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肖佑兴 《人文地理》2011,26(6):19-23
论文介绍了国外旅游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状况,分别从旅游者、旅游地社区、旅游业以及全球化与地方互动的视角总结了国外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的主要进展,评述了旅游者类型、旅游凝视、旅游者表演、旅游者阅读、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社区响应模式及其各种理论解释、文化环理论、旅游创造性破坏模型等在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中的贡献与不足,并指出了近年来国外旅游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具有流动性与表演性、社会文化生产与创造性破坏、非线性与复杂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关于研究地表旅游现象的人地关系作用规律及其规划实践的科学,是地理学衍生的具有相对独立专业知识体系的分支学科。南京大学以及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任美锷1940年在《地理学报》发表的《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一文。改革开放后,南京大学旅游地理经历两个阶段:1979-2002年,旅游地理深植于传统优势的地理学科;2002至今,旅游地理向纵深发展,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0多篇。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地理学权威期刊上,南京大学发表旅游论文数量位居国内所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首位。重点研究领域有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旅游资源评价与区域旅游开发、旅游环境变化与旅游人地关系等三个方面。篇末展望了旅游地理学中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市场分析、旅游空间结构、区域旅游影响、旅游规划理论、旅游地理范式等基本问题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3.
苏海洋  陈朝隆 《人文地理》2022,37(4):122-131
首次从旅游领域将共生理论分析框架应用到城市间空间相互作用中,对城市群旅游共生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引力模型、欧氏距离模型和共生系统分类法,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旅游共生空间的若干问题。研究表明:城市群旅游共生组织模式基本处于由间歇共生向连续共生的正向演化阶段,空间呈现“2+3+4+2”城市群旅游共生层级体系,形成了三大旅游共生城市组团。城市群旅游共生行为模式大都处于由竞争共生向互惠共生的正向演化阶段,港澳广莞和佛惠中分别为主要互补与竞争节点,出现正向、稳定、逆向、往复、随机无序等五种演化路径分异。城市群旅游共生系统表现为初级旅游共生关系单一且稳定,中级旅游共生关系混沌且随机,高级旅游共生关系分异且稳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唐承财  肖小月 《人文地理》2022,37(3):21-29+98
随着夜间经济推动与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夜间旅游现象日益普遍,并受到各地政府的支持和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以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为数据源,对境内外夜间旅游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研究发现,境外学者重点关注了夜间旅游开发的载体和体验类型、利益相关者及夜间旅游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境内夜间旅游研究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学者们主要探究了夜间旅游概念特征、产品类型、发展动力及影响。境内外相关研究以定性研究方法居多且主要聚焦于城市地区,对夜间旅游发展演化规律、社会生态影响、服务管理等内容仍缺乏深入系统的探究。丰富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法以及拓展研究区域是未来深化夜间旅游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朱峰  项怡娴  丁新新 《人文地理》2013,28(5):147-152
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这一信息传播媒介在旅游目的地演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以婺源为案例地,经三方资料(田野调查、网络数据、样本访谈)互证后还原了婺源旅游业发展过程。研究发现,在婺源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演进中,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沟通小圈子传播与大众传播,促进了旅游地从探查阶段向参与阶段演化;互联网的早期传播在提升目的地知名度的同时使游客到访量渐增,为政府介入旅游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推动了目的地快速发展;进入发展阶段后,互联网作为互动传播媒介的优势使政府宣传、名人效应、事件营销的传播被放大。研究突破了单纯将互联网作为营销工具看待的局限性观点,把互联网作为影响旅游目的地演化的因素纳入到目的地演化理论范畴,深化并补充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6.
国外有关旅游者家庭旅游决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旅游市场作为重要的细分市场之一,在近40年来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家庭旅游的决策阶段与决策因子、每个决策阶段及因子的主导者和影响者、影响角色分配的核心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入手,对国外有关家庭旅游决策制定过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为旅游研究人员和营销、经营管理人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吴晋峰  王鑫  郭峰  李蕾 《人文地理》2013,28(4):20-26
旅游流研究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总结我国旅游流研究成果,找出我国旅前流研究的不足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对1987-2010年我国旅游流文献进行了梳理。我国旅游流研究历程可以划分为起步、成长和发展三个阶段,可划分为时间分布特征、空间结构特征、时空演化特征、影响因素、驱动机制和规模预测等六类研究主题,但我国旅游流研究也存在六方面的不足,特别是要深入挖掘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法,以推动我国旅游流研究更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2013—2022年《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管理》转载的发表于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旅游管理学科论文为参考,结合高等学校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三大文摘摘编、知网高被引论文情况,通过专家推荐等形式广泛征集学界意见,并经专家评审后,选取了旅游管理学科235篇主文献为研究样本,采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中国旅游管理学科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旅游管理研究的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区及关键词突现等图谱来探寻旅游管理领域的发展脉络与热点演化。研究结果显示,发文作者之间的研究合作不甚密切;研究机构主要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跨机构合作强度不大;旅游、乡村旅游、旅游业、中国是近年来旅游管理学科主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体验、旅游目的地、地役权合同、旅游产业是旅游管理研究的热点领域;旅游管理学科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与时俱进。文章最后提出,树立核心作者群、加强作者及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根植中国大地等是未来研究的主要建议。  相似文献   

9.
杨军辉  赵永宏 《人文地理》2019,34(6):136-145
在雾霾天气频繁影响旅游业发展背景下,本研究以西安为案例地,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统计分析与卡方检验方法,从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三个阶段,系统探究雾霾天气下国内游客的旅游意愿、行为特征、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在当前旅游发展阶段,受旅游机会、成本等因素影响,国内游客普遍对旅游城市雾霾天气影响重视不足,且不同旅游阶段游客旅游意愿与实际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同时,游客对旅游城市雾霾天气的响应特征具有极强的内在关联性,且游客对雾霾的关注率、知晓率和游后意愿行为等均受其婚姻状况显著影响,而与其惯常生活环境无关。  相似文献   

10.
叶春东  周维 《旅游纵览》2014,(11):24-25
中国的乡村旅游史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四川成都近郊的郫县农科村,以农家乐为代表和以传统农业园区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开始了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乡村旅游发展的探索,开始走上了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但是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出现了旅游产品单一、规模限制性强、管理模式粗放等问题,乡村旅游急待转型升级。本文通过引入综合体的概念,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创造性的提出了农旅综合体的新概念,对农旅综合体的内涵及其主要类型进行了研究,进行了中国第三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基于理性行为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选取第八届中国花博会作为研究个案,以总体态度为中介变量,构建事件旅游影响居民感知和支持行为关系模型,并运用Smart PLS3.0分析软件开展实证研究,探讨事件旅游影响居民感知、总体态度和支持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居民对事件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对总体态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负面影响感知对总体态度产生显著负向影响;2居民对事件旅游的总体态度对支持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3总体态度在旅游影响感知与支持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说明居民对事件旅游的正负影响感知通过总体态度影响支持行为;4居民对事件旅游的支持行为更多地取决于正面感知,而不是负面感知,同时应进一步关注总体态度的其他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何颖怡  麻学锋 《人文地理》2013,28(5):153-159
界定旅游产业生成及其周期模型,划分内部就业层次,并分析演变过程。以就业弹性系数和旅游人次为观测指标,分析了生成周期对就业层次的影响。结果显示:①投资、旅游规模、旅游收入内部构成和就业人数有相关性。②出现期,以旅行社业和宾馆酒店业为主;成长期,以交通运输业、旅游商品服务和其他行业为主;发展期,以行业行政服务与管理为主。③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相对平缓的演变态势;④从分层弹性看,因突发事件呈"二凸二凹"特点,其它时点较为平稳。  相似文献   

13.
胁迫视角下乡村旅游地文化影响研究进展与框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仅是新时期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开发在带来乡村经济振兴的同时,更多的是胁迫乡村文化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产生反应或功能失调,进而导致乡村文化的受损甚至消亡。通过国内外乡村旅游地文化影响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和研究评述,本文发现当前研究缺乏基于文化胁迫视角的理论框架、文化影响的系统性研究及量化表达薄弱。在系统回顾胁迫生态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其应用在乡村旅游人地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模型和胁迫视角下乡村旅游地文化影响研究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最后从时间-空间-社会维度出发,构建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内容体系,以期为快速城镇化和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梅楠  杨鹏鹏 《人文地理》2010,25(4):147-151
如何有效地实施目的地营销,是发展区域旅游经济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认为构建联合营销网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据此,本文整合包括价值网络,资源依赖,制度观点等多种理论,说明了构成联合营销网络的主体类型及其功能,建立一个四阶段的网络的演化过程,最后对于网络治理机制的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应分析法的遗产旅游影响感知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旅游发展给世界遗产地带来的影响日益受到众多学者关注。本文通过对全国13个遗产地进行分组调研与考察,利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多组数据单项方差分析,对遗产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影响的总体影响进行定量归纳,并重点利用对应分析法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及学历的受访者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  相似文献   

16.
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启焰  王兆杰 《人文地理》2011,26(1):113-117
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到来,以符号和影像为主的消费文化成为了社会消费的主导。因此,旅游业的发展与规划既需要满足消费需求,又要尊重消费文化。本文中我们试图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的三个方面:文化能力、文化产品、文化制度的角度分析旅游文化资本,希望以此推动旅游文化资本在旅游规划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边缘旅游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闻  马耀峰 《人文地理》2012,26(1):152-155,160
核心—边缘结构是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解释模型,本文从复杂系统理论和分形理论切入重新解构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动态过程和测度方法。以关天经济区为例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核心—边缘旅游空间结构具有层次性、涌现性和分形的特征,演变过程分为核心集聚极化、边缘扩散溢出和空间动态平衡三个阶段;首位度、分形等方法能很好揭示旅游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关天经济区旅游空间属于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目前处于核心集聚极化阶段后期,溢出效应逐步显现,次级核心基本形成,空间结构与等级结构紧密耦合,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18.
国外创意旅游内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意旅游从旅游活动发展伊始便在实践层面一直存在,但直到近几年才由理查德(Greg Richards)和瑞蒙德(Crispin Raymond)首先在真正意义上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西方社会创意趋势(creative turn)的出现,并且逐渐蔓延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创意旅游因创意趋势被正式提出,因源于创意而具有天然的独特内涵,这也使得它与"传统的旅游形式"相区别,首先表现为创意旅游具有极强的"活动参与性"。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区别更多的表现为本质上的差别而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及形式上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旅游区规划的城市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区规划城市化问题是学术界一直以来讨论的热点和声讨的对象。本文首先认为当前不少旅游区规划存在城市化现象,存在破坏景观风貌、冲淡游览意境、丧失发展主题、违背人本主义原则和浪费开发资金等影响;其次,文章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技术主义"崇拜下"科学主义"泛滥所导致的"人文主义"的缺失,具体表现在技术运用、学科教育、管理体制、社会心理等方面;最后文章提出了系列对策措施,即强化人本-生态主义规划观,维护自然肌理的有机生长,实施规划决策制度化,构建两维规划运行模式,以人文主义提升规划技术,解决游与憩的冲突,完善旅游区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旅游区特色评估与预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