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各国的茶文化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堪称西方代表的英国茶文化亦不例外。茶于17世纪中叶传入英国,在18世纪初期逐渐流行开来,并引发了延续近一个世纪的社会争论。该争论既缘于不同社会人士关于饮茶功效看法的歧异,背后又夹杂隐藏着对饮茶的经济社会影响的不同考量,但其实质为茶在跨区域传播过程中所遭遇的文化碰撞。英国人借此全面了解了饮茶的功效及其经济社会影响,这为饮茶在英国社会的最终普及以及英国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失去新闻自由的地方,必然是谎言最多的地方。在14、15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下,英国在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家提出"出版自由",利用报刊进行宣传鼓动,号召广大人民参加革命。约翰·弥尔顿在1644年发表了《论出版自由》,在弥尔顿的影响下,"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末一直延续到19世纪。随着人文主义的深入,英国从出版自由到言论自由再到新闻自由发展的如火如荼。然而当新闻自由发展到顶点的时候英国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报业集团异军突起,一直延续至今。我们知道,自由必然导致垄断,而垄断在很大程度上又冲击了新闻自由。但是,英国报业在社会高度垄断的背景下却发展得尽如人意,尽管垄断冲击了新闻自由,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国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的历史成因、表现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董小川 《世界历史》2005,2(6):45-55
英国宗教从近代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大体上是从17—18世纪英国国教内部各个教派多元化、19世纪基督教内部多元化,到20世纪各种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发展过程。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主要表现在宗教规模和虔诚程度都在下降,参加宗教仪式和活动的人数也在减少,给人一种宗教走向衰落的印象;但同时,信仰上帝和潜意识中神的地位并没有动摇。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首先是宗教改革的产物,同时与移民不可分割。移民宗教信仰问题又意味着英国面临着如何实现宗教信仰自由、如何面对文化多元化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卖淫问题突出,对社会道德造成恶劣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社会净化运动在英国应运而生,英国政府也试图通过立法加以干预。但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仍然面临重重阻力。1885年7月,《帕尔摩报》刊登系列报道"现代巴比伦的少女献祭",揭露了伦敦严重的卖淫尤其是童妓问题,指出了该问题背后的社会与思想根源,呼吁议会与政府加快立法,推进该问题的解决。该报道发表后,引起英国社会震惊,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与压力,迫使议会与政府改变视而不见的冷漠态度,直接推动了《1885年刑法修正案》的通过,社会净化运动也因之得到快速发展,卖淫问题的解决取得很大进展,助推了19世纪英国道德整肃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5.
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党政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曾长期占据政治舞台的托利党和辉格党分别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对于这一史实,多年来我国史学界提及者众,详释者鲜;有关统治阶级两大政党阶级属性、组织结构乃至名称变化的综合性论述,至今未见。鉴此,本人不惴浅陋,以粗补无,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保守党”和“自由党”以及在名称变化的背后象英国政治制度其他方面的发展那样,英国政党政治的演变有着明显的渐进性特  相似文献   

6.
1753年英国的《犹太法案》旨在给极少数外国犹太人以英国国籍,但这项顺产的法案却随即招来相当严重的政治风波,并很快夭折。这一事件既导致了佩勒姆政府在1754年大选中的失败,同时也促进了英国犹太族群内部的团结和使自身融合于英国的努力。它是对18世纪英国基督教徒犹太观的一次集中验证和展示,是近代英国入籍问题争论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是18世纪英国各种大众政治运动和社会骚动中的一个显著事例。也是国教徒的民族和政治认同观念在18世纪依然强大到不可撼动的一个突出例证。  相似文献   

7.
桂奋权 《史学月刊》2008,2(5):108-113
在18、19世纪的英国,很多志愿医院为穷人提供免费医疗救济.英国志愿医院是伴随着市民社会的出现而诞生的,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基督教精神,是慈善事业与自治传统相结合的产物,给予了穷人大量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18世纪的英国社会,奢侈消费的繁荣引发了人们对其破坏传统社会等级秩序、败坏传统道德、打破贸易平衡的担忧,同时人们也需要全面认识新奢侈品的经济意义,于是产生了奢侈消费大讨论。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为讨论火上浇油。围绕奢侈的定义、奢侈消费与社会道德、奢侈消费与经济、奢侈消费与健康等问题,正反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次奢侈消费大讨论最终促进了英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推动了英国消费社会的形成;促使英国人重新思考本国生产的消费品的特点,推动了消费品生产的创新;促使奢侈成为18世纪政治经济学的主题之一,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9.
作为工业化程度较低的非都市郡,英国北约克郡保存着完好的乡村景观和历史建筑。自19世纪,英国便出现乡村生活的博物馆化,在保护乡村景观的同时也致力于收藏、保存乡村记忆。北约克郡乡村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植根于英国社会和文化情境。乡村博物馆实践不仅是国家价值的体现,也是调节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机制。在国家话语体系内界定"乡村"的同时,也承担起塑造地方感和地方认同。反观我国乡村博物馆,其实践以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博物馆建设为肇始,秉承对村落景观进行整体性保护的理念。然而,在具体建设中仍然面临激发村落居民文化自觉性,建立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颜廷 《史学集刊》2008,(3):105-113
近代英国两大统治集团贵族与中等阶级在宪政观念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贵族坚持对政治民主特权化的理解和独占权;19世纪30年代后贵族转变宪政观念,承认了中等阶级对民主的共享权,但坚持对民主的特权性解释,而中等阶级也继承了这一点;1865年后中等阶级破除了对民主的狭隘理解,在观念上转变了对社会下层宪政能力和潜质的认识,承认了社会下层的宪政权利.由此,近代英国主流社会对民主权利的解释经历了从狭义的特权性理解到普适性理解的转变过程.正是由于主流社会,尤其是中等阶级在宪政观念上的积极转型,使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奠定了现代民主政治基础,同时也塑造了近代英国社会的阶级妥协局面.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法国的"奢侈论争"不仅牵涉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问题,更带有强烈的性别色彩。相较以前的反奢论,这场论争更为猛烈地抨击了贵族女性的奢侈腐化,进而直指整个贵族等级。贵族被视为丧失了应有的美德与存在价值,其权威与统治的合法性遭到了质疑。借助性别的话语,该论争在承袭了古典传统对奢侈批评态度的同时,展现了不同社会等级之间的对峙与冲突,是当时社会政治矛盾的真实反映。"奢侈论争"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大革命前夕摇摇欲坠的旧制度等级社会。  相似文献   

12.
张钺荻 《南方文物》2023,(6):156-167
茶叶作为中英贸易、文化交流之重要商品与物质,是英国早在18世纪前后就想要占有的重要物质资源,同时作为该时代下英国文学书写的一重要元素屡被提及。本文采用比较文学的视角,以18世纪诗歌、文章、小报等文学形式对茶叶的书写为切入点,深度分析自茶叶进入英国之初有产阶级颂诗嫁接于中国民间传说之起源,嵌入西方众神之辩论;到茶叶在英国社会各阶层风行,乃至传入欧洲民间的饮茶风气;再到英国社会各界人士对于茶叶的批判,及其最终无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并试图辅助以同一时期英国乃至欧洲的史料及艺术资料,提炼其中蕴含的英帝国渴望发展文化融合,以及占有他国茶叶生产资料的政治与贸易野心。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就是要人类承担自己的责任,摆脱外在的权威,用理智把自己从幼稚中解救出来。启蒙思想家在"理性"这杆大旗下集结起来的同时,其内部也存在着激烈论争.突出表现在伏尔泰与卢梭的论争上。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一方相信理性,并相信理性能带来社会进步;而卢梭坚定地相信"激情",认为对理性的误用会产生一系列灾难性的社会政治后果。其论战充实了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理性,共同为法国政治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也为当今社会提供了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14.
瞿边 《世界》2005,(9):70-72
格林尼治大学的背后就是格林尼治天文台,国际子午线就从校区穿过;它拥有英国最好的建筑与园林设计专业,它的校园建筑群号称英国的凡尔赛,六个各具特色的校区宛如泰晤士河畔的明珠;中国第一批留英学生严复、林永升就是在这里学习的造船与驾驶。泰晤士河,这条英国历史悠久的河目睹了两岸文明的发展和变化,也见证了格林尼治大学的成长历史。创立于1890年的格林尼治大学,其前身是建造在18世纪英国皇家军械库遗址上的英国第二所工程技术学校——  相似文献   

15.
王京 《民俗研究》2020,(4):44-52
日本民俗学研究重镇神奈川大学的学科建制中,并没有"民俗学",而是名为"历史民俗资料学"的研究生课程及学位设置。这一略显奇特的名称背后,既反映了民俗学研究与资料的关系、民俗学与史学的关系在日本的历史发展,也有着从资料角度奠定文化研究之基础的构想与期待。对此加以梳理,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日本在此方面的经验,同时对于思考中国民俗学乃至人文社会研究今后的发展路径,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在18—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英国的中产阶级逐渐成长,到19世纪中叶基本形成。为逃避市区的环境污染,寻求个人生活的私密性,拥有一定经济收入的英国中产阶级不断向郊区迁移,使英国城市区域向郊外蔓延。他们在郊区租住相对宽敞、篱笆相隔、绿树荫窗的独立或半独立式住宅,"英国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成为事实。这充分体现了英国社会日益增强的个人主义特征,反映了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工作场所与家庭的分离。  相似文献   

17.
在18世纪,英国大众服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前色彩单调、质地粗糙、缺少装饰品的服饰逐步被色彩多样、质地优良、舒适美观、时尚得体的服饰所代替,即使是贫穷的人也购买时尚漂亮的二手服饰。一方面,服饰消费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并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18世纪英国大众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服饰消费欲望;服饰消费的变化也与家庭决策的改变以及婚姻、职业、非自愿消费、服饰生产方式的转变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服饰消费又推动了英国的社会变迁。服饰消费不仅刺激了英国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预示着近代工业社会的到来,而且还弱化了社会阶层等级和身份的界限,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闵凡祥 《史学月刊》2006,1(8):87-93
在英国社会保障发展史上,18、19世纪是“友谊会”等民间互助组织快速发展的时期。但对“友谊会”运动这一历史现象的成因,国内外学界长期以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通过对18、19世纪英国“友谊会”等民间互助组织兴盛与衰落过程的历史考察表明,“友谊会”运动的出现,是此时社会上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和救助需求与英国国家职能尚未完全扩及到社会保障领域、很好地满足人们对社会福利需求的结果,“友谊会”等民间互助组织的出现与迅速发展是对18、19世纪英国国家职能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缺位的重要填充。  相似文献   

19.
普通法法院自13世纪逐渐成为英国司法体系的主体。中世纪普通法法院拥有一种相对独立的地位,国王很少干涉法院的司法活动。但在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历任君主不断加强对普通法法院的控制,力图将之驯服为王权的政治工具。在17世纪英国革命的推动下,法官的遴选与任职保障、固定高薪制和司法豁免权等制度相继建立,同时君主的法律特权受到严格限制。由此,普通法法院得以独立于王权。在此基础上,一套具有英国特色的司法独立模式得以成型,其最大特点在于:法院司法权的独立与"议会主权"原则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基于"权力分立"原则的司法独立模式存在明显差异。作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司法独立的国家,英国的道路与经验对18世纪以后西方各国的司法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12月18日至2019年5月5日,广东省博物馆推出了年度原创大展"风·尚—18至20世纪中国外销扇"。展览精选广东省博物馆藏163件/套中国外销扇及相关展品,时间跨越两个多世纪,它们材质名贵、工艺奇巧、纹饰华美、色彩绚丽,凝聚着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再现了西方社会当时的审美意趣。观众在领略外销扇优雅与时尚风致的同时,也打开了一幅18到20世纪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融的历史画卷,我们可以从中一睹海上丝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