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是根据语言谱系关系而形成的族群,他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渔猎文化,虽然各民族渔猎文化的文化特质基本相同,但是亦存在差异.依据生态环境、综合各方面因素,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渔猎文化形成了山林骑马狩猎、山林苔原牧猎、高原草原狩猎、徒步山林狩猎、平原草原狩猎、河谷捕捞、海洋捕捞、皇家狩猎等多种类型,每一类型的渔猎文化在渔猎生产方式、生产手段、社会组织、分配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渔猎是罗布人最为古老的,而且区别于其它地区维吾尔人的一种传统经济生活方式。本文主要讨论了罗布人、罗布人中渔猎的产生、并它对罗布人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贯云石作为元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作家,在散曲创作中表现出了不同于汉族文士的内容与风格。文章将他的作品置于北方民族文化视野中分析,以便进一步揭示其散曲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养狗也养狼     
苍苍茫茫的青藏高原—令世代居住在盆地和平原的民族不断猜想却永久仰望的地球第三极,藏民族在这里生活、繁衍。在这片高地上,忠实伴随人们走过艰难岁月行程、与险峻自然环境进行不懈抗争的,便是雪域高原上的良犬—藏獒。  相似文献   

5.
赫哲族所创造的文化是以渔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渔猎文化渗透于赫哲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赫哲族的生产活动、生活习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同渔猎文化密切相关,紧紧相连,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6.
《神州》2015,(1):79
12月20日,"察尔森首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开幕。旅游节以"渔悦冰雪,幸福兴安"为主题,展示冬季察尔森湖的独特魅力,该旅游节至明年1月23日结束。旅游节期间有徒步、冰雪汽车拉力赛、文艺演出、冬捕、冰雪真人CS野战对抗联赛、冰雪低空飞行表演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冬捕冰雪系列活动。主办方负责人表示:"游客们不仅能在这里体验一场文化盛宴,还可以享受到风味独特的‘渔家乐’饕餮美食,更能收获一份‘年年有余’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7.
孙玲 《沧桑》2012,(3):28-29
长城,自春秋战国兴筑至清朝废弃,其功能发挥显著,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无可替代的应用价值。然而,秦修长城,仅将大一统扩展至长城脚下,至清废长城,才真正统一长城外北方地区的诸游牧民族,实现国家的大一统。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考察明清之际北方民族关系的变化与长城功能历史性的演变,述论两者是彼此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是国家大一统的趋势使然。  相似文献   

8.
论文总结提炼了红军长征两次过昆明的情况,以及留下的诗词、独幕话剧、神话、壁画、歌谣、标语等长征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织的独特文化,阐述了长征文化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等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为今天我们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宋瑞欣 《旅游纵览》2023,(16):122-125
伴随旅游发展的热潮,学界关于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问题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本研究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民族旅游和文化变迁的概念、民族旅游引发的民族文化变迁、关于民族旅游对民族文化变迁影响的不同态度,以及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实现民族文化良性变迁的主要思路这4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前言 辽道宗耶律洪基(1031—1101)为辽后期衰落阶段的契丹统治者,他所统治时期的中国北方,从整体国家的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未有大而持久的振兴,相反,在他执政的某些阶段,政治污浊,经济凋敝,流民失所,边患严重,尤其在一些相关国家衰亡的重大问题上(如用人问题),和一些重要的具体事件的处理上,辽道宗表现出了极度的昏庸。  相似文献   

11.
郭孟秀 《北方文物》2004,(1):98-102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地区近现代民族文物范畴、特征的研究,指出在进行征集民族文物时,要注重与物质文物相联系的非物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要注意同一民族不同阶段文物的收集工作.  相似文献   

12.
近年出土的韦戚夫妇、韦彪夫妇等四方北朝墓志,周伟洲、罗新等先生先后做过考释和疏证,兹据墓志拓片,对周、罗的录文进行校正,并附墓志拓片图版,以供研究者比对。  相似文献   

13.
中华北方民族在7000年前就已绘制天文星象图,并以众星组成的图象为观象授时的标志物,以之为认识宇宙星空的思维模式;后这种天文星象多发现于北方民族的墓葬壁画或穹隆顶上,表现为一种小宇宙意识和宗教感情.辽金西夏以来,在中国天官体系确立之后吸纳古巴比伦、印度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的二十八宿与黄道十二宫交融的文化发展趋势;星象图出现了写本、绢画等经典化的新形式,表现了中华北方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容纳性诸特点,形成北方民族的天文星象学系统,对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北方岩画的探察及其反映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描述了北方岩画所处的文化环境、岩画的内容,重点分析了天山北部岩画所反映出的草原游牧民族的古朴艺术和社会心理文化,为我们了解草原游牧民族早期文化提供了依据.指出岩画寄寓着草原游牧民族对生命的祈求.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In this paper I document the history of hunting and foraging in the Eyasi Basin, northern Tanzania, from about 130,000 bp to contemporary times, by reviewing the available archaeological, palaeontological, historical and ethnographic data. The review reveals a complex co-existence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hunter-foragers and herders and farmers from about 3,000 bp until the present. In addition, the review exposes intricate opportunit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risks/constraints that face extant Hadzabe hunter-foragers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Hadzabe are a group of about 800–1,000 people who live in the Eyasi Basin. Traditionally, they are viewed as hunter-foragers—people who acquire nearly all of their food by hunting wild animals and foraging wild plant foods and honey. Although Hadzabe have been closely surrounded by other ethnic and cultural groups with whom they have interacted, for at least the last 100 years, their existence as a cultural group in the 21st century is in doubt. Mitigation measures are require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xistence of this important cultural group.
Résumé Cet article est une présentation de l’histoire de chasse et d’affourragement au Bassin Eyasi dans le nord de la Tanzanie, dès les environs de 130.000 ans avant présent, aux périodes contemporaines. On fait une revue des données archéologiques, anthropologiques, paléonthologiques, historiques ainsi que éthnographiques disponibles. La revue indique qu’il y a une coexistence et interaction complexes entre les chasseurs-fourrageurs, bouviers, et cultivateurs il y a 3.000 ans jusqu’au présent. En outre, la revue présente des occasions et en même temps des risques et contraintes complexes qui se posent aux Hadzabé: un groupe d’environ 800–1000 personnes (chasseurs-fourrageurs) qui vivent dans le bassin Eyassi. Traditionnellement, les Hadzabé sont regardés comme, les personnes qui obtiennent présque toutes leurs nourritures de la chair des animaux sauvages, des aliments végétaux sauvage et du miel. Bien que les Hadzabé aient été étroitement environnés et qu’ils aient interagis avec d’autres groupes éthniques et culturels au cours de 100 années passées leur existence au 20ème siècle en tant que groupe culturel est incertaine. Donc, des mesures sont exigées pour soutenir l’existence de ce groupe culturel important.
  相似文献   

20.
田子馥 《民俗研究》2005,(2):259-265
近日,老朋友曹保明先生送来他刚刚出版的新书《最后的渔猎部落》,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24开本,国际标准版本,装帧精美,图文并茂,设计考究,尤其有关云德先生的剪纸,构思精巧,造型准确,古朴大气。书放到手里沉甸甸的,感到格外惊喜。曹保明是中国民俗学领域高产作家,每年都有几部书问世,这一部是我早就巴望的。于是连夜捧读,不忍释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