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满族入关后,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满汉文化从碰撞走向相互融合.在形成满汉文化融合的同时,满族仍然保留了许多自己的文化特色.其婚姻习俗种种.就是这种文化特色的表现.本文通过对恰喀喇、瓦尔哈、库雅拉等部族的婚俗以及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族的水上婚、林中婚等婚姻形式的回顾,论述满族婚姻自然淳朴特色;在回顾满族民间淳朴婚俗的同时,也使我们在研究满族或者是汉族的婚俗之中,看到了满汉历史文化已经互相认同的一面.由此认识到:在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中,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2.
青州满族是清雍正十年(1732),随着青州满族旗城建立,自东北和北京两地迁入。当时八旗兵民约万人左右,此后在青州定居260余年。由于居住集中,满汉不通婚,婚俗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允许满汉通婚,少数汉族妇女嫁进旗城,但多为有钱人家做妾,而满族妇女不外嫁。辛亥革命后,情况逐渐改变、婚俗也逐渐吸收了汉文化,但至今仍有不同于汉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辽宁是满族的故乡,探讨这一地区满族婚俗的演变,有助于加深了解满族社会的发展变化。笔者1992年在辽宁农村作民族调查时,了解了两户三代满族人的婚俗过程,可以看出本世纪里,满族婚俗在渐渐变化。峭岩满族自治县一老人,94岁,老汉身板硬朗,思维清晰,记忆力很好,平时还能做些农活。老汉于19岁成亲,媳妇21岁。他说这在当时已是非常的晚婚啦,当时一般满族都是在十五、六岁时结婚。老汉的媳妇也是满族,当时旗民还不通婚。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当时是民国,清王朝已被推翻,婚姻已不必再报所属牛录,是父母作主,谋人说会定的婚。婚礼…  相似文献   

4.
杨治玉 《神州》2013,(35):34-34
少夫长妻这一婚姻陋俗是传统婚姻观念畸形发展的产物。它的特点,一是早婚,二是男幼女长,年龄悬殊。这一婚俗将传统婚姻的生育价值发挥到极致,小龄男子娶个有生育能力,随时等待的大龄妻子,一俟男子成熟,即可使早生贵子的愿望得以兑现,而婚姻的性爱价值遭到虚伪地否定,对妇女而言则一种残忍和灭绝人性的婚姻陋俗。  相似文献   

5.
家谱是一种以家族为中心来叙写事件的史料。笔者在对贵州少数民族家谱的考察中,发现各民族、家族对其婚姻习俗,尤其是各民族、家族之间的婚姻关系,如同性可以联姻,异姓反而不能通婚等特异婚俗的来历、发展演变过程记载十分详细,这对研究民族文化、民族史、民俗学是难得的可靠资料。本文试图以家谱记载的有关资料,对贵州少数民族特异婚俗的历史状况、成因、演变及其所表现的社会历史作粗略的探讨。一、特异婚俗的历史状况及其成因婚姻习俗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积累。当一种婚姻形态随着社会经济和制度的变革而消失之后,有关的婚姻习俗仍在…  相似文献   

6.
满族传统婚姻习俗的民族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满族的婚姻习俗,一方面承袭了其历代先世的某些旧有习俗,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汉族封建化的影响,形成了以民族融合为特色的婚姻习俗,但是,更多的还是保留了本民族婚姻习俗中的民族特色。本介绍的就是满族婚俗中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吉国秀 《满族研究》2006,(1):99-102
清原镇是一个以满汉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镇内民族对族际通婚的态度经历了从族内婚到族际通婚的转变。其中,满汉间的族际通婚出现的较早,并且广为居民接受,这与满族在满族自治县中的主体位置,人口的规模以及历史上的原住民身份有着一定的关联。相比之下,朝鲜族与回族的族际通婚现象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出现。清原镇的个案说明,宏观结构论可以用来解释民族聚居区的族际通婚。  相似文献   

8.
洪珍 《福建史志》2005,(1):31-34
八旗制度渊源于满族生产与战斗相结合的社会组织形式,后来发展为满族的军政合一制度。顺治元年,满洲八旗兵分为列京营和驻防两类,福州为驻防的城市之一。驻防八旗含有对人口众多的汉族进行监视、震慑的、民族统治的意义。可是,1911年,满清政府这棵早已中空的朽木却被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所轰倒,于是这一维持了300多年的八旗制度也随之崩溃。笔者仅以福州为例,论述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的崩溃。  相似文献   

9.
从古至今,婚姻一直是人们人生中的一个大事。人们无不以各种形式的仪式来庆祝婚礼。婚礼形式也因国家,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变化。本文从婚礼前准备、婚礼地点、婚礼服装、婚礼宴会等方面来阐述中美两国婚俗文化的差异,并从宗教信仰、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各方面总结现代中美婚俗文化的融合。探究中美婚俗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障碍。当今,中国人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与美国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通婚数量近几年也一直在增加。因此,了解两国不同的婚姻习俗是十分必要的。婚姻是  相似文献   

10.
二 满族与旗人 在有清一代,凡被编入八旗及旗下各类人口均被称之为“旗人”,他们自己也以“旗人”自称之。未被编入八旗及未成为旗下人口的汉族人口则被称之为“民人”,他们自己也以“民人”自称。而绝少有满人、汉人之别,故有“只辨旗民,不分满汉”之俚语。 旗人是满族共同体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称谓。 上面笔者着重论述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大量的汉族人口被满族共同体吸附成为旗人的几种主要方式。下面拟就成为旗人的这些汉族人口在经济生活、政治待遇、语言文字、生活习俗、民族自我意识等方面与满族的异同作一简论,以说明这部份汉族人口与满族共同体发展壮大的密切关系。换之言,即论证这部份汉族人是怎样潜移默化成为满族一部分的。  相似文献   

11.
翻阅清代文献,关于满族女子的名字记载,可以见到一种演变情况,入关前和入关初,史籍典册中的满族女子均有姓氏名字;大约到康熙中期以后,典籍中满族女子则均无名字,或写作某人之妻××氏,或只写作某人之妻、某人之女,连姓氏也无。例如《八旗通志》从第二百四十二卷《列女传·四》康熙十三年起所载的八旗烈女皆无名字。难道这些女子从来就没有名字,当然并不尽然,一些有幸保存下自撰诗词文集的满族女子,她们的名字与雅号都能因自己的专集而留传下来。其中晚清的满族女词人西林春的名字尤其引人注目——她是以春天为名的,春天也是她喜爱吟唱的主题,她一生中写过许多有关春天的优美词章。与无数未能留下名字的满族女子相比,我们有幸知道她的名字,更有兴来探寻一下这位以春天命名的满族女词人对春天的独特审美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2.
西藏婚俗是西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十分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的传统文化,体现出了藏民族独有的宗教观、民族观、生活观。藏族婚俗有旧婚俗和新婚俗之分,旧婚俗多数是双方的婚姻由父母包办。解决子女婚姻问题是父母一生中重要的责任,因此父母对待子女的终生大事都十分谨慎,在婚配过程中注重八字合对、门当户对等。在这一过程中子女是没有权利过问的。  相似文献   

13.
清代福州八旗驻防自康熙十九年(1680年)设立以后,面对远离自己统治中心的八旗军队,为防止本民族人民因自身优越的地位和在驻防地长期处于福州当地汉人的包围下丢失满族固有的骑射传统和语言文字,因而满清统治者在福州驻防内十分重视"国语骑射"的保持。  相似文献   

14.
满族的枕头顶刺绣融雪满族枕头顶刺绣是满族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它的产生有着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风俗等诸多原因。但最主要的是与满族婚俗密切相关。满族姑娘结婚时,非常重视由新娘亲手绣制的“嫁妆”,“嫁妆”要布置在洞房...  相似文献   

15.
浪漫诙谐的梅山婚俗解卦龙燕怡、龙民怡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在这人生四喜之中,最大的喜事莫过于结婚。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把这件喜事办得热热闹闹、快快活活,于是各个民族便形成了自己别有情趣的婚俗。而在历史上号称“梅山峒蛮”的大...  相似文献   

16.
赘婿婚是元代社会婚姻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原汉族传统的婚姻方式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赘婿婚制的剖析,以揭示蒙古入主中原的近一个世纪社会婚姻制度的某些特点。一关于赘婿婚制的源流赘婿婚制是男子入妇家的一种婚姻形式,它和一般婚姻关系中男子娶妇入家的特点不同。妇入夫家称娶,男落妇家则称赘,这里显然反映了男子在婚姻关系中地位的降低。赘婿婚制尽管仍然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结构,但由于男子出赘妇家,在男权中心的社会里这无疑象征着出赘男子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的低落。  相似文献   

17.
京旗的满族(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京旗亦即北京的八旗,若按现代民族概念来说,八旗内部主要是满族、蒙古族、汉族;若细分之则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锡伯族、费雅喀族、齐拉尔族、苗族、甚至朝鲜族、俄罗斯族,均有在其中。八旗中主要成员所谓“满族最高,蒙族次之,汉军又次之”的说法,也不一定确切。因为八旗与金代的猛安、谋克一样,它既是军事组织,又是政治团体(或说为一“政党”也未为不可),又是有共同利害的社  相似文献   

18.
台江县翁你河一带的苗族青年男女婚姻,自古以来由青年男女在“游方”场上通过对歌方式自由恋爱,婚娶形式分两种:一是夜嫁;二是日娶。夜嫁是男女双方通过“游方”达到情投意合,决定结偶之后,瞒着老人采取的一种突袭结婚方式。女子借口晚上去“游方”,乘便弃家连夜奔往男方家去。夜奔之前的一两天,女方将情况告诉自己最好的女友,并将出嫁须随身携带的衣服、首饰等藏匿起来。当夜,女子向父母谎称仍去游方,空手出门,然后由其女友将藏匿的物件设法带到游方场上,交与男方去迎娶的人们(陪同新郎迎娶新娘的伴郎,人数不定,但与新郎加…  相似文献   

19.
瀛生 《北京文史》2007,(1):48-52
北京的婚礼是满族习俗与汉族习俗互相影响而形成的,是这两个民族习俗的融合体。更严格确切地说,它是在汉族婚礼习俗的基础上加入满族婚礼习俗的影响,经过融合而形成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京旗的满族     
十三 京旗的群众团体和请愿运动 我介绍京旗亦即北京八旗的情况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即京旗的满族在旧社会,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在普遍受到歧视的情况下,为了民族,为了八旗满、蒙、汉挺身而出向当时的政府、当权派要求平等待遇满族。他们不是保皇党和复辟派,也不属于那一个政党,而是在压迫下群众自发的斗争和请愿。 恕我直言,这种自发的斗争和请愿,是辛亥以后满族广大群众运动的主流,而书本中恰恰忽略了这个主流的一切活动。当时斗争的方式是采取请愿的形式,斗争欲达到的目标就是:孩子升学、大人就业、民族不受歧视和污辱等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