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西藏》2002,(4):59-59
星全成发表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二期上的章认为,随着藏戏研究的深入,人们总体上对藏戏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对藏戏的各种支派尚缺乏了解,流传在青海东部热贡藏戏就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藏戏支派。  相似文献   

2.
藏历七月初(公历8月),整个西藏高原,一年一度狂欢式的雪顿节开始了。藏戏观演是雪顿节的绝对主角,故而雪顿节也被称为藏戏节。藏戏作为中国戏曲中一种比较特殊的戏剧艺术,以其神奇瑰丽、魅力弥久的辉彩,不仅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也引起了外来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人们的青睐和激赏。  相似文献   

3.
索穷 《中国西藏》2003,(3):62-64
传说在400多年前,西藏有一位叫唐东杰布的大善人,他看到雪域西藏重山阻隔、江河纵横、交通不便,给民众出行带来困难,便立志在西藏每条江河上都架一座坚固的铁桥,以利两岸通行,为雪域民众造福。为了募集建桥资金,多才多艺的唐东杰布自己编剧、谱曲,请来了7位天仙般美丽的姐妹组成了歌舞班子,称“阿吉拉姆”(意为仙女戏班),到各地表演募捐。在修路架桥的同时,为雪域化培育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藏戏。  相似文献   

4.
藏戏的盛会     
每年藏历的六月底七月初是藏族传统节日——雪顿节。这是一个集宗教佛事和民间娱乐为一体的节日,也是藏戏的盛会。 在藏语里“雪”是酸奶,“顿”是宴会的意思。因此,最初雪顿节被解释为:吃酸奶的节目。随着历  相似文献   

5.
藏戏     
《文史月刊》2010,(9):F0002-F0002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相似文献   

6.
邓元姣死了,不知能否让当地政府觉醒,明白群众路线教育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7.
雪顿节,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藏语里,“雪”是酸奶子,“顿”是宴会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也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 1、雪顿节的来源 17世纪以前,西藏的“雪顿”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在对西藏的佛教进行改革时,就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戒律,在夏天(茂历4月至6月间)为了避免因伤害和危及地上活动频繁的各种小生灵不准僧人出寺活动,而要求在室内安心念经修习。在开禁的日子,他们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都要准备酸奶子进行施舍。僧人们除了一顿酸奶子佳宴外,还尽情地欢乐玩耍,这就是“雪顿”的来源。  相似文献   

8.
在美丽的川西北大渡河上游沿岸及岷江源头一带,丰沛的江水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沿河地带,梯田层层,村寨密布,而在牧草丰美的山岗上,蓝天白云下是成群的牛羊,牧歌悠远而嘹亮——就是这片中国西部典型的半农半牧的富饶之地,是嘉绒藏族世居的家园。  相似文献   

9.
藏戏     
《中国西藏》2014,(1):92-92
藏戏,藏语意为"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的剧种。藏戏表演艺术家被称为"拉姆娃",意为"藏戏之人"。关于藏戏的起源,从15世纪起,噶举派的著名僧人唐东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他煞费苦心,募筹造桥经费,虽经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后来,他发现虔诚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来组成戏班子,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化导人众、募集经费,这就是藏戏的雏形。因此,人们把唐东杰布视为藏戏的祖师;又因藏戏最初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们又把藏戏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语意为大  相似文献   

10.
《西藏人文地理》2005,(6):158-158
受第四届中华民族文化博览会组委会邀请,西藏自治区文联组团率领由西藏雪巴拉姆民间藏戏艺术团参加了本届中华民族文化博览会暨民族之花大选活动。雪巴拉姆藏戏团是在西藏享有盛名的民间藏戏艺  相似文献   

11.
朱新春 《纵横》2010,(2):44-48
筒井重雄原名叫木暮重雄,1920年出生在日本本州岛群马县吾妻郡大田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和日军中绝大多数的士兵一样,为了摆脱贫困和给家里减轻负担,在日本政府的宣传鼓动下,于1940年9月报名参了军。  相似文献   

12.
1.长发飘飘,美髯飘飘,清秀,清癯,清朗。细腰纤纤,须眉不让巾帼,直教求美不得的现代划生羡煞妒煞。路上遇见,若闲来无事。他总是逍遥漫步,闲云野鹤,一派道家仙风。只是那年四季里总割台不下的红上衣,倒与喇嘛袈裟,属于同色块,让人联想到他干起事来,也会如信徒般虔诚,烈焰般威猛。  相似文献   

13.
项冰如 《古今谈》2006,(4):64-66
杭州人对苏堤也真有些偏爱,在钱塘十景中我们又看到了苏堤的身影,而且换了个富有江南特色的名字:六桥烟柳。  相似文献   

14.
张绪山 《炎黄春秋》2007,(12):63-66
一 目下的人们,无论是在纷繁的资讯媒体,还是在众多的聚会场合,都会接触到“大师”这个名词,由“大师”组合的名称,形形色色,不胜枚举,尤以其与“学术”、“思想”和“艺术”诸方面的组合为最多,也最为响亮。曾几何时,“大师”这个称谓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神圣、崇高,令人向往但又遥不可及,孰料时移世易,现在竞成了寻常之物。“大师”的桂冠到处飞扬,“大师”们的身影随处可见,这般光景,真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的慨叹。  相似文献   

15.
鸟崇拜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在藏文化中也有丰富的体现。藏戏是藏文化的代表之一,面具是其不可或缺、极富特色的元素。在动物面具中有多种鸟面具,在藏戏《白玛文巴》中有所体现。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了一件藏戏《白玛文巴》云雀面具,其制作工艺如何,又有怎样的文化内涵,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知,此面具为贴布脱胎面具,制作时需经制作胎模、制作贴布白坯和按照绘画造像规范进行安装附件及着彩绘色三道工序。云雀等鸟类角色在藏戏《白玛文巴》中多次出现,帮助主人公排忧解难,体现了藏族的鸟文化。  相似文献   

16.
色达藏戏是国务院于2018年审核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色达藏戏曾于1958年至1980年期间停演近22年之久,直到1980年5月,色达藏戏才在塔洛仁波切的极力促成下恢复,重新出现在藏民们的生活中。文章通过对色达藏戏传承人塔洛仁波切的实地采访以及对藏区、藏民生活的实地考察,讲述了色达藏戏起源、传承、发展及流派特点等,阐明了色达藏戏对周边地区藏民、藏区社会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在西藏藏戏的传统剧目中,建构了国家兴盛衰亡、个人祸福安危及轮回转世与因果报应相结合等三种模式来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以期达到寓教于乐、惩惑扬善的高台教化作用。因果报应模式形成原因既与其产生于政教合一的文化土壤密切相关,又与西藏地方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广府人,在追溯他们的祖先时,总会饱含深情地告诉你:“我们的祖上来自南雄珠玑巷。”  相似文献   

20.
霞飞 《炎黄春秋》2005,(8):72-77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陈云爱听评弹,可以说,陈云有一个评弹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