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州》2005,(12)
大老碗在西安的饭馆里面,特别是泡馍馆里面,这种餐具往往会吓外地人一跳。如果脸小一点,简直可以用它来当脸盆,更令外地人惊叹的是,满满一碗泡馍往往在很短的时间里被西安人吃得精光。由此推断,陕西人的胃也很大。大口气不管他是在街头用三轮车拉货的小贩,还是腰缠万贯的富商,西安人说话的口气总是很大,并不是说西安人爱吹牛,只是西安人说话都很倔,从来不会轻易认输,他们有另外一种优越感——区别于北京人上海人那种优越感的一种优越感,带着西北独有的强悍的气息。  相似文献   

2.
武功旗花面     
田云 《陕西史志》2001,(3):61-61
提起武功旗花面,那可是独具风格、名不虚传,别说本地人富有特殊感情,就是外地宾朋食之,也都赞不绝口!往往是吃了一回还想第二回,吃了一碗还想接着吃,少则十多碗,多则二十多碗,民间有“三十碗不过岗”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说起吃辣椒,人们多半会想到四川、湖南。“麻辣烫”的招牌,可谓无人不知,享誉中华。而毛泽东关于吃辣椒与革命性相关联的名言,也使嗜辣与湘人联结得更紧密。至于陕西人也极喜食辛辣,却知名度不甚高,有好好说一说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生于1953年,在我不到10岁的时候,随奶奶一起去亲戚家做客。吃饭的时候,桌上只有大半盆子南瓜纽子(未成熟的南瓜)菜。唯此而已。那时我吃过麦苗子,拔掉麦苗去掉两头,只留中间白色的,煮一煮,嚼一阵子,很难下咽。榆树的叶子煮熟可以吃一碗,再吃第二碗就难了,因为难吃。柳树叶子,椿树叶子都能吃。榆钱饭算是奢侈品了。吃树皮需要一个过程,从榆树上刮下后晒干,上臼捣碎掺面打糊糊。狗儿  相似文献   

5.
朱红  吴若峰 《旅游》2008,(3):52-57
东南西北都“过早” 说到早点,宜昌人与武汉人的习惯差不多,这里的人早晨起来也喜欢寻个好的面摊过早。 福绥路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街,大约十年前,似乎是一夜之间开了一家家小面店,起先光顾这里的多是的士司机,夜班后总要去吃一碗热腾腾的小面,后来越传越广,街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少市民竟然大早晨起来穿城而过,就为了吃碗面。  相似文献   

6.
家乡的旋面     
郭军平 《南京史志》2022,(Z2):12-13
<正>“喂!老板,来一碗旋面。”“好嘞!请坐!几个人?”“一个人”“两个人”……豪爽的腔调,亲切的问候,爽快的回应,这就是熟悉的家乡旋面店的味道。倘若旅居在外,吃够了外面的饭菜,一回到家乡,第一件事便是到熟悉的旋面店来碗热气腾腾的旋面。之所以到熟悉的旋面店吃饭,一图熟人熟面,二图气氛热闹。吃饭,不仅吃个香甜,而且要吃个高兴。  相似文献   

7.
关中美食     
时下里 ,美食家多。大街小巷除了商场就是饭馆 ,美食家大有用武之地。想开了 ,也是个理 ,民以食为天 ,要维系生命就得吃。“瓜菜代”的年月一去不返 ,但吃得蝎虎了就会走火入魔。大清王朝的腐朽败落 ,不能说不与“吃”有关———道光年间的河督每年用于吃喝的白银达四五百万两 ,而且吃得邪门 :猪肉一碗 ,得杀四五十口猪。杀猪方法也很考究———把猪关进屋里 ,用竹竿慢慢打死 ,然后 ,割下里脊一小条 ,把其余部分统统扔到沟里(据说这样打死的猪 ,精华完全荟萃于脊背 ,其余部分皆腥臭不堪食)。驼肉一席 ,须用三四匹骆驼。做法是———把选好…  相似文献   

8.
碗里没有了油泼辣子,再长再宽的扯面吃起来也不香。女儿给陕西乡村中的奶奶打电话,说俺爸碗里没油泼辣子,吃饭嘟嘟囔囔泼烦死人咧。没过三五天,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邮寄来一大包辣椒面,不只是我,女儿的碗里也红红地飘了一层。  相似文献   

9.
(一) 1921年春季的一天,上海聚丰园饭店宾客盈门。一个衣着朴素的年轻人走进了饭店,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座位,要了一点简单的饭菜与一碗菜汤。只见他从怀里取出一只小瓶,有意识地当着众人面,将瓶中的白色粉末小心翼翼地倒些在菜汤里,然后就有滋有味地吃起来。他的这番举动引起了四周顾客的极大兴趣。有人问他:“你在汤里放了什么东西,吃得那么起劲?”那年轻人乘势向大家说:“你阿要试试看?”未等人家表态,他就随手将瓶中的白色粉末倒进四周一些顾客的菜碗里。顾客们有的惊异,有的疑惧,有的责怪,引来了更多人的围观与议…  相似文献   

10.
河起山西     
崔薇  吴若峰 《旅游》2007,(12):20-29
从山西偏关的老牛湾入境,黄河扭着几字形的大湾奔腾于山陕峡谷的沟壑之间,沿河而行,几百里的黄河在山西境内以三种颜色向世人展示着她的绝世之美,行走岸边,眼里有风景,耳际有锣鼓和戏文,最好的体验莫过于蹲在黄河边吃一碗韧性极好的山西面,因为口鼻之间会益满了面香醋香,还有一种扑面而来又挥之不去的东西,叫做“黄河气息”,乡土得颇有气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吃一碗臊面     
袁泽 《丝绸之路》2003,(3):27-28
早上,迟到的中学生拿个夹麻辣豆腐皮的饼边吃边往学校跑着,机关的女职员唇边轻啜着即开即饮的一袋鲜奶打开电脑,习惯了甜点的南方游客满世界找喝早茶的茶楼,老张掖人洗漱完了却直想吃一碗臊面和二两包子。  相似文献   

12.
正值午餐时分,邻里中心的餐厅内人来人往。服务员给与我同桌的祖孙俩端来了两碗排骨面,那十来岁的小孙子望着这碗色、香、味样样诱人的面条,立马举起了筷子。一边的祖母看小孙子大口咬着排骨吃得津津有味的模样,就把自己碗里的那块排骨挟到了孙子的面碗里。小男孩抬起头冲奶奶笑了笑,乐滋滋地继续大口大口地吃着,显然孩子已经习惯了奶奶的这种“割爱”。“小朋友,您奶奶怎么不吃排骨啊?”我试探着问孩子。“喔,我  相似文献   

13.
“羊肉泡”或“羊肉泡馍”是西安最富传统色彩、最有地方特色的名吃,在全国饮食界独树一帜。“羊肉泡馍”制作十分精致,从挑羊、宰杀、选肉、配料、炖煮到打馍,形成一套极其严格的操作工艺,是陕西人以至西北人与生俱来的美食。 红白相间,肉面浑然,色嫩、汤鲜、馍筋、质滑、味醇、视觉味觉都是高度享受,端的一碗艺术品! 你看它又荤又素,又软又硬,又干又稀,又香又辣,又俗又雅,又贱又贵,又有嚼头又好嚼,又能经饱又不撑着,油而不腻,筋而不塞,不管年老年少有牙没牙一概食如甘饴,吃一顿饱一天。家乡传统的饮食文化自小滋润着我…  相似文献   

14.
我出生在长江边,生产队有三条渔船,父亲是一名船员。在我的记忆里,家中几乎天天有鱼吃。母系总是鼓励我吃鱼头,她说:“从小吃鱼头,长大有人求。”而且无论大鱼小鱼,母亲从不帮我剔刺。有时被鱼刺卡住,母亲把鱼碗顺着旋转三圈,一边旋一边说:“鱼刺下,鱼刺下。”如果还不行,又把鱼碗逆旋三圈,说:“鱼刺上,鱼刺上。”再不行,就夹一个大饭团让我吞咽下去。等我的儿子开始吃鱼时,妻总是为他剔去所有的刺,小心翼翼地喂他,看着他吃下,而且只让他吃鱼肚子那一块。我说:“让他自个儿吃吧,锻炼锻炼他。”妻说:“卡了怎么办?”我说:“卡了就卡了,让他从小吃点苦不是好事吗?”后来儿子第一次单独吃鱼便被卡住了,痛得直哭。妻直埋怨,说什么也不让儿  相似文献   

15.
王华 《文史月刊》2011,(3):48-49
中国人爱吃饺子。民谚有云:“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围锅转”。合子也是一种饺子,平时是烙熟,而初三是煮熟。正月初五叫“破五”,也吃饺子。  相似文献   

16.
带着朝鲜手表过"三八线"首尔时间10月2日早上5点,卢武铉就从床上爬了起来。虽然贵为总统,经历过无数大场面,但对于今天要发生的一切,他还是有一丝激动与紧张。毕竟,他将以韩国总统的身份迈过韩朝军事分界线。紧张归紧张,但卢武铉还是说自己睡得很好。早饭吃得很简单,一碗杂谷米饭而已。  相似文献   

17.
移民马上就得走 1960年大饥荒时,我在山东济宁汶上离县城十八里的中学读书。家里父母领着两个妹妹每天连喝口地瓜面稀汤都难。因为饿,两个妹妹偷了好几把大马车上运往梁山的棉花种子,吃得上吐下泻差点丢命。二妹浮肿眼看危险,这时,黑龙江运来了成坨的糖渣,她们熬过来了。  相似文献   

18.
董锦花 《文史月刊》2008,(10):78-79
1978年春,我复员回乡,在阳城县润城公社干“十大员”中的通讯报道员,后来又兼了理论教员、经营管理员。当时二十几岁的我,每天无忧无虑,就是吃不饱肚子。公社食堂晚饭是一人两碗清汤面,头碗是有汤有面,二碗就成了有汤无面,我常常半夜里被饿醒。一个长我两岁的同事告诉我,用膝盖顶住小肚睡,就能一觉睡到天亮。  相似文献   

19.
秦人嗜辣     
秦人吃饭,可以不吃菜,不吃鸡鸭鱼肉,但不能没有辣子。辛辣的辣椒和陕西人刚烈的性格十分吻合。秦人嗜辣,最喜欢吃的是当地产的线辣子,也叫秦椒,因辛辣无比而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20.
男:高山顶上也有清泉井,扯匹青叶把水饮;山隔水隔自有风送云,(口格)有贤良接郎音?女:风吹竹叶千片动,不知哪片叶子合郎心?男:蜜蜂跌在桃花山,朵朵鲜花合郎心。女:怕是八哥吃水缸边站,鹦哥吃水口应承。男:粗碗卖得细碗价,粗腔约得细知音。女:三天小鸭学凫水,不知情理半小分。男:甜荞撒进苦荞地,苦荞要串甜荞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