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1月31日《日中历史共同研究第一期报告书》公开发表(以下简称《报告书》)。《报告书》中提道:“双方学者均认为:在学术研究领域存在意见分歧是正常现象;在就战争责任的认识取得基本共识的前提下,通过学术讨论、资料交换与观点的交流,可以加深相互间的理解,缩小认识的差异。迄今为止的共同历史研究,双方学者已经在学术研究领域进入了‘即便不赞成对方的意见,但也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1998年11月1日,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举行了“日中战争时期在华日本人反战运动座谈会”;11月3日,在京都立命馆国际和平博物馆举行了“日中战争时期在华日本人反战运动国际研讨会”。日本日中历史研究中心和日本立命馆大学为研讨会的召开做了大量工作。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关于战争犯罪问题日中合作研究的新尝试及其两项成果田中明过去四年中,利用庆大经济学部的研究教育基金,日中两国学者就“十五年战争期间日本军所进行的细菌战及其危害”问题,进行了共同研究。其研究成果已经成书并即将出版,书名暂定为《平房四十年史》(同文馆出版)...  相似文献   

4.
卢沟桥事变与牟田口廉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怎样看待1937年7月爆发的卢沟桥事变,在日本是研究日中战争的人们之间争论的问题之一。①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卢沟桥事变是从日中战争的局部阶段过渡到全面阶段的转折点(或者说是日中全面战争的开端),对卢沟桥事变如何认识关系到对日中战争的评价。这...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后的日本学界,在日中战争史研究领域有两个倾向,一是把中国民众的抗日运动视为"本质上的民族主义运动",以此作为日中两国研究者进行讨论的基础;一是重视日本人的战争责任和罪行。伴随国际性研究交流与合作的增多及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日中战争史研究范式发生转换,学界更为积极地以崭新的视角从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文化及军事等方面重新审视这段改变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在此背景下,历史问题或许不再只是对过去的反省和道歉,也可能成为国际协商的课题,从而实现研究范式的进一步转换。  相似文献   

6.
经2009年12月的最终会议,2010年1月31日完成的“日中历史共同研究”原版报告书(即日方是日文版,中方是中文版),于同年9月6日发表了译文版。  相似文献   

7.
前言:"十五年战争论" "十五年战争论"是理解1930年代日本对外行动问题上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历史解读。当初这一说法被理解为一种单线式的历史解释,即从满洲事变到日中战争再到太平洋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满洲事变使得日中无法避免一战,日中战争无法逃脱太平洋战争的命运。围绕这一历史解读,日本近现代史学家展开讨论,对十五年战争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正《丹丹乌里克遗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报告》是由中国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共同编著,文物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发行。本书在中国出版中文版本,在日本出版日文版本,主要以分布调查、测量、考古发掘、壁画的保护与研究为主要内容,分为资料篇和研究篇两大部分,同时将策勒县达玛沟佛寺遗址的发掘报告以附录形式收入。本书是始于2002年的"日中共同丹丹乌里克遗址学术研究项目",是继"日中友好龟兹千佛洞修复保护项目"及"日中共同尼雅遗址学术调查"之后,日中合作完成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对处  相似文献   

9.
一"日中历史共同研究"的意义 在两国政府支持下进行的日中历史共同研究是2006年10月安倍首相与胡锦涛主席在北京会晤的成果之一.从2001到2005年间扶桑社版<新历史教科书>的审定合格与2001至2006年间日本首相对靖国神社的6次参拜,使日中两国的关系在小泉执政的4年半时间里降至前所未有的冰点,尤其2005年日本申请加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以及东海油气田开发等问题加在一起,导致在北京日本大使馆、上海、香港的日本总领事馆四周发生了反日示威游行,并扩展到成都等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人民所受到的教育与记忆中,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的残忍、残暴的标志性事件。与之相反,在日本却有一些包括内阁成员在内的保守派国会议员、学者、文化人、教育家等公然宣扬南京大屠杀否定论。《产经新闻》、《文艺春秋》、小学馆等保守派媒体也反复地鼓噪已经在学术上站不住脚的南京大屠杀否定论。众所周知,这种情况刺痛中国人民战争记忆的伤疤,引发了他们对日本人以及日本社会的抵触与质疑。甚至还因此出现了声称南京大屠杀是“哽在日中友好交流喉咙上的一根刺”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脱离理论的实践是瞎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死理论”,这是军事家刘伯承终身遵循的座右铭,他兼顾理论学习和战场实践,认真研究战争的主体、战争的中心、战争的前提、战争的物质条件,一向注重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令人扼腕叹息!  相似文献   

12.
关于梁启超称颂“王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戊戌维新运动以来的100年,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日中关系颇为重要的100年。回首这100年来的历史,不能不令人胸涌风云,感慨万端。还是让我从一个具体的问题入手,来展开对那个时代的探讨吧。戊戌政变之后,日中两国关系在文化、思想和学术领域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  相似文献   

13.
一女学生的惊异和愤怒最近高校的日本史教科书中,记叙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渐渐多了起来,这是东京教育大学名誉教授家永三郎对日本文部省教科书审定的诉讼结果,同时也是历史研究发展的成果。但遗憾的是至今仍没有一本教科书记叙日中战争中日军凌辱妇女的问题。理由  相似文献   

14.
历时三年多的日中共同历史研究在日本社会及历史学界获得怎样的认知与评价。在《日中历史共同研究第一期报告书》(以下简称为《报告书》)发表一年半以后,希望重新思考其意义与课题。  相似文献   

15.
本首先考察了日本学生战争历史认识的现状,指出在日本学生的战争历史认识中。尽管正确的战争历史观起着主导作用,但重视日美战争而忽略日中战争的倾向性、重视本国受害而忽略加害他国的局限性等偏差还是相当严重的。其次考察了日本学生获得战争历史知识的途径,指出其途径主要有3个.即亲友讲述、教师传授和社会传播。其中亲友讲述战争经历的传播作用越来越小。教师传授是当今学生获得战争历史知识的最重要途径。社会传播的作用也逐年增大。日本学生战争历史认识问题的态势是向着隐匿日本侵略战争历史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自由主义史观与司马史观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日本右翼自由主义史观出台的社会背景,分析了司马史观与自由主义史观的本质区别,认为:司马辽太郎论证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是连续性的侵略战争,战后殖民地的独立并非是日本带来的福音;自由主义史观代表人物藤冈信胜歪曲日本军队强征“慰安妇”、“通州事件”、“卢沟桥事变”等历史事实,宣扬“大东亚战争肯定论”。司马史观也有荒谬之处,即认为日本没有攫取领土之意,而且有意回避天皇的战争责任  相似文献   

17.
<正>在众多外国学者中,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教授村田忠禧在研究日中关系史方面,是一位很值得关注的人物。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潜心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日本侵华战争。其研究的成果丰富而突出,产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他勇于深入而细致地探究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敢于客观而犀利地披露事件背后的本质真相。他刚正不阿、敢说真话的研究作风和人格魅力,不仅博得日中两国同行的钦佩和尊重,也得到中国人民普遍的称赞。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受现代总体战争的影响,以及为避免再次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战争索赔困境,美国在德国秘密制订、实施了一项特殊的战争索赔政策——“智力索赔”计划。该计划内容广泛、庞杂,主要包括曲别针计划、文件项目计划、科学顾问和技术使团计划三项内容。通过“智力索赔”计划这种隐性的战争赔偿方式,美国不仅索取了自己最希望得到的战争赔偿,而且由此也促进了战后美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智力索赔”计划对战后德国的发展,对探索新的战争索赔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一对于日中战争史研究,本人最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日中两国历史学者应该注意到,两国人民的历史认识有很大的差异。日中战争的战场在中国,而不在日本。因为日本军队来到中国,荼毒中国的城市和农村,杀伤中国人民,掠夺物资,所以中国人民当然有强烈的受害者意识。与此相反,日本人民的加害者意识不强。发生这样的情况并非没有理由:1.因为战场不在日本国内,所以一般日本人几乎没有机会目睹日本军队对于中国的加害行为。2.因为日本政府与军  相似文献   

20.
一 一年以前,这部书已经出版日文本。主编者是井上清、卫藤沈吉,书名叫《日中战争与日中关系——卢沟桥事件50周年日中学术讨论会记录》。1988年9月东京原书房发行。中文本《中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