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对作祟的畏惧,排斥死者亡魂的表述在东汉买地券、镇墓文中比比皆是。买地券、镇墓文强调死生有别,通过直接的、委婉的、决绝的或含蓄中带决绝的语句,要求死者不得返回阳间与生者交往。日本学者池田温认为买地券、镇墓文中畏惧与排斥死者的内容"五、六世纪以后逐渐消失"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虽然排斥死者的文字在隋唐以后确实减少了,但并没有消失,而是长期存在于丧葬仪式和随葬文书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浙江上虞发现的西晋黄仕买地券进行了重新标点、补释和考证,该地券内容特别,券文对死者在地下的生活进行了详细生动的描述,为阻断死者同生者往来的盟誓语辞——"下能使天下作地,上为天日从西出"极具特色,属首次发现。地券所反映的阴阳相隔、生死异路的观念代表了当时生人对死者的态度,对研究这一时期的丧葬习俗和生死观念提供了生动的范本。  相似文献   

3.
买地券是我国自汉代以来随同死者埋葬在墓中并反映死者对墓地购买和私人占有权属观念的一种明器。相当于现在的“土地证”。四川达州市共出土了4方,其中2方宋代,2方明代。这4方买地券从券文来看均属晚期买地券。  相似文献   

4.
墓葬,也就是"坟墓",是生者为死者所营筑的栖身之所。它不仅是死者灵魂的栖居之地,也是生者依据现实世界的模式为死者设计的另一个世界。如同生者的世界,死者的世界一样精彩纷呈,随墓主人而葬的随葬品通常表示着墓主人生前对这些财物和生活方式的占有性质,  相似文献   

5.
墓券亦称买地券、冥契、幽契等。在考古发掘甚至基本建设中,全国各地都有出土。“买地券”最初只是作为死者领有阴间土地的凭据,通常附有风水堪舆的符箓。券文刻写或以笔写于砖、铁、铅板、石板、木板等硬质物品上,以便于墓中久存。一般是在“斩草破土”时埋之。北宋王洙等所撰  相似文献   

6.
墓券亦称买地券、冥契、幽契等.在考古发掘甚至基本建设中,全国各地都有出土."买地券"最初只是作为死者领有阴间土地的凭据,通常附有风水堪舆的符篆.券文刻写或以笔写于砖、铁、铅板、石板、木板等硬质物品上,以便于墓中久存.  相似文献   

7.
近年,南京新获明代戴得原买地券、丘志泉夫妇买地券,前者属于常见的冥契类买地券,券文所见的"功德""五符使者"首见于买地券神祇系统;后者属于实用类买地券的简录本,较为罕见。两方买地券所反映的功用与性质的差异,说明我国古代买地券一直存在冥契类和实用类两大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8.
《文物春秋》2005年第3期所刊《安徽合肥出土的买地券述略》一文介绍的五代至宋代的买地券,其券文在具有浓厚道教色彩的同时,亦出现"南赡部洲""为佛采花"之类明显带有佛教色彩的词汇。同样的内容还出现在江西、海南等地出土的买地券中。本文分析,这些墓主多为普通民众,并非一定是道教徒或佛教徒。佛道性质的内容同时出现在一块买地券文中,是五代宋元时期佛道融合,普通民众宗教信仰实用、功利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黄景春 《民俗研究》2006,(2):190-203
买地券、镇墓文从东汉开始出现,历代传承不绝,宋人笔记有记载,明清文人有收藏著录,1949年后的考古作业也有不少发现。在考古报告和文物研究文章中,一般都把随葬买地券、镇墓文当作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古代民俗,不曾设想它是民间仍然活着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文化制度。本人一开始也把买地券、镇墓文  相似文献   

10.
《文物春秋》2005年第3期所刊《安徽合肥出土的买地券述略》一文介绍的五代至宋代的买地券。其券文在具有浓厚道教色彩的同时,亦出现“南赡部洲”“为佛采花”之类明显带有佛教色彩的词汇。同样的内容还出现在江西、海南等地出土的买地券中。本文分析,这些墓主多为普通民众,并非一定是道教徒或佛教徒。佛道性质的内容同时出现在一块买地券文中,是五代宋元时期佛道融合,普通民众宗教信仰实用、功利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汉代买地券的实质、渊源与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今见东汉买地券均为随葬明器,并非实在的土地买卖文书,而是“实在的冥世土地买卖契约”:买地券所涉及的买卖双方、见证人均为亡人,所买卖之对象———墓地所有权是冥世所有权,其田亩面积、所用之钱亦仅具冥世意义,也就无须亦不可能与现世实际墓地亩数及现世土地价格相对应。(2)今见东汉镇墓文在时间、空间上均与买地券并存,其功用、性质与买地券并无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向地下鬼神通告亡人之殁亡,并祈求得到地下鬼神的接纳与保佑,只不过镇墓文以铅人、金玉奉献给地下土神以解除丧葬动土对地下神的冒犯,而买地券通过向地下鬼神购买葬地以得到地下鬼神的保佑。(3)买地券与镇墓文之源头,至少可上溯至西汉前期墓葬所出之告地策;告地策、镇墓文、买地券三者之间的功用与性质基本相似,演变之迹也比较清晰;至于三者与战国楚地墓葬所出遣策(物疏)有无继承关系,则尚不能确定。(4)告地策、镇墓文与买地券起源于民间巫术,书写者主要是巫觋(东汉中后期亦有“道中人”);书写规则与书写内容主要取决于巫觋方术的准则,而并非亡人及其墓地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甘肃武威西郊西夏墓出土的乾祐十六年(1185)和廿三年(1192)两方买地券是研究西夏的丧葬文化,特别是为研究道教对西夏葬俗影响,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学术界对两方买地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券文的释录、格式、源流、文体以及葬俗等方面,对这两方买地券背面的朱书符号有所忽略。通过传世丧葬礼仪文献与出土买地券的互证,这两方买地券背面的朱书符号是在下葬过程的"斩草"仪式中,由祭官代替亡人与神灵在买地券上签字画押时使用的骑缝章式"合同"二字。它象征着冥契合同生效,墓地为"合法"之所,而非"盗葬",起到镇墓避邪之用。  相似文献   

13.
1994年7月28日,青海新型建筑材料厂取土场推土机推出买地券一方,系陈土司家人迁葬其始祖陈子名,始建陈氏祖茔遗物。买地券又称“地券”,以石、砖、木、玉等材料书写或刻划死者所买墓地的四至、地价、证人和不许侵占等内容,置于墓中。实为一般买地的契约,以后发展为迷信厌胜之物、内容荒诞不稽,徒具形式而已。买地券在汉墓中已有发现,宋、元以后流行。买地券在青海地区发现得不多,见诸报导的只有1957年底西宁南滩晚明总兵官祁秉忠墓,但未见详细报导。故发现的这方买地券有助于研究当时的埋葬习俗。该买地券青砖质,基本呈正方形,宽38厘米,长37…  相似文献   

14.
我馆珍藏的几则明清买地券皆为深圳本地出土,从字体来看有朱书、墨书两种,从质地看有砖券、瓦券。器身多有残缺,文字也模泐不清,经与碑志或史志相互校勘,多能补齐成为完整券文。从时间上看,券文远承北宋以来固化的书写格式,近接元代;从空间上看,与福建地区出土的券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全部券文概为江西地师所做,墓穴风水亦为其所堪舆。买地券的一些内容不仅体现了当时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也为研究深圳本地的民间信仰提供了独特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刘氏二十四娘买地券"是经正式考古发掘的第一方五代南汉时期买地券。券文基本完整,内容丰富,书写格式较为特别。墓主人刘氏二十四娘,五代南汉国兴王府人,葬于大宝三年(960年)。券文道教色彩浓厚,同时又含有佛教用语,反映了墓主人的佛教信仰,这在以往的买地券材料中并不多见。此券的出土进一步完善了买地券的时代序列,对研究五代南汉时期的社会面貌、葬俗、民间信仰,以及买地券的流变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也谈“地券”的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3年第5期《文物》有方诗铭先生《从徐胜买地券论"汉代"地券的鉴别》一文,列举了四例买地券,经过考证,认为孙成买地券是可信的,其余三例可能是伪造的。这里提出一点意见,和方先生商榷。为免检寻,将孙成买地券释文抄录于下:  相似文献   

17.
六朝买地券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买地券是为死者购买阴宅、冢地的契约凭证,在我国古代沿续使用了很长时间。六朝买地券因被视为刻写草率、内容怪诞,故未能像六朝墓志那样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不揣卑陋,在汉代实地券研究的基础上,[1]搜罗归纳,旨作引玉之砖,以盼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宋德金 《北方文物》2017,(1):93-101
买地券是置于墓葬中的象征性的契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前期,沿用到明清。买地券券文定型于宋金时期,诸多出土金代买地券文中,反映了当时的丧葬习俗、浓厚的宗教因素,并从中折射出现实社会形态等等。金代买地券同以前的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些不同,是买地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9.
“买地券”习俗的考现学研究——闽台地区的事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进国 《民俗研究》2008,(1):129-164
一、前言 买地券,又称冥契、幽契、地前、冥券、墓券、幽券、铁业券、石契、买墓地券等(问有称“阳券”者),最初属于斩草破土或埋葬尸骨时墓穴所藏明器之一,即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土地契约文书,让生人或死者同各类神祗进行象征性“交易”,来表示亡灵(或寿主)领有墓地(或寿冢)居所的合法产权,并藉以压胜镇鬼、护卫阴界亡灵乃至阳界生人(或寿主)。  相似文献   

20.
买地券词语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买地券作为碑刻中的一部分,是非常宝贵的出土文献。从已经刊布的买地券录文来看,文字误录、句读误断的现象颇多,影响了该资料的有效利用。今摘出买地券中若干条常见词语,加以释义例析,分析部分买地券释文的误因,同时为辞书的编撰提供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