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现在大多数孩子的真实写照。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现在一些家长的育儿观念有关。总以为让孩子干家务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总以为孩子还小,以后自然会;总以为家务活与男孩无关等等,其实,家长,您已经走入家教的误区。有句话说:家庭无闲事,事事都育人。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习惯,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和独立生活能力,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孩子的人生之路需要靠自己打拼,作为他们的启蒙老师,应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家庭对幼儿园来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资源,只有让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其发挥最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家庭这一资源,共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3.
唐海英 《神州》2013,(3):150-150
我的儿子铭铭在幼儿园故事大王比赛中获得了全园一等奖,不少朋友问我:"铭铭说话口齿清楚,表达准确,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你是如何培养他的语言能力的?"说实话,作为母亲,我本身又是中学语文教师,我深知语言的发展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有多重要,因此,格外注意家庭语言教育,重视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那么,我是怎么做的呢?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孩子从小被要求最多的是“听话”。他们较早接受的观念之一是“淘气不好”。因此中国孩子最大的缺点是“独立性差”。然而从现代教育的观点来说,我们应当审视这种使用频率最高的家庭语言。实际上,只强调“听话”容易培养儿童的奴性,对所有问题缺少个人见解,以致人格扭曲,成为“问题儿童”。  相似文献   

5.
我经常接触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家长,他们只是初中毕业甚至只上过小学,其中一些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着自卑心理。有的说:“我的孩子天生不是念书的料,因为家长就不行。”有的说:“人家知识分子,辅导孩子学习什么功课都行,我们连小学高年级的功课也辅导不了。”还有的说:“人家知识分子天天看书,家里的书报也多,天天熏也把孩子熏出来了。我们整天忙干活,忙挣钱,拿什么熏孩子?”这些说法和想法是带有片面性的。一个孩子能不能培养成才.受多种因素影响,学校、家庭、社会都对孩子产生影响。在家庭影响中,家长的文化水平只是影  相似文献   

6.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谓是时下做父母的统一心声。那么身为孩子第一启蒙老师的父母就必须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玩是孩子的天性,能够寓教于乐更有利于孩子兴趣的培养。在这里就家庭中最普通的扑克为  相似文献   

7.
听说在美国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子是通过父母来到这个世界的,却不是为了父母而来的。是的,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应该属于社会,属于世界。众所周知,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永远利用“家长”的职权去安排孩子的一切,用“家长”的威严去征服孩子的反抗,却不知,孩子需要理解,需要尊重,我相信“家长制”的父母将逐步被“朋友式”的父母所代替。  相似文献   

8.
很多家长处心积虑地教给孩子们生存的智慧,却忽视了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培养孩子“共情”的能力,这是所谓“情商”的基础内核,也是培养同情心,利他行为的前提。这种能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不少年轻家长都以为:孩子学习了琴棋书画,就有了所谓的“素质”;考试成绩优异,得了双百,上了名校,就成了所谓的“好孩子”。其实,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一些被忽视的人文素养才是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石。一位幼教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他们在某大都市一所幼儿中心进行心理测试时,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她冷得直哆嗦,你愿意…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科技发达、国力强盛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可大家不曾注意到让日本人直接获益了数十年的教育方式也是出了奇的。这里谈一谈曾经声名大噪的日本“家庭宪法”。这个“宪法”其实就是家庭教育的一些方法而已,之所以称为“宪法”,表明了此法在日本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具体去看“家庭宪法”的每一条目可能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重要的是弄清楚这些规定对孩子有哪些好处。比如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日本家庭规定孩子一上高中,孩子就要搬出去独立生活,并在小学、初中阶段孩子们一直为此做准备。告诉孩子到几岁即如何,有助于孩子明确时间界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摇篮,而家庭生活则是激发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和动力。一、讲故事,激发创造孩子都特别爱听故事,故事不但可以丰富孩子的语言,还可以刺激并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拉进亲子关系,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欲望。  相似文献   

11.
<正>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启蒙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对子女的影响深刻而具体,为孩子今后接受学校教育、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位父亲,我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意义,在陪伴自己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感受分享给大家。一、教会孩子先做人、后成才做事不做人,永远做不成事;做人不立德,永远做不成人。教育下一代,立德树人是根本。“子不教,父之过”,从孩子牙牙学语、  相似文献   

12.
“住校”是中学生自立的开始。在面临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大背景下,许多独生子女及其独生子女家长对“住校”选择了“不”。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和亲身的经历介绍了帮助女儿快乐“住校”的经验,旨在说明:应尽早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因为任何一个依赖他人(家庭)的人,都是未长大的人,是一个不能自立的人。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给孩子贴上诸如“坏孩子”之类的不良标签。我们想过没有,这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日前有则消息,乌鲁木齐市20多个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自动照顾一个流浪儿童,这让家长在震撼之余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寻找新的教育方法,组成“坏孩子妈妈联盟”。“联盟”妈妈们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言传身教,教孩子善良地做人,培养、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她们还编写了一套“坏孩子妈妈联盟”教材。通过不同角度地接触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她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好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联盟”的一位妈妈说∶“以前孩子是…  相似文献   

14.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2~3岁的孩子正处在“自我中心”心理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孩子有强烈的个体自我意识,生活中常常突出“我”的强烈愿望。他们向父母或其他人提出要求,而且希望得到满足,可当这种愿望在与成人生活秩序和意愿发生冲突时,孩子或许就会大发雷霆,心理产生了极大的不平衡,表现“反抗”情绪。有许多父母就开始抱怨:“孩子真不乖。越来越不听话!”有的父母甚至还抄起了家伙。殊不知,孩子也委屈,他还不明白“自己的要求怎么就不合理了”,就被带上了“不听话”的帽子,甚至还受皮肉之苦。为了减少“家庭战争”,处理好“家庭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朱元璋的“图画”明太祖朱元璋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他既重视教育孩子求知,更重视帮助他们“正心”,即品德教育。他经常  相似文献   

16.
《南京史志》2009,(5):24-25
让爱的种子在孩子心中播洒母亲节,作为纪念母亲的一个特殊节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铭记,不仅如此,我们更应该让孩子树立起“天天都是母亲节”的观念,让爱的种子在孩子心中播洒。一是帮助孩子树立感恩心理。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在平时的生活中,有些孩子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更不懂得善解人意。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艰辛付出,平时让孩子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相似文献   

17.
6岁的贝贝是小区里人人喜欢的乖孩子。家长们都说,贝贝妈妈真会教孩子,教出这么一个守时的好孩子。他们却没有看到,为了培养儿子守时的习惯,贝贝妈妈付出了多少的心血。  相似文献   

18.
因为儿子身体欠佳,所以,尽管他现在已经上高一了,可我还是如他从前上幼儿园、小学一样接送。令我十分惊异的是,与我一样每天接送孩子的家长很多,而其中绝大多数的孩子身体健康,有的甚至已是高二、高三的学生了。与一些家长交谈,有的说:“路上的摩托车、汽车太多了,交通乱得很,如果让他们自己来去,实在是不放心。”有的说:“孩子们的学习已经够辛苦了,大人接送可以让他们争取多一点的休息时间。”还有的说:“我们这辈子庸庸碌碌,现在牺牲一点我们的时间,为他们创造些条件吧。”这些做父母的想法令人感动。平心而论,中国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勇于付出、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其他国家实属罕见。但是,我们为什么愿意为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假如我们认真地追究下去  相似文献   

19.
张春翠 《神州》2011,(7S):5-5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如何使他们绽放光彩,是一项艰巨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我们必须付出无私的关爱与辛苦,更要求我们去寻找科学的教育手段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殷霞 《南京史志》2022,(12):51-52
<正>感知力,即艺术培养感性的能力,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察觉外界事物的特点,并且引发联想的能力。感知力看似简单,但往往更接近事物的本质,这也是美术活动中最大的优势。有的感知需要孩子慢下来去感受和体验,给孩子感知的时间,就能打开他们想象和创作的空间,也会改变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本文基于儿童视角,结合感知力的敏锐、辨识、广度、独特等四个特征,阐述在美术活动中用“慢下来的方法”提升孩子的感知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