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文化部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文化部类是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就是人类的文明,包括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以及非物质文明。从广义的概念来说,地方志书所记载的,除了自然地理之外,都是"文化",即人类的文明创造。狭义的文化特指人类的  相似文献   

2.
文化部类是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就是人类的文明,包括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以及非物质文明。从广义的概念来说,地方志书所记载的,除了自然地理之外,都是“文化”,即人类的文明创造。狭义的文化特指人类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科学等。这就是地方志“文化部类”要记述的“文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刘毅 《东南文化》2016,(1):6-14
现代"文物"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古籍中的"文物"有着与今日不同的内涵,最初是指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传统礼乐文明和相应的典章制度,后来在有些语境下也包含了典章制度的物化表现形式,有时还指文明或文化。现代"文物"的概念在古代则用"古器物"、"古物"、"骨董"、"古玩"等名辞来表述;民国时期的官方文件一般用"古物"来表述,涵盖了一切有文化价值的古代遗物。民国时期重新使用的"文物"一词,与今日之"文物"有相通之处,奠定了现代"文物"内涵的基础。1950年后,"文物"成为正式的官方表述名称,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包括了从古代到近现代乃至当代的、一切有价值的、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4.
“文明”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自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即接受了西方所确定的基本内涵,而舍弃了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文明”一词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及价值判断,使我们的学术研究不得不面对“失语”的尴尬和由于传统断裂而产生的“无根”的惶惑.为此,我们从中国古代文献中“文明”一词的使用状况入手,结合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参考当下学者的研究成果,发掘“文明”一词在中国古代话语系统中的内涵和所指,以开启尘封已久的通向中国古代“文明”的大门.  相似文献   

5.
弘扬中原文化 促进河南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什么是中原文化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 ,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历史上曾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几千年的文明洗礼 ,这里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原文化。今天 ,我们要弘扬中原文化 ,就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中原文化 ;而要了解什么是中原文化 ,则必须首先弄清“中原”和“文化”这两个概念。“中原”这一概念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 ,是指黄河中下游及相近的地区 ,大体上包括今天河南省全部 ,以及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与河南相邻近的部分。狭义的中原 ,又称中州 ,专指河南。这里 ,我要讲的中…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个较为复杂宽泛的概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说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过去 ,广义的文化被更多地使用 ,而 2 0世纪以来 ,各种媒体所说的文化通常是指狭义的文化 ,即人类的精神现象和精神产品。本文所说的“文化”也指狭义的文化。笔者认为 ,志书作为全面记述一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资料性著述 ,是地情的文化载体 ,应努力提升它的文化品位。也就是在志书中应加大笔墨记述一地的文化现象 ,而又不仅仅…  相似文献   

7.
“苗疆”作为历史的地域概念,自明见于载籍,至民国被新的行政区划概念所取代,历数百年。其义或因时间、文化与政治等变化而有不同指向,但最终都归于广义抑或狭义的空间定位上。于明清具体历史情境,“苗疆”当在湘、黔、川交界处,主体乃湖南西部与西北部、贵州东北部与东南部。域内不仅各色“苗人”聚居,且与大量“土人”“民人”共处。在漫长历史过程中“,苗疆”各族民众交往交流交融日深,反映了明清以来“边缘”之地国家进程的具体面相。  相似文献   

8.
黄河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近年来在中国人文科学领域里,兴起了不断探索“文化”与“文明”的热潮,诸如“文化”与“文明”的内涵、文明起源的标志、文明的多元和一元、传统文化评价等等。它们既是学术问题,同时也是与现实社会密切攸关的问题。它的出台,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为了深入的探索黄河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文化”与“文明”的有关基本问题。任何一个民族共同体总是有他自己的文  相似文献   

9.
江帆 《民俗研究》2023,(3):97-103+159
本土故事是依附特定区域的自然生境与社会生境产生并承传的,具有“在地”“在场”的可感性。本土故事以其保留的原生地场景,为我们提供了“别一种”感知地方、建构知识、思想与智慧的可能。与通识意义上的现代叙事比较,本土故事的价值与魅力在于能够导引我们进入具体的生活世界,进而从故事中的“地方”镜像发现“故事里的中国”,建立起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文化链接。随着新的地缘文化审视与研究的展开,对本土故事的概念及其内涵应重新审视并理性认知,基于这一视域,本土故事或可再次将“地方”照亮,成为理解“地方”乃至现代中国的切入点,而“故事里的中国”也将成为极富现代意味的“时尚”表述。  相似文献   

10.
韩真 《福建史志》2006,(4):21-22
精神文明建设是1982年党的十二大向全党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与物质文明并列的“两个文明”建设是近二十多年来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一贯奋斗目标,二轮修志.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重要内容之一。精神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地方志中所反映的精神文明是狭义的.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教育、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标题之下,经常性的章、节(或条目)是“思想道德建设”、“创文明新风”、“组织机构建设”、“文明单位选介”等等。显然.“精神文明建设”的牵扯面较广.有文化(文明与文化的内容最为近似,是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政治(思想建设属政治范畴)、社会(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是社会和谐、进步的表现)等。正因为如此.从收入《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文件及志书篇目汇编》(方志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的《河南省志》和秦皇岛、芜湖、淄博、宜昌、潮州等五个设区市市志的篇目看.“精神文明建设”的框架结构竟有3种安排法:一是独立设篇,如《宜昌市志》和《潮州市志》,与“文化建设”比邻;二是置于“文化建设”卷下(《河南省志》),或“文化”之栏目下(《秦皇岛市志》);三是置于“社会生活”篇下(《淄博市志》),或“社会”篇下(《芜湖市志》)。  相似文献   

11.
12.
论"夷"和"东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丰实 《中原文物》2002,2(1):16-20
“东夷”本是传世和出土文献对古史上某一时期东方居民的称谓。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黄淮下游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称为东夷。本文旨在根据传世和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廓清“夷”和“东夷” 的产生、发展、流变和消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素心”与“史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关于史家主体修养的探讨是一个重要问题。梁启超所谓“史家四长”说即是对这个探讨的总结和概括。在这一理论成就的形成过程中,唐代史家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及清代史家章学诚的“史德”说是关键环节。当然,任何学术成果尤其是理论上的突破,都必须以一定的思想积累为前提与基础,这种积累首先必须是学者个人的,而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讲,它更是社会的与时代的。因此,从孔子、孟子的时代起,我们  相似文献   

14.
“合”与“分”的地理效应及民族个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剖析了地理环境对于中国历史上国家统一与分裂的重大影响,暨阐述了通常所说的自然与人文的历史的辩证的关系。高山大川的“长城效应”与各区域民族个性差异形成对国家统一的威胁。但同时也是多民族国家统一体的再造与地域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上博所藏楚竹书<申公臣灵王>与<平王与王子木>两篇中所存在的若干疑难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补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探寻出土资料与传世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一 西行[1]和歌には「身」と「心」の语が多くみろれる.久保田淳氏は、みずからの心情を大切にするところに西行の文学の根元をみることができるとされる[2].  相似文献   

17.
从《新历史教科书》到《最新日本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今年4月9日,日本有关当局通过了“日本会议”编写的高中教科书——《最新日本史》。本就“日本会议”与去年编写《新历史教科书》的“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的关系,80年代“国民会议”(“日本会议”的前身)教科书事件的原委,《最新日本史》出台同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关联,以及《最新日本史》与《新历史教科书》的共同之处进行了剖析,并就《最新日本史》中歪曲和篡改历史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批判。指出日本教科书问题远远没有完结,国内外学术界应该密切注视日本教科书问题的动向。  相似文献   

18.
古代的"邛"究竟是族名还是地名,曾有一些不同看法.关于"邛竹杖",也历来看法不一.文中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邛都夷"人属古濮越系民族,"邛竹杖"则由于年代久远现已不甚明了,可能"邛人"所居地方所产之竹杖皆可谓之"邛竹杖".  相似文献   

19.
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其中对文学风格,曹丕开创性地提出了“文气说”,并将气分“清浊”。对“气”与“清浊”的解读是理解曹丕“文气说”的关键。通过对“气”和“清浊”用法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清”“浊”的正确解释并非“阳刚”与“阴柔”,曹丕是尊“清”而贬“浊”的。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与"释古"两条学术路向分别代表了破坏古史和重建古史两条不同的路线。这一看法大体成立。但二者在观念上也有不少相通乃至相同的地方。一方面,"重建派"学者在研究中也运用了与顾颉刚非常相似的"层累说"观察古史的构成,而历史研究中的"故事眼光"更成为贯穿"疑古"和"释古"的一条道路。另一方面,"疑古派"在辨伪过程中也发展出来一些与"重建派"非常相似的具有建设意义的观念,但因其给人留下的"破坏"的形象过强而被忽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