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贵州牛坡洞遗址第四期文化层出土了一批陶器,多以平底器为主,不见圜底、圈足或三足器,明显属于平底器传统范畴。陶器器壁均较薄,火候又高,施纹技术比较成熟,体现出较高的制作技术水平,明显脱离了原始制陶阶段。在本地区缺乏原始或早期陶器的情况下,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批陶器可能是非本地区起源的。  相似文献   

2.
贵州洞穴遗址中发现有史前陶器,为研究贵州境内远古居民的分布情形提供了珍贵资料。文中对这些考古发现作了梳理,对出土陶器作了研究,并对其考古编年提出了分析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陶片是考古发掘中最丰富的遗物,陶器研究也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史前陶器研究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类型学研究以建立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讨论文化的传承演变和交流;2.陶器制作技术研究,探索陶器由原料获得到烧制成器的整个技术过程;3.陶器生产和消费方式研究,以探讨陶器反映的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信息。类型学研究基本上是服务于时空框架的构建,一般而言,史前陶器研究主  相似文献   

4.
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甘肃大地湾史前遗址博物馆,于2007年10月19日在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的大地湾遗址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奠基仪式,甘肃省人大副主任李膺、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周宜兴、甘肃省文化厅厅长马少青、甘肃省财政厅副厅长吴仰东及甘肃省发改委、建设厅、文物局,天水市政府,秦安县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出席了这次活动。  相似文献   

5.
蜀文化尖底陶器续论--兼谈成都金沙遗址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成都金沙遗址和其周围同一时期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比较研究,探讨金沙遗址的时代.尖底陶器是金沙等遗址出土较多的器物之一,以尖底陶器的器形演变、特点,确定金沙等遗址出土尖底陶器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时代位置.结合共同出土的其它器物的特点以及它们本身的发展规律,提出金沙遗址的繁荣期在春秋后期,其上限可能达到西周时期.  相似文献   

6.
<正>哈民遗址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草原腹地,南距通辽市区约50公里。遗址南望西辽河,北靠新开河。遗址所在相对低洼平坦,被掩埋在1米多厚的风积沙层下,遗址(含南北两个区)总面积达17万平方米。2010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当地文物管理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当时正在被盗掘的哈民遗址进行了现场踏勘,鉴于遗址现状堪忧,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迅速上报国家文物局,经批复后对遗址进行了局部的抢救性考古  相似文献   

7.
8.
史前遗址及其文物虽然具有珍贵的科学和文化价值,但与内容丰富的历史综合类、科技类或艺术类博物馆中的文物相比,因年代久远,观赏性不强,大众不易认识,从而接受程度不高,多数不被社会普遍关注。这就需要我们特别留意史前博物馆展示方式的出新,使之活泼、灵动、有趣,在兴味浓烈中获得知识的乐趣。因此,史前遗址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必须打破传统,突出自身的个性特色。本文以白莲洞史前遗址博物馆新馆为例,从互动体验在史前遗址博物馆中的的运用的角度来探讨史前遗址博物馆的展示方式。  相似文献   

9.
序言长城是北方的游牧民同定居农耕民汉人之间对立抗争之地。同时,这种对立抗争又正是驱动中国历史的一种原动力。超越长城连东夷地域也纳入版图的,是设置上谷等五郡的燕的活动。这一活动成为包括中国东北地区的诸种族经常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契机。当时正处在燕昭王之时,即一般认为的战国后期。本文以中原系文物直接输入该地区之始,即本地区登上永恒历史舞台的燕设五郡为界,将此之前界定  相似文献   

10.
北方游牧民族与定居农业民族即汉人的对抗战净,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而长城,则是这一对抗战争的象征。首先越过长城,把版图推进到东夷地区的,是设置上谷等五郡的燕国,从此以后拥有众多民族的中国东北地区经常出现于史书之中。一般以为这一时期处在燕昭王时代,即战国后期。 自燕国设置五郡,中原系统文物开始流入该地区,至此该地区稳步登上历史舞台,故将此之前划为史前时代。本文所要探索的正是中国东北地  相似文献   

11.
史前遗址博物馆,总是存在着广大群众看不懂、也不喜欢的问题。博物馆工作者特别是陈列设计人员,长期不倦地致力于深入浅出地介绍遗址和文物,为人们解决看不懂的问题。但是,现在应该意识到仅仅在展柜中下功夫是不行的。陈列工作的思路如果不走出以往的狭路,那么所谓让观从看懂陈列只能是一厢情愿,辛苦工作所输出的知识信息多不能为观众所接受,正可谓事倍而功半。史前遗址和文物有一大特点,那就是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拙朴无华的外貌并存。数千年时光的流逝造成这极不谐调的  相似文献   

12.
2006年7~10月,为了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辉县孙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一批商代和战国的陶器文字或刻画符号,为认识辉县地区在当时的社会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  相似文献   

13.
台湾的史前遗址多达二千三百余处,普遍分布在各大小溪河流域中,并且多顺着河流延伸入高山地区。遗址的面积大多有数公顷,甚具规模,显然多是族群的聚落。关于台湾先民深入高山的原因,学者们常有不同的看法。或说是因族群成长,人口产生压力;或说某些族群因逃避某种疾病(如疟疾)。先民们之所以选择较高的山地,原因有四:一、迁入移民优先找寻适合于他们生活的生态环境;二、族群社会结构的生态取向;三、回避"瘴疠之气";四、族群繁衍的扩张。  相似文献   

14.
《江汉考古》2021,(1):73-79,32
陶器成型技术类型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形成了有规律可循的空间分布特征。随后经历了连续的调整和变动,由最初的南北分异,演变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轮制拉坯技术在新月形地带的兴起,再到新石器时代末期东西并立格局的出现。这些空间特征的形成和变迁,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有所关联。  相似文献   

15.
16.
陶器和其残片是考古发掘中最丰富的遗物,陶器研究也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陶器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同步发展,是陶器研究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本期集中发表的与陶器研究相关论文和简报的评述,本文提出,要真正超越对制陶技术的复原,达到透物见人、透物见社会发展的目的,需要更多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需要更深思熟虑的田野工作,也需要更加“以人为本”、关注工匠个体特征的民族考古调查和实验考古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遗存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10月初,我应日本考古学协会的邀请,有幸参加了专门讨论稻作农耕起源和传播的静岗大会,并作了题为《中国稻作农耕的起源与展开》的学术讲演①。在那篇讲演中,我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大约70处史前稻谷遗存进行了分析,提出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可能是一个大的农业起源区,其中尤以  相似文献   

18.
人类历史在世界各个区域几乎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石器时代,但由于各地区石器原料的不同。其他矿物资源使用的不同,经济、社会和艺术文化的不同等原因,造成各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石器的种类、石器的加工技法、石器的功用、石器的贸易、石器的产业规模、以及石器在社会和经济中的地位等多方面的不同。比较而言。  相似文献   

19.
史前陶器符号的发现与汉字起源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前陶器符号的发现与汉字起源的探索王蕴智TheoriginofChinesecharacterhasbecomeafrequentlydiscussedproblemrecentlyastheresearchesonancientChineschar...  相似文献   

20.
现代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信息化、电脑化、数学化、生态化、社会化、综合化和专业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新趋势。新兴的学科每年都在递增,学科群也在不断地兴起。以研究古代人类遗骸和文化为已任的史前考古也溶入了科学发展的洪流,去寻觅自己学科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