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藏族的先民中狗是它们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狗的嗅觉灵敏,勇猛异常,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藏民族原始社会,它曾经是他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狗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食物来源,而且日夜为主人警戒,保护家畜和主人的安全。因此,在以狩猎和游牧经济为主处于早期阶段的藏民族中,狗是他  相似文献   

2.
狗年说狗俗     
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在中国的六畜中,狗与人的感情是最为亲近的。狗不仅能保护人类,还能帮助人类看护家园。在具有游牧、狩猎传统的民族中,狗更是受到人们的崇拜。  相似文献   

3.
藏族与马     
林尚斌 《陇右文博》2002,(1):73-75,57
藏族是以“蕃”自称的青藏高原的土著民族,考古资料证实其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即已开始对青藏高原进行开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称雪域的这片土地上.古老智慧的藏民族依据自然地理条件选择了适合雪域高原的以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创造了灿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游牧文化。  相似文献   

4.
狗是北方渔猎民族的主要家畜,在生产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形成了狗崇拜.围绕着狗的饲养和使用,在北方渔猎民族中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文化,这些是北方渔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此做了较为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位于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西端,在6.6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蒙古、汉、藏、回、土、裕固族等十几个民族1.5万余人,其中蒙古族4000多人. 肃北县于1950年建县,在这片土地上,蒙古族先辈生活了四百余年,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游牧历史文化.由于地处边远、经济社会欠发展,肃北县在...  相似文献   

6.
游牧民族军事性形成原因初探──以游牧经济生活为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牧民族军事性有复杂的成因。其最底层而最深刻的原因似乎在于他们以"逐水草而居"为基本生产形式、以骑射术为基本生产技术的游牧经济生活,这种独特的游牧经济生活孕育、培植了游牧民族迥异于农耕文化内容的特质和传统。军事性是游牧经济生活的必然产物。游牧经济的单一性促使游牧民族向外发动对农耕民族的掠夺战争,以游牧地为生命基石的游牧经济又引发游牧民族在内部争夺牧场的部族战争,而作为游牧民族最基本生产工具的弓马又为他们的这些战争提供了武器。这是游牧经济对游牧民族军事性的形成的最基本的促成作用。  相似文献   

7.
侃本 《中国西藏》2002,(2):49-50
哈达是素重礼仪的藏民族社交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礼品。献哈达是一种普遍而崇高的礼节.这种习俗几乎反映在藏民族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条洁白的哈达.不仅是藏民族内人与人之间友谊的象征.也是藏民族同其他民族间友好的信物。  相似文献   

8.
东亚的马胄     
东亚的马胄(日)巽善信著,姚义田译一、前言正如活跃于公元前1千年的斯基泰人善长以弓箭为主的轻装骑马战斗那样,对奔跑在广阔草原地区的游牧骑马民族来说,自然应是轻装,随时处于良好的作战状态,这是和他们的游牧生活相一致的。在如风一样快速来去的机敏的游牧骑马...  相似文献   

9.
此种藏狗大于印度狗两倍,头大毛长,颇狞猛,其力可敌狮……力甚强,足制种种野兽,尤能制大而畏的野牦牛。  相似文献   

10.
论点摘编     
藏彝民族走廊与茶马古道申旭发表在《西藏研究》1999年第、期上的文章,从民族迁徒的角度对藏彝民族走廊和由大理经缅甸至西藏察隅的茶马占道作了研究。文章说,我国民族学界提出的藏彝民族走廊,人体包括甘肃南部、青海东部、西藏东部、云南西部以及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这一狭长地带。从占至今,藏彝民族走廊主要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活动的舞台,尤其是西藏、四川、云南三省区毗邻区域,占代氏羌族自北向南迁徙与这一区域藏缅语族各民族形成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第一,从有关民族的史诗、迁徙传说和语言等方面可以找出其祖先沿着藏…  相似文献   

11.
通过考查文献资料、石刻碑铭及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看到漠北回鹘汗国建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兴建了一批城市;与此同时,回鹘民族的居住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过渡,这种过渡在漠北时期并没有完成,而呈现出一种半游牧半定居的状态;回鹘民族从游牧到半定居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回鹘路的开通、粟特文化、唐文化、回鹘汗国商业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变化为回鹘西迁以后文化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影响了后来进入漠北地区的民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对西北游牧地区盛行的埋葬动物头蹄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埋葬动物头蹄是西北及北方游牧民族所共有的葬俗,同时游牧区与农耕区交界的15英寸等雨线及战国长城与一系列埋葬动物头蹄的墓葬群连线重合,这条线的两边分别是两种生活方式。这些墓葬在春秋早期还是以游牧风格为主,但到了战国晚期,西北游牧地区墓葬中中原风格的出现揭示了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丁山 《收藏家》2005,(5):41-42
在西藏,观音菩萨的崇拜非常普遍。这是因为,五世达赖喇嘛所著《西藏王臣记》中,把观音菩萨描述成了藏民族的先祖,藏民族的英雄——松赞干部,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及其最重要的活佛系统达赖喇嘛一系也被认为是观音菩萨化身。包括那座雄伟的宫殿——布达拉的名称(potala)都是源自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  相似文献   

14.
巴格拉 《黑龙江史志》2013,(4):67-69,72
哈萨克族以游牧为主,由于草原游牧的特殊条件,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古代氏族部落的名称。在游牧封建宗法社会中,哈萨克族极其看重部落关系,各氏族、部落都有各自的系谱。搜集和研究这些系谱对于我们系统深入地了解这一民族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哈萨克族系谱及其历史价值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古代氐羌族群的迁徙分化导致哈尼族的诞生。频繁南迁使哈尼族从游牧群体变成游耕民族,定居哀牢山区使哈尼族从游耕民族发展成为梯田民族,而部分继续迁徙较晚定居的哈尼族则更多地从事山地农耕,成为散居其他民族中的民族。  相似文献   

16.
该文是对美国学者狄宇宙所著《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进行的延展性评论。作者认为狄宇宙此作从游牧一般性的起源关注中国北方游牧势力的兴起,由此引生出南北互动关系的讨论,是从中原以外的视角作出的有益尝试,呈现给中国学术界以新的意义,特别是其揭示游牧社会与农业社会互动所凸显的方法论意义,更值得中国学者在阅览的基础上去体验与分享。该文又对书中有关长城的描写并结合长城的地理分区谈了自己的想法,认为其逻辑关系应当是:生态环境决定文化和生活方式,文化和生活方式则决定族属划分,国家政治体由民族群体所建构,长城是(王朝、国家等)政治体军事攻防的产物,与民族(族群)、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并不产生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7.
藏文化中“自然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是藏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次仁切阿”就源自喜马拉雅山脉的什么传说。几千年来,在藏族先民与青藏高原的和谐相处中,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藏文化中“自然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是藏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次仁切阿”就源自喜马拉雅山脉的神秘传说。  相似文献   

18.
对于匈奴民族起源及强盛之说,学术界论见岐出。本文另辟蹊径,试从游牧经济的生存法则方面找出匈奴民族起源的一些内在因素,并认为匈奴帝国强盛之道是建立在对华夏政权灵活多变的掠夺之上的。  相似文献   

19.
丧葬习俗     
藏民族古老的丧葬习俗,也比较奇异,像这个民族一样充满神秘的色彩。 土葬:是藏民族信奉苯教时期流行的一种古老葬俗。据考古发现,藏区的土葬历史非常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藏民族就建立了墓葬的习俗。土葬在佛教传入后,这种葬法一直延续到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  相似文献   

20.
多杰才让 《攀登》2014,(3):144-146
黄南州的藏文化融合了藏民族和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既有全国其它藏区藏文化的特质,又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是藏文化宝库中的瑰丽明珠。笔者在文中分析了黄南州发展藏文化产业的内外部优势条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较具针对性地提出了黄南州藏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