿贯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一、古代货币我国最早铸造的货币是和铜元年(780)5月铸造的“和同开珎”(又称“和同开宝”)。这种铸钱业是从武藏地区向朝廷献纳自然铜开始的。因为当时铜产量很少,所以朝廷似乎认为这是值得庆幸的事,便把年号从“庆云”改为“和铜”。开始铸造银币,而后又造出了铜钱。和同开珎开铸以前,是以稻米布帛之类作为实物货币(自然货币)使用的。此外,在飞鸟时代还有从朝鲜传入的无文银钱(菊文银钱)和无文铜钱(稻文铜钱)。在这种银钱上可以看到类似菊花的图案,而在  相似文献   

16.
<正>与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不同,明清时的白银和铜钱(制钱)两种货币不仅是货币,本身又是两种金属商品。白银和铜钱(制钱)作为货币使用,具有等价交换的性质。在清代,这两种货币有各自不同的使用范围,“用银为本,用钱为末”“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民间以银兑换为铜钱后,用于零碎小额支付。但是,由于中国银矿藏量很少,政府无法铸造统一的银币,所以白银只能作为称量货币流通(清光绪年间开始出现流通国内外的银铸币,  相似文献   

17.
<正>元代货币制度在中国货币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自汉唐以来,历代货币都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宋代纸币产生后,最初是区域流通货币,到南宋时期纸币流通量越来越大,在流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金代也仿宋朝制度,印行交钞,宋金纸币虽然地位日益重要,但是在理论上都是作为铜钱的符号在流通的,也是与铜钱一起流通的,可以称为钱钞并用,钞代钱行。纸币在元代发生了质的变化,元朝政府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是禁止铜钱流通的,而以纸币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一 )  摇钱树,是汉代、三国、魏晋时期墓葬中常见的随葬明器,由青铜铸造的纹饰精美、图像丰富的神树和陶制、石制的树座所组成。因其树枝上挂满中国古代流通的方孔圆钱货币,似乎只要摇动树干,铜钱就会纷纷落地。所以,被命名为“摇钱树”。   摇钱树盛行于公元一世纪前后的汉代,是一种反映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古老文物,其内容和造型,取材于我国的《山海经》,主要是反映我国古代的许多优美神话故事传说、中国原始宗教和中国古代流传的原始天象、历法、医药、动植物等。   近十几年来,摇钱树在四川地区多有出土,如:彭山县江…  相似文献   

19.
从铸钱制度来说,清政府从建立直至鸦片战争爆发前的约200年问,从未有过铸造低于一钱重铜钱的相关规定。但在具体铸钱中,乾隆十一年(1746),湖北宝武局经过奏请乾隆皇帝同意,铸造过八分重铜钱。这是清代前期钱局将铜钱每文铸重降至一钱以下的唯一一次试铸,也是清代前期铸造的最轻铜钱。但这次试铸只实行了约半年时间就被停止。  相似文献   

20.
北宋大铜钱流通区域考刘森关于北宋货币流通中存在着铜钱、铁钱、铜铁钱及纸币流通区域(或称货币割据)的问题,中外学者已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关于北宋大铜钱流通区域的问题,尚很少有人论*及。本文拟就北宋大铜钱行使的路分,以及其与铜钱、铜铁钱流通区域的关系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