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宋代重用文士的国策和内忧外患的国势,大大强化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积极参政议政,倡导社会变革,体恤百姓疾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笔者认为两宋社会在内忧外患中维持三百余年,士大夫的这种忧患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杜甫的诗歌是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泣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其诗歌不仅涉及国家的大事,还触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杜甫对一切和其它有关事物的仁者之心和高度责任感,也就反映出了他诗歌中的那种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连连遭到帝国主义海上入侵,民族矛盾日趋加重,中国人民为此进行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形成了近代海防爱国思想——血洒海疆的斗争精神、革故鼎新的救亡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这些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忧患意识经历了三次历史性跨越。第一次跨越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忧患意识。第二次跨越是江泽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忧患意识,第三次跨越是胡锦涛要求全党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忧患意识的发展历程,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忧患意识的传承经验,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固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不断变化,不断创新,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培育了民族气节、民族精神,同时也为创造物质文明提供了精神动力。因此,总结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发展固原文化事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活动以及音乐美学思想具有三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乐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合一,强调音乐的美与伦理道德的善相统一;二是传统性与开放性的统一,既吸收不同的音乐文化,又统一为一个相对稳定的音乐文化整体;三是以"和"为美的审美意识,遍及儒、道各家,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新视角,归纳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开展国耻活动的基本情况,强调应正确认识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同时回顾了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历史,指出在新世纪里,应不断唤醒起国民的忧患意识,共同振兴中华. 相似文献
9.
《日本国志》是我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史学名著,它以广阔的视野考察了近代历史的发展,向国内传达了东邻日本的巨变和世界潮流的信息,是民族危急关头寻找解救之方取得的重要成果。该书批判封建专制,介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制度,力求改变国人的陈旧观念,冀望中国走上民主道路,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先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注重报刊宣传工作,先后领导过数十份革命报刊的创办、改组工作。形成了自己非常独特的舆论宣传和报刊工作思想。其最大特点在于:将报刊和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放在比军队奋斗更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强调。同时认为新闻出版事业应为国家建设服务,是与人民衣食住行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最基本的民生实业。其独特的报刊宣传和新闻观的形成深受祖国传统化的影响,蕴含着中国传统化中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青海地域文化既包含人文历史文化,也包含自然生态文化。青海地域文化的命名是省内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问题,用“江河源文化”来命名青海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它包含着青海地区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世居民族的不同形态的历史文化,呈现出历史悠久、中外闻名、内涵丰富、寓意深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要贯彻实施好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命题,就必须对“发展”本身有一个准确和科学的把握,确立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具体包括:全面的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比较的发展观、可持续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观、路径依赖的发展观和创新的发展观等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3.
学术文化中心地是指有具体地理位置、存在一定时间、对周边地区产生一定影响的学术文化聚散地.清代徽州传统学术文化中心地包括三种不同层次的类型,即第一类型紫阳书院、不疏园所在地,第二类型府、县学所在地,第三类型其它书院所在地.它们在存在时间、人才凝聚力和学术影响力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三类中心地共同构成了徽州传统学术文化中心地的层级网络,该网络具有每一层级的中心地数量,从最高层级往下依次递增;而每个中心地的影响力,则由最高层级往下依次递减的基本特征.就徽州传统学术文化中心地空间分布而言,它具有广泛性、差异性以及分布格局的时代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15.
湘西苗族巫傩文化的人神关系伦理意蕴,主要表现在:既相信自己又相信神灵的宗教观念,娱人娱神、以人为上的宗教情感,仪式模拟“难题考验”的宗教活动三个方面,其中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超国家主义思潮与群体心理关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国家主义思潮是一战后日本社会出现的一股右翼思潮。它以“改造与革新”为口号。它的形成与当时的国民心态密切相关。它是群体心理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7.
18.
李智君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1):61-69
分野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天、地、人”信仰秩序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本质是建立起天秩序与地秩序之间的映射对应系统, 这里的天包括天体、星座、气象、时间等, 而地也极为丰富, 可以是大的区域、列国、州、郡、山脉、河流等等不一而足, 但最为常见的是天体与列国、州郡的对应关系。本文对分野与行政区划关系进行了考察, 发现分野思想的发展虽然依托于行政区划体系, 但西汉以后与行政区划之间逐渐疏离, 进而成为远古信仰秩序思想的象征。究其根本: 建构信仰秩序系统是分野之实, 而形式的繁杂与混乱, 并不为皇权拥有者所重视, 乃分野之虚。 相似文献
19.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相似文献
20.
刘铭传在台湾视番民为朝廷赤子;实施新政,提倡以商立国;兴铁路、挖煤矿均取得卓著成绩;首创近代邮政竟早于大陆.因知识局限,终仍袭乃师"官总其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