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贤发 《收藏家》2005,(9):19-22
日本画与日本民众的生活、建筑环境紧密相关,据有关资料记载,在隋代日本文化就已经与中国有过交往,但真正同中国文化的交往则始于初唐。从那时起,中国文化开始系统进入日本。确切地说,日本美术从造型的感觉和内容的构成上完全继承了唐代的文化特点。日本画全以初唐美术文化为基点和核心,同属于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
唐朝时期,渤海作为唐朝的边疆民族政权,与中国的邻国日本进行了长期的交往,在交往中两者有共同的利益,也有过摩擦与争执,但是友好往来始终是其主要内容。本文通过追溯两者的交往初衷、谈论其交往内容,进而阐述两者交往的意义,渤海与日本的交往满足了双方人民的经济需要,促进了唐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论远古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的整体性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考古材料为主,结合民族史和历史地理学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文明交往论为理论指导,探讨远古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中国西南地区内部及其同中南半岛之间的整体性格局,这很有意义。地缘、文化传播和民族迁徙流动等因素在古代综合促成的这一格局,影响了近代乃至现代该大区域的总体形势。文明交往使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地区之间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加强,这在该大区域整体性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同中国于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和于1978年签订《日中友好和平条约》以后,日本对华政策以加强合作、促进发展为特点,争取实现两国人民世世代代的友好,成为日中双方的共识。在实践中,日本同中国的关系发展迅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和交往全...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术一向以中国画为主体,中国文化的源流发展也可从中国画的变迁中表现出来。中国画的起点远在文字之前,算来到如今至少已是四千多年了。这四千多年的变迁粗略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上古至魏晋南北朝,其间中国艺术从无到有,从荫芽逐渐成长,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画基础及审美标准确立第二阶段由隋唐到清末,这是中国画的黄金时期,无论起技巧、格调、绘画理论等都有高峰,都极为辉煌第三阶段则是鸦片战争至今,社会的变革,现代化的注入,中国画在动荡的时局中彷徨,探索,发展。  相似文献   

6.
墨艺轩 《收藏家》2007,(3):I0007-I0009
关山月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画坛上的主流画家之一,他的绘画画艺术同中国美术的发展是同步的。关山月绘画艺术的总体特点与20世纪后期中国美术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由于地理上的相邻,所以很早就发生了通交往来关系;单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两千年之久。一直到现在,我们还能从这些记载中,了解到当时两国间来往的情况和日本列岛上的概状。尤其是在八世纪以前,中国已有高度灿烂文化时,日本列岛上还处于原始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日本是隔海相望的一衣带水邻邦,自古以来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三世纪的汉魏时期,日本北九州的倭国就与中国有了密切的交往。进入七世纪后的隋唐时期,统一了日本的大和国向中国派遣大批使节和学问僧,把两国交往推向高潮。只是到了十三纪...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初,中日关系尚未正常化,但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与交往与日俱增,要求恢复邦交的声浪日趋高涨,人心所向。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日本佐藤政府仍在坚持“两个中国”的道路上进行最后的挣扎,阻挠两国关系的改善。众多的日本朋友则反其道而行之,以“渐进积累”的方式密切同中国的交往。其中就包括自民党  相似文献   

10.
所谓的“民初”时期,是指1911年辛亥革命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历史时期,共经历20年时间,是日本在中国东北政治、经济势力不断扩张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日本与东北经贸关系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虽然在日俄战争后,东北南部实际上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日本在东北的政治、经济等方面起很大的支配作用,日本同中国东北地区的经贸关系被打上了宗主国与半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经贸关系的烙印。但总的来说,“九一八事变”前,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东北地区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在经贸方面有自己的利益,在对外交往中有一定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1.
10月9-12日,由洛阳市钱币学会主办的"中日钱币文化研讨会"在洛阳召开,洛阳市钱币学会副会长蔡运章介绍了港阳与日本友好交往长达1900余年的悠久历史,以及洛阳在中国货币史上的重要地位。日本关西古泉研究会副会长吉田昭二就日本收藏、研究中国钱币的历史和现状做了发言。洛阳市钱币学会副秘书长霍宏伟宣讲了题为《洛阳出土日本和同开球银币》的论文。在洛阳发现的和同开银币,应是1200多年前由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带来的。中日代表还就我国先秦圜钱的形制、唐开元通宝的种类、宋钱版别以及日本和同开银币的类型、始铸年代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从15世纪到19世纪,惟一与日本有正式外交关系的朝鲜,曾有六十多次派遣使团赴日,这些使团中的文人留下了约四十种类似出使日记的有关文献,以及相当数量的笔谈、唱酬和绘画。这一庞大的文献资料是研究朝鲜与日本近世政治、文化、经济关系的重要史料,在日、韩学界很受关注。可是,这些文献资料至今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些看上去只是记录日、朝之间往来的资料,对中国学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本文指出,这些文献资料的意义是双重的,它既呈现了这几个世纪日本与朝鲜的政治关系与文化比赛,也让我们看到在近世东亚的政治与文化上中国的存在,日朝交往中,无论在政治领域的名分、礼仪、文书上,还是在文化领域的衣冠、风俗、学问、艺术上,现实上的“明清”虽然缺席,但历史上的“中国”却始终在发生影响。因此,在朝鲜通信使文献中,尽管看到的主要是日本与朝鲜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也可以看到中国在通信使文献中,仿佛是一个不在场的在场者。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书画装潢受古代中国、朝鲜的文化影响,在7世纪随着写经事业的盛行而产生。此后,受佛教文化及宋文化的影响不断发展,随着日本美术的本土化,其书画装潢形成了以佛教美术为中心的美术工艺,在经过中国茶文化东渐和日本茶道的洗炼后,日本的书画装潢形成了手卷、屏风、障子以及真、行、草三体的挂轴等形式。  相似文献   

14.
1914年中日教科书纠纷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日本文化接近,交往频繁。在古代,日本从中国吸收了大量的文化营养,到了近代,日本经过变法维新,逐渐强盛,中国便转而学习日本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国际冲突的不断加剧,中日关系开始恶化,在许多层面产生了摩擦,而发生在1914年的中日教科书纠纷,就是中日关系史上很少为人知晓,却又难以回避的一个重要事件。1914年9月26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汤化龙提交了一份照会,原文如下:济武总长先生阁下:敬启者,本月14日,东京日日新闻暨大版每日新闻论说,有贵国教科书鼓吹排日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有两千多年友好关系的历史,文化与经济的交往,十分频繁。自古以来,两国之间给予对方的影响,也十分深远。中国古代文化曾大量移植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新的思想文化潮流也相继传播到中国。很多风俗习惯及文化传统一脉相通,源远流长。因此中日两国及两国人民之间,都怀有深厚的情谊,中日两国  相似文献   

16.
早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就已同海外国家开始了文化方面的接触和交往.本书以史话的形式,描写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50则饶有趣味的小故事,诸如西方人心目中的“赛利斯”、风靡长安的骠国乐舞、中国的饮茶与日本的茶道、享誉海外的中国内画鼻烟壶、折扇与中日文化交流、席卷西欧的“罗科科旋  相似文献   

17.
冯小琦 《收藏家》2000,(9):20-25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有着友好交往的历史。一、中日文化交流与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自秦汉以来,中口两国就有着频繁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国先进的物质文化——建筑、雕塑、漆器、织锦、陶瓷、服饰、绘画、书法等以及制造技术陆续传播到日本。唐代是我国陶瓷进一步发展时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瓷器品种更加多样  相似文献   

18.
王蔺茜 《神州》2011,(8):135-135
中国美术观的构建是需要从文化战略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美术理论的探究和实践进行整体构筑,并且对中国的美术史进行深刻的总结和分析,形成一种民族文化认同感之后。才能真正建立中国的美术观。而如何形成在一种民族文化认同感呢?这就需要一种自省与自觉的态度。其对自身文化有自信感、归属感,能够以一种自觉的心态去建筑时,中国美术观的建构就有了良好的基础。笔者从自省与自觉的角度,论述如何构建中国美术观。  相似文献   

19.
王蔺茜 《神州》2011,(17):135
中国美术观的构建是需要从文化战略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美术理论的探究和实践进行整体构筑,并且对中国的美术史进行深刻的总结和分析,形成一种民族文化认同感之后,才能真正建立中国的美术观。而如何形成在一种民族文化认同感呢?这就需要一种自省与自觉的态度。其对自身文化有自信感、归属感,能够以一种自觉的心态去建筑时,中国美术观的建构就有了良好的基础。笔者从自省与自觉的角度,论述如何构建中国美术观。  相似文献   

20.
中国美术一向以中国画为主体,中国文化的源流发展也可从中国画的变迁中表现出来。中国画的起点远在文字之前,算来到如今至少已是四千多年了。这四千多年的变迁粗略的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由上古至魏晋南北朝,其间中国艺术从无到有,从萌芽逐渐成长,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画基础及审美标准确立;第二阶段由隋唐到清末,这是中国画的黄金时期,无论起技巧、格调、绘画理论等都有高峰,都极为辉煌;第三阶段则是鸦片战争至今,社会的变革,现代化的注入,中国画在动荡的时局中仿徨,探索,发展。 在历史书中,中国的近代史是从1840鸦片战争年起至1919年五四运动,是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期,然而在这里,我将近代的下限延至了1949年之前,因为,一、科学发达的影响,西方艺术一向以方法为主,固然有合理化的长处,但无形中受规律的束缚。到近代科学的发达才体会到西方艺术的独立性的失衡,理所当然的东方艺术的优点突现。这态势造成了中国画在近代艺术是特殊地位。二、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