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幡──藏族的图案与标志(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幡是一种寺院内用物和祈愿所用的宗教标志,主要分以下几种:一、飞幡飞幡是用绸、缎缝制的。一般都是长条形多色绸、缎、按下宽上窄、三条一组、三组为一幅飞幡的规则缝制。飞幡是迎佛等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因此,飞幡有杆,长约1.5米至2米不等,杯头有精美的装饰和铜质的金刚村和日月。二、柱面幡柱面幡主要挂在寺内正殿柱头上。往面幡是用缎子等布料缝制的,长短不一,柱子高的可长达数丈;宽窄也各异,宽的有数尺。以长条绸缎数条为一组,并排缝制,一组接一组,形成柱面长幡,长幡头(柱头)处有幡帽,即用较厚的布料加上绸缎缝制的“…  相似文献   

2.
林彪半夜发癔症,只穿一只鞋就跑到雪地里去了。他怕光、怕水、怕风。房间里挂了三层窗帘,好像山洞,白天进去都要打手电筒。  相似文献   

3.
经幡是藏族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种最直接、最普遍的宗教意识的表现形式。在西藏的山河路口寺庙民舍等处都可以见到印有经文及图案。成串系于绳索之上的经幡,它们系在树枝或木杆上,插立于民房屋顶,村口、山口、河口、湖畔的玛尼堆上,或在山岩之间、树木之间牵挂,以简练的形式张扬着人们厚重的思想内涵,构成了西藏社会传统文化的一方面突出的内容。 西藏经幡按蓝、白、红、绿、黄次序排列,五种颜色为一组,成组张挂。当地民谣曰:黄幡象征自现莲,红幡象征  相似文献   

4.
佛塔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兴起的一种古建筑类型,也是融合中西文化最显著、最有特色的一种古建筑类型。佛塔在我国古建筑遗存中保存最多,样式、建筑材料等也呈现多种多样变化。在敦煌壁画里可以看到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建塔材料也多种多样的佛塔。作为佛塔的重要标志——塔刹,则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由早期完全遵守佛教教义的三宝珠塔刹顶到具有中国华表木的转变,都表明佛塔的演变过程,再如佛塔上悬挂的幡,由塔刹上悬幡,演变到在寺院里另立幡杆悬幡,再回到塔刹上悬幡的过程,就是佛教在演变中通过不同民族,不同传播路径,反映了一定时代、地域和民族的特征。一些有着特殊意义的佛塔,尽管数量很少,却代表了当时从印度到西域(新疆)再到敦煌的传播过程,现在在这些区域里都还有踪迹可寻。到了敦煌,就在壁画里找寻,更有一些佛塔的踪迹,又从敦煌传入中原,延续的时代也更加久远。  相似文献   

5.
牛车杂谭     
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传世品唐代陶牛车(见图)。前面拉车的那头牛,体形浑圆,颈部皮肉垂挂,四蹄坚实地踏在地上。后面的车子,制作精细,周身围有幡,车身后部开门,车顶还有两端向上微翘的棚顶车盖。尽管车的辕,轮等是木头制作的,留下了后代人装修的痕迹,但与南北朝画像石、画像砖上的牛车图及隋唐的陶牛车相比,仍可确定为唐代遗物。南北朝时的牛车,牛身比较瘦,车盖有棚顶和平顶两种式样,棚顶盖两端不上翘,前部往往有一个遮挡阳光的棚子,有幡,门上挂帷幔以;而隋唐时的牛车,牛体很丰满,颈部皮肉垂挂是一个典型特征,车身有幡,有门,棚顶式盖,两端上翘,车轮轴心或有莲花瓣装饰。这件传世的  相似文献   

6.
幡与牙旗     
本文对古代旗帜中比较常见也是比较重要的几种,如幡、(?)、幢、牙旗与门旗等作了大致的梳理,据以揭出前此人们未曾注意到的幡的演变与旗帜胡部饰牙之制的起源、变迁以及演变过程中的名与实之异,支持这些论点的,则是文献、图像、实物的相互对照与契合。  相似文献   

7.
别具一格的敦煌诗图李树辉敦煌诗图以一首诗的文字排列成一定的图形,供人解读。其形式有十字形、垂幌挂幡形、方角形等多种。此外还有以佛像为中心,将佛经逐字以虚线递次相连、曲折盘绕、构成浮图宝塔形的写经形式。这类作品,除方角形的原题“方角书”之外,均缺篇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群所出的幡物进行了研究。这些幡物题有文字,长幅,覆盖于棺柩,学者们多认为此即文献记载中的铭旌。本文认为,从这些墓葬幡物的源流、时代和形制看,其更准确的名称应当是旐。本文并以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为依据,对墓葬幡物的颜色、长度、安放位置和文字等进行考察,以期揭示其特征及演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正有一片魔幻般的土地,是被阿尔卑斯山脉雪藏的、最为瑰丽的桥段:在夏日草甸的无边绿毯上,壮丽的白云岩直插云霄,那些伟岸的奇峰异石挑战着人们对山的终极想象力;纯净的湖水凝结为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翡翠,隐藏在高山之间;小径四通八达,引领我们去寻觅每一处令人惊叹的宝藏。日升月落,斗转星移,云蒸霞蔚,风霜雪雨,唯以天穹  相似文献   

10.
傍晚,海拔4500米的措拉山口人迹罕至,除了偶尔经过的汽车之外,就只有随着山风飘扬的经幡。树林一样的经幡旁有一幢铁皮屋子。屋子里住着两个卖幡人。卖幡人一个叫旦达,一个叫索朗旺加,他们都是拉萨市尼木县普东乡人。措拉山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境内,"318"国道便经过这里,这条路  相似文献   

11.
风马形制     
风马可分为布印风马旗、纸印风马片和经幡旗三种。布印风马旗是在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蓝、白、红、绿、黄等色布上,用红色或黑色颜料印制所需的经文以及拼图,主要用于悬挂或插挂,每五色为一组,数组为一挂。据说风马旗结得越长,挂得越高,运气也  相似文献   

12.
西藏对人们有一种强烈的神奇感,那里的民族风情、深邃文化、宏伟寺庙、宗教仪规、洁白雪域、高山大湖等,都独具魅力,吸引着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到西藏去,是我多年来的一个美妙梦想,最近终于实现了。  相似文献   

13.
武汀汀 《丝绸之路》2013,(24):30-32
甘肃不仅是秦腔艺术的发源地之一,还拥有在陇东道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陇剧、临夏民歌“花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花儿剧,更有在陇南高山地带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山戏。陇南高山地带有一种民歌,当地群众叫“哟嗬嗨”。大约从明朝末年开始,人们用它来演唱故事,这便是高山戏的起源,当地人称其为“唱秧歌”或“演故事”。在其后400多年的发展演变中,高山戏以其悠扬的唱腔、轻快的节奏、诙谐的念白,兼有为唱腔伴奏的器乐音乐,并与祭祀性质的舞蹈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程式。近年来,高山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活跃于民间文化活动中,逐渐登上了甘肃戏曲艺术舞台。  相似文献   

14.
考证风马     
《中国西藏》2001,(3):59-60
谢继胜近期发表在西藏网的章《风马再考》.从风马与汉地纸马的渊源.风马语源、风马四兽寓意几个方面对风马进行了研究。章说风马与汉地纸马的渊源应该确认的有三点:(1)中央绘马的西藏风马幡最初是送魂旗:(2)风马图案的五种动物代表五行运转和生生不息:(3)风马信仰是源自汉地、融入藏族民间信仰的一种古老观念。结论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西藏风马图案的内涵在于反映汉藏一脉相承的民间信仰:西藏风马图案的版式沿袭由唐时佛经印刷激起的汉地雕版方式.最初的西藏风马雕版的形式不会晚于北宋。  相似文献   

15.
夏天之美     
正七月,夏日炎炎,酷暑难耐。天地像个大蒸笼。出了门,一下子就感觉到好像是从冰箱到了烤炉。大地犹如一块被烧红了的铁板,要把走在路上的人们都烤焦。炙热的空气让人喘不过气来,连路边的小树也被烤得垂头丧气。但是,在这么炎热的天气里,有些花儿却开得格外美丽,给人们带去了一丝丝凉意。你看!栀子花的每一片花瓣都像玉一样白,香味时淡时浓,飘香百里。紫藤花近看像一串串葡萄,远远望去,似一副珠帘垂地,又像一挂紫色的瀑布在流淌。"小荷才露  相似文献   

16.
夜渡洱海     
风花雪月,历来为人们视作文人骚客渲泄情感世界的滥觞。然而.勇敢的大理人却宣称“风花雪月”是大理州美好风物的极致,领略过大理“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人,无不为大理风光旖旎的景色所陶醉。车到大理的那天,正赶上顶头风,天空的流云,浩森的洱海,还有那舒展拂动的秀木都在风里,这时,才真正领略到风从八方来。我要去的地方,还有好几里的路程,幸亏对于一个惯于在野外行走的我来说,这点路程也不算什么。就像贪饮美酒的醉汉一样,我贪恋洱海的景色。不知不觉走入黄昏,直到发现自己孤零零地独处在洱海边时,周围的房…  相似文献   

17.
宁夏宏佛塔所出幡带汉文题记的形成时间是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至西夏乾祐二十一年(1190年)之间或前后,幡带题记为了解金夏民间的宗教活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实证材料,反映了金代边境地区地方武装力量体制构成,为研究金代军事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淡泊     
董成家 《文史月刊》2012,(11):21-21
"淡泊"一词日渐被时人所爱。人们将这两个词或常挂嘴边,或以书法挂于客厅、堂屋、雅室、书斋。  相似文献   

19.
<正>经历了春天的风,夏天的雨,初秋的季节里,山野林间一派忙碌景象,植物们都在悄然变化着形态和色彩,它们争分夺秒地张扬着最后一季的绚烂。那些结了果子的植物,喜盈盈地将各色果实挂在枝头,宣告着成熟季节的到来。行走山野的脚步中,追逐了美丽的花儿,见识了丰盈的果儿,同时也感受着自然的变  相似文献   

20.
赵丁  于祥 《旅游》2012,(2):88-91
在车来车往灯红酒绿的都市里,人们将时尚搅动得五彩缤纷。随着时光的流淌,有些时尚也可以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经典。他们在历史的静谧打磨中似乎获得了一种凝固的永恒,当年人们的艳羡已经成为一种久久的眷恋。那些土、石、竹、草、色、油、绸、线、核……原来可以有如此的妙用。《红楼梦》中,薛蟠把在苏州捏的自己的泥像带到了大观园,引得大观园里的小姐仆人争相观看——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小像,与薛幡毫无相差。"薛宝钗拿着细细看了一看,又看看她哥哥,不禁笑了起来"。如今去苏州,东北街上依然有捏泥人的艺人,只消坐在凳子上半个小时,就能拿到自己的泥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