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灵峰禅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大矸街道境内的灵峰山上,西距宁波城区约20公里,东与佛教名山普陀山隔海相望,南与浙东名刹阿育王寺山峦相连,同为远近闻名的佛家净地之一(图一)。灵峰山自东汉以来即称佛国道场,据传晋时葛洪也曾到此炼丹。南朝梁时有僧建寺于山上,然当时仅小舍数间。五代十国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全禅师增建殿宇,定名"保安禅院"。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赐额"灵峰禅寺",民间称作"第一灵山",与邻近的阿育王寺、天童寺齐名。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僧觉明扩建寺宇,并易南向。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僧自开全面修葺并增建殿堂;康熙四十  相似文献   

2.
洪洞广胜寺     
正广胜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东北15公里的霍山南麓,创建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建和元年(147年),当时称阿育王塔院,又名俱卢舍寺。唐大历四年(769年),代宗皇帝李豫敕建重修并赐额"大历广胜之寺",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简称为"广胜寺"。元代毁于地震,现存殿堂多为元代震后所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15-1527年)在上寺增建琉璃飞虹塔,  相似文献   

3.
荐福寺塔又称小雁塔,是唐长安著名的佛塔之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路的大荐福寺内。唐时大荐福寺分南北两部分,塔在南院,与寺隔街相望。寺原占开化坊南半部,塔在开化坊南邻之安仁坊的西北隅。寺创建于唐文明元年(684年),始称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改名荐福寺。塔建于景龙元年(707年)。据塔底层北拱门的石门楣上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王鹤题刻,明成化末(1487年)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彻若窗牖";"正  相似文献   

4.
兴隆寺题记     
<正>兴隆寺是黑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少年来,关于兴隆寺的沿革、兴隆寺的建造年代、命名年代一直是专家学者研讨的课题,笔者由于工作关系,偶得兴隆寺"题记",就此揭开了兴隆寺的神秘面纱,今付诸纸上,以正视听。一、唐朝渤海国时期应称护国寺佛教,早在渤海国建国之前就传入靺鞨地区。公元698年,大祚荣建立了地方民族自治政权——渤海国。唐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大祚荣受唐睿宗册封,从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渤海国正式隶  相似文献   

5.
《文物》2015,(3)
<正>《肩水金关汉简(贰)》中有一条标题简为:元始六年磨日居摄元年·大岁在寅73EJT23:317"■日"即"历日"。"元始"无"六年",所谓"六年"正是西汉孺子婴居摄元年(6年)。汉代通常是接近年终时颁行来年的历日正朔,推想此历日应在元始五年(5年)就已制作完成,故题为"元始六年历日",以待来年颁布。改元后,历日仍可通用,遂补书"居摄元年·大岁在寅"。既然有标题简,那《金关(贰)》中一些涉及历日干支的简就可能属于《居摄元年历日》册书。先考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泉州市东北洛阳桥(万安桥)的建筑年代,1979年出版的《辞海》和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辞典》均以为"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造,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福建通志·金石志·石六》载《万安渡石桥记》亦作"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二月辛未讫",似无出入。近见上海师院历史系所藏《万安渡石桥记》刻石拓本,则为  相似文献   

7.
嵩岳寺位于登封县城西北六公里的嵩山南麓,当地群众称之为"大塔寺"。寺内现存嵩岳寺塔一座,国务院于1961年3月4日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古老的寺院原是北魏宣武帝的离宫,约创建于北魏永平年间(公元508—512年)。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舍为"间居寺"。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又改  相似文献   

8.
<正>贾思兴造弥勒像龛,又称"贾思兴百八十五人等造弥勒像龛"、"北魏弥勒造像龛"、"道晗造像碑"等,1976年3月河南荥阳大海寺遗址出土,1997年入藏河南博物院。北魏孝昌元年(525年)雕造,石灰岩质,四面环刻。郑州市博物馆于1980年3期《文物》上发表《河南荥阳大海寺出土的石刻造像》一文,对所出造像进行了简要报导。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20,(5)
正阁院寺位于河北省涞源县老县城城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天王殿、文殊殿、藏经楼以及东西两侧禅房和配殿。原有钟楼和鼓楼已被毁,只剩"大明正德九年广昌县阁院寺钟楼"碑记。文殊殿前有两座石碑和两座陀罗尼经幢,石碑上分别是明嘉靖元年(1522)"广昌县阁院寺重修安禅碑记"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阁院寺并金粧施材善人……"。两座陀罗尼经幢分别立于唐咸通八年(867)和辽应历十六年(966)。(1)在东侧厢房旁,悬挂一口  相似文献   

10.
龙门续考     
关于奉先寺的开凿年代关于奉先寺的开凿年代,宋人志磐云:"成亨三年敕洛阳龙门山镌石龛卢舍那佛像,高八十五尺。"此说几成定论。解放后发表的有关龙门石窟的文章都认为奉先寺的开凿始于咸亨三年(672年),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有的还将调露元年(679年)高宗敕建大奉先寺之年作为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的开凿时间,也有的将咸亨三年武氏助脂粉钱修大卢舍那像龛说为建寺造殿。最近有的同志对咸亭三年开凿说法提  相似文献   

11.
淮安宋墓出土的漆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11月,南京博物院在江苏淮安西南六里的杨庙镇,清理了五座宋代墓葬。其中两座有纪年,并有壁画,一座为嘉祐五年(1060年),一座为绍圣元年(1094年)。这五座宋墓的排列、结构、随葬遗物都有相似之  相似文献   

12.
小雁塔     
《文物》1979,(3)
小雁塔在西安城南门外友谊西路的南侧,是我国唐代的一座密檐式砖塔。它比慈恩寺的大雁塔略小,因而被称为小雁塔(图见封底)。小雁塔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荐福寺的佛塔。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是唐高宗死后百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  相似文献   

13.
2014年,北京市房山区灵鹫禅寺修缮工地出土一通元代残碑。残碑所记内容为理清房山地区佛教建筑发展、了解元代大都行政区划及灵岩禅寺寺名更迭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由碑阳所刻圣旨白话文书内容可知,该圣旨颁布于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且早在至大年间,该寺已由"谷积山院"更名为"灵岩禅寺"。碑阴记载了颇具规模的寺产地界,以及寺庙建筑名称,为研究元代寺院布局及建筑特征提供了可贵的文字资料;所载"会福院",可能为元代管理皇家寺院大护国仁王寺财用的会福院下辖的管理大都附近财产的机构。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58,(1)
"临汝风穴寺"一文读后文参第10期文物工作报导栏刊登的李健永写的"临汝风穴寺"一篇报导,其中有些错误,现将主要地方写在下面:(一)贞禅师塔原名七祖塔,乾祐三年(公元950年)虞希范撰"风穴寺七祖千佛白云禅院记"碑:"开元年有贞禅师袭衡阳三昧,行化于此,溘然寂灭,示以闇维,有崔相国李使君名(?)与门人等收舍利数十粒,建塔九层,玄宗諡为  相似文献   

15.
丁文 《北京文史》2004,(2):24-25
老北京有句俗话,“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可见潭柘寺历史的久远了。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这座寺院初于西晋,建时称为“嘉福寺”;在唐朝兴旺时称为“龙泉寺”;在金熙宗皇统年间(1141—1149年)重新修建,敕赐寺名为“大万寿寺”;在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皇帝下诏改名为“广善戒坛”;在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时敕改为“嘉福寺”。  相似文献   

16.
正张掖大佛寺位于张掖市甘州城区县府街东侧,与中心广场相邻,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区,也是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据考证,寺院所在地最初是建于西晋惠帝永康元年(300)的迦叶如来寺,北魏时期,梁武帝下令灭佛杀僧,寺院被毁,成为废墟。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嵬咩国师在迦叶如来寺废墟下挖出了古卧佛像,随即产生了在此处修建寺院和塑造  相似文献   

17.
太山龙泉寺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初为道教"昊天祠",后毁于金、元时期战火。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更名为"太山寺"。后因当地人求雨有应,便冠以"龙泉"雅号。这里殿阁楼台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参差其间,自成格局。有山门、戏台、钟鼓楼、东西厢房、唐碑、大雄宝殿、佛祖阁等。该寺由于观音阁内精美悬塑和太山地宫、五重棺椁的发现而驰名中外。本文着重从二方面梳理太山龙泉寺的保存遗迹和地宫棺椁的发现情况。  相似文献   

18.
1975年,禹县无梁乡周垌村农民在挖土时发现北宋刻石一件。刻石内容为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阳翟县为保护白马寺(现在周垌村)的寺产颁发的公据。刻石高32、宽35、厚13厘米,青石质,左上方刻有"官"字,在"祥符二年二月日"处刻有篆体阳翟县印(见图)。现收藏于县文管会。阳翟县,秦置,明洪武元年(1368年)并入钧州,万历三年(1575年)改钧州为禹州,民国元年改州为县,迄今仍之。公据明确规定了寺院四至和土地、树木等归属权,对研究宋代官方文书有一定价  相似文献   

19.
周立  李明  毛晨佳  吕晓洁 《文物》2011,(8):84-89
一安国寺概况安国寺位于唐代立德坊东南,毗邻新潭,在今洛阳市老城敦志街。它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860~873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修。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改称"钟楼寺",后又称"安国寺"。现在安国寺仅存残破的大雄殿和已被改建的天王殿台基及部分梁架,其他建筑全被拆除或改建。安国寺属于河南省  相似文献   

20.
东塔建于隋仁寿元年(601),为嘉兴"七塔八寺"的七塔之一。东塔历代皆有重建、修葺,1968年被彻底拆除,在拆除过程中于地宫出土28件(组)文物,材质有玉、石、水晶、铜等,年代从宋至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