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大澂(一八三五——一九○二年),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江苏吴县人,清末金石学家、文字学家,官至湖南巡抚。光绪六年(一八八○年),清政府曾派吴大澂到东北,督办三姓、宁古塔、珲春等地的屯垦和防务事宜。吴大澂到东北以后,即进行“移民实边”,试办屯田,编练近代化东北边防军。  相似文献   

2.
王献唐先生的《中国古代货币通考》(简称《通考》)记载:“吴(笔者按指吴大澂)有卢氏空首布范(图一),至精(并见,顾起潜所编愙斋先生所藏古器目)。与其他各范曾归邓氏风雨楼,于沪上见之。卢氏范亦载古器物范图录,不见愙斋集古录,所得时地未详。合上著录,是吴藏共有四范。灵鹣阁刻愙斋藏器目,有币范四,当指此。其目编于光绪十三年六月,知卢氏币范,收在其前矣”。又载:“卢氏铲币范,罗(笔者按指罗振玉)云石膏质,  相似文献   

3.
吴大澂(1835——1902年)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别号白云山樵、愙斋,室名十二金符斋、龙节虎符馆等。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年)以进士入词林。光绪三年(1877年)以翰林院编修奉命襄办山陕赈务。此后,历任河南河北道、吉林边务督办、太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左副都御史、广  相似文献   

4.
吴大澂(1835-1902年)初名大淳,因避同治帝载淳讳改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别号白云山樵、白云病叟?瘴庀厝?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进士,历任编修、陕甘学政,累官广东、湖南巡抚。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役,毅然请缨,统领湘军出关,以督师无功,获遣回籍。从此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工书善画,兼长篆刻。吴氏为官二十余年,虽巡学帐荒,治河巡边,筹屯戌马,未尝稍闲,却编撰了大量著作,如《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愙斋集古录》、《愙斋诗文集》、《权衡度量实验考》、《十六金符斋印存》  相似文献   

5.
一吴大澂(1835—1902年),原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又别署白云山樵、愙斋,郑龛等。是近代史上一位比较开明和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官员。清光绪时他是我国与沙俄在东北边界谈判中的首席代表,为捍卫祖国的领土主权做出了贡献。吴大澂不仅是清朝一位较有作为的官员,同时又是一位很有造诣的画家、书法家和收藏家。吉林省博物馆见藏的《古松图》就是他的画作之一。该画系纸本,纵134,横66.4厘米。墨笔画,在画幅中一株古松拔地而起,几乎占满了画面,松针稀疏,规整  相似文献   

6.
权赫秀 《文献》2003,3(1):178-196
一、发现吴大澂佚文史料的经过 吴大澂是晚清著名清流派官员及著名金石学家,关于他与沙俄会勘吉林东段边界争回被占领土以及甲午战争时期率领湘军出征等事,学界已有若干研究,而他与近代朝鲜的关系,尤其是1885年1~2月间奉命赴朝查办甲申政变之事,则仅见其<自订年谱>及顾廷龙撰<吴意斋先生年谱>之片段记录,此外迄今未见任何研究①.  相似文献   

7.
士父钟是西周青铜器中的标准器物之一,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一书中著录有士父钟(3件)的铭文,并有对铭文的考释,但没有发表图像。清人吴大澂在《愙斋集古录释文賸稿》中说:"右叔氏钟 (即士父钟之二) 旧为汉阳叶氏所藏,今不知所在。"《愙斋集古录》所用拓片旁有"叶氏所藏"的朱文印章可证,但以后便不知此钟下落。近来在湖南省博物馆藏品中发现了士父钟1件,馆藏编号为25047,原号为殷(八)4:1(图版柒:1)。此钟即士父钟之二,是原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6年在株洲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清末著名爱国将领吴大澂与东宁特殊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追溯。  相似文献   

9.
关于“卢氏阴文石范”(以下简称卢氏范),据王献唐先生的《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以下简称通考)记载:“……至垣釿铁范,罗氏《俑庐日札》谓似伪造。又谓吴有卢氏空首布范(图一),至精(并见顾起潜所编《愙斋先生所藏古器目》)。与其他各范曾归邓氏风雨楼,于沪上见之。卢氏范亦载古物范图录,不见愙斋集古录,所得时地未详。合上著录,是吴藏共有四范。灵鹣阁刻愙斋藏器目,有布范四。当指此。其目编于光绪十三年六月,知卢氏币范,收在其前矣”。又载:“卢氏铲币范,罗云石膏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17,(11)
<正>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名人书札》稿本一册,线装,正文由信札原件粘贴装订而成,系上世纪50年代原中国革命博物馆购自西单商场艺美部。封面题签"名人书札第一册",下钤"韩凌云章"白文方印。内有吴大澂、张之洞、陈宝箴、冯光遹、翁同龢等人致盛宣怀信十数通(含盛宣怀去世后孙宝琦写给其家人信一通),信末未署年代,部分署日期。其中吴大澂致盛宣怀四通信札时间为光绪十九年(1893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刘墉、周永年、吴大澂、叶昌炽的四通未刊信札原件踯铝鯄柕男攀橇私馇宕凭僦?度的第一手资料;周永致李宪暠的信是周存世信札五通之一;吴大澂致祁世长的信对了解当时清流派人物的处境和心态很在帮助;叶昌炽致刘永诗的信记录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义和团运动在北京的一些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2.
愙鼎与愙斋     
罗宏才 《收藏家》2008,(7):70-72
1937年出版的《华云杂记》上卷,陕西近代学者党晴梵曾以《周愙鼎》为题,记述了如下一段饶有趣味的金石佳话。“清光绪二年(1876年),凤翔周氏以所藏鼎一,携之长安,装潢座、盖、木匣,将备陈设之具。时吴县吴清卿先生(大澂)督学陕西,见之,以为寰宝,周即以鼎赠。周盖昔年得于古董商者,其出土年月地址,均不可知。  相似文献   

13.
曲阜董大城村发现一批蚁鼻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2年,山东曲阜城北董大城村发现一批蚁鼻钱(图一、二),重19.2公斤,计一万五千九百七十八枚。出土时盛在一个灰色绳纹陶罐中,罐已刨碎,显系古代的窖藏。这批蚁鼻钱上模铸一个阴文"(?)"字,吴大澂《权衡度量实验考》释为"贝"字,理由是:"古贝字作(?),为象形文,此作(?),为(?)之变体。"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刊发了一件晚清重臣张之洞致吴大澂的信札,它不仅是研究张之洞和晚清史的珍贵历史资料,亦是张之洞的一件精美的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上海博物馆馆藏的18件吴大澂旧藏玉器的器形、工艺、年代和著录研究,以及对其材质和次生色分布的科学分析,发现其均为透闪石质软玉,部分器物有人工做色痕迹。同时,作者结合文献记载,推断吴大澂至迟自1887年涉猎玉器收藏,获得方式包括收购、交换和受赠,来源主要为厂肆,较少亲力寻访购入,其玉器藏品种类丰富,其中不乏仿古器物,早期器物占比较大,尤多大体量的史前玉器。清晚期玉器作伪兴盛,人工做色普遍。北京、陕西、河南、苏州、扬州、上海等地是重要的古玉器流通地,也可能是重要的仿古玉生产地。  相似文献   

16.
李军 《收藏家》2020,(2):105-108
《须静斋云烟过眼录》中著录之物,虽云经眼,之后却有不少入潘氏三松堂中,以校《潘氏三松堂书画记》,重出者并不太多,由此可知潘氏穽藏之富,并不输于郡中之缪氏(缪曰藻、缪曰芑及其子孙)、蒋氏(蒋重光、蒋元城祖孙)、陆氏(陆恭、陆沅叔侄)诸家,吴大澂祖父吴经堃彼时略有收藏。  相似文献   

17.
正1941年12月生,广东茂名人。古文献研究专家、书法家。原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97年12月受聘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永正先生字止水,号沚斋,原籍广东茂名,世居广州。沚斋师的字号名讳,与《诗三百篇》中的"湜湜其沚"有关。《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有云:"止者,水之澂定也""湜湜,持正貌。""己之持正守初,如沚然不动摇。"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12月16日,苏州博物馆"清代苏州藏家"系列学术特展之"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正式与观众见面。此次展览分前、后两期,将于2018年1月29日换展,至2018年3月11日结束。苏州吴氏作为晚清到民国苏州地区著名的收藏世家,从吴大澂(1835~1902年,图1)开始,就以收藏闻名江南,至梅景书屋主人吴湖帆,在继承祖父藏品的基础上,继续四方集,最终成为近代最著名的书画家、鉴赏家。此次特展,  相似文献   

19.
汪涛  张昌平 《南方文物》2014,(4):168-173
<正>苏富比2014年春拍中,有一批有铭青铜器原来为清末名士吴大澂、张廷济、刘体智的收藏,其后辗转到日本,为私家所藏。这些青铜器铭文在清末就已经被著录,且都曾收入民国时期青铜器铭文集大成的《三代吉金文存》(《三代》)1,相应的,当代铭文著作《金文总集》、《殷周金文集成》(《集成》)也都有录入。这样流传有序的青铜器,在古代艺术品收藏中格外珍贵,特别是这些青铜器大部分的器影图像,并未曾公开。尤其吴大澂的青铜器与他的著录拓本同时出现,器、拓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正陆恢(1851~1920年),字廉夫,号狷叟,破佛盦主人,江苏吴县人。少入刘德六门,研习丹青。后入吴大澂室,观其所藏,受益颇深,旋客吴幕。廉夫山水近师"四王"后入宋、元堂奥,浑古神逸。花鸟取法白阳、青藤等名家,清丽洒脱,极具神韵。书法工汉隶,兼取魏晋诸家,有金石之气。有《陆廉夫冷香居记事图册》传世。是图绘磐石之上,无量寿佛,身着红袈,手捻拂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