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鹏 《文史精华》2002,(5):23-25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扣蒋于西安城内,逼蒋抗日。这其中《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1889-1941)扮演的角色,常常被人忽略。12月4日,蒋介石亲临西安督战,欲意迫使张杨继续“剿共”。5日,正在西安的张季鸾在华清池谒见蒋介石,告以西安谣言甚盛,流行的政治  相似文献   

2.
李良志 《百年潮》2007,(7):53-58
1986年12月,我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上,就中共中央在西安事变中有关处置蒋介石的方针问题,作了一次发言,首次提出,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并非一开始就确定了“放蒋”的方针,而是经历了由“罢蒋”、“审蒋”、“诛蒋”到最后“放蒋”的思考、转变过程。嗣后我在《党史资料通讯》1987年第1期发表了《关于西安事变后我党处置蒋介石的方针问题》一文,对上述观点作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3.
70年前(1936年)的12月12日,在陕西西安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即双十二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扣蒋于西安城内,逼蒋抗日。这其中《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1888—1941年)扮演的角色以及事变后该报向读者透露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特别是张季鸾与蒋介石、张学良之间的复杂而微妙关系,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4.
金宝山 《百年潮》2005,(6):55-58
蒋百里与蒋介石同是浙江人,但不同族。早年蒋百里追随梁启超,矢志推翻袁世凯,晚年与蒋介石共事,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渗透在许多历史事件之中,并从这个侧面反映着一段历史。“我没有刮地皮,没有钱出国”蒋百里,名方震,I882年出生在浙江海宁,为清末秀才。胸怀报国志,投笔从戎, 1901年东渡扶桑,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与蔡锷、张澜、许崇智、张孝准、孙传芳等同窗。由于成绩优异,蒋百里、蔡锷、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  相似文献   

5.
蒋百里之死     
蒋百里逝世不久,他的家里遇到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冯玉祥在香港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简述百里临终的情况。据说他是由夫人左梅打毒针毒死的。蒋百里的女儿蒋华知道消息后,立即打电报否认其事。后来冯所著《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仍然坚持此说。他在此书第三十一章写道:“我在柳州听见说,蒋百里在宜山死了,我就打听是什么缘故的。后来听人说,蒋百里先生是坚决主张抗日的,他的太太曾经说过:‘你爱你的国家,我爱我的国家。’为了爱国家的缘故,就把亲夫毒死。”冯先生这种说法,与事实完全不符。百里在保定校长任内,曾因陆军不肯补发学校的经费举…  相似文献   

6.
蒋百里先生是我国早年军事理论家。几年前,他的家乡浙江海宁印制的《蒋百里先生纪念册》在海峡两岸引起震动。“军界前辈,兵学权威”,“门生故旧满中华,声誉影响及世界”,两岸同胞同声赞誉蒋百里先生。纪念册中有两张照片,一张是蒋百里夫妇与女儿蒋昭、蒋雍、蒋英、蒋华的合影,另一张是蒋百里夫妇和女儿蒋英、蒋和在德国参观柏林动物园时的合影。蒋百里有5个女儿,故乡盛传是“五朵金花”。蒋百里早年以梁启超为师,立下了建设现代国防的终生志愿。青年时赴日本、德国学习军事,前后达10年,归国后出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3年6…  相似文献   

7.
正1935年9月2日的上海,秋高气爽,阳光洒满了愚园路1136弄31号偌大的公馆。公馆的主人王伯群正坐在书房批阅公文。这时,朋友何家成引来一位陌生的客人。一番寒暄之后,客人自报家门,谦称叫侯念言,系蒋百里先生之亲信。他说,蒋百里先生不久前被蒋介石授予中央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为履行职责,正在紧密联络各方,最近与汪精卫多有接洽。侯念言开门见山地表示,此次登门拜访,是代表蒋百里先生特来寻求与王伯群先生合作。  相似文献   

8.
柯云  俊德 《文史春秋》2004,(10):32-33
戴笠和威廉·亨利·端纳(澳大利亚人)都是蒋介石的要员。一个是忠实爪牙,一个是私人顾问,其政治目标一致,可戴笠却暗恨端纳,这是为什么呢?从无头将军说起1935年10月,蒋介石到西安视察,西安各大小报纸纷纷以头版头条的位置、显赫的标题和大幅照片报道这一消息。然而中共地下党员、时为报社社长的宋绮云主持的《西北文化日报》却反其道而行之,只在次要位置上,以小字标题作了报道。可是报纸印成后,有人突然发现标题《蒋委员长飞抵西安》的“蒋”字去了脑壳(草字头),变成了无头“将军”。侮辱“皇上”,必招杀头之祸!报社的工作人员大为惊慌,一时…  相似文献   

9.
文坛健将蒋百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百里不仅是著名军事家,而且在文学上颇有建树。聪明绝顶誉为“神童”蒋百里,名方震,晚号澹宁,笔名飞生、余一。浙江海宁人,光绪八年(1882年)农历九月初二出生。祖父蒋光熙(号沐公)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建“别下斋”藏书楼一座,贮书10万册,刻印《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等多种书籍流传于世。父亲蒋学煦(号壶隐),因生下来缺左臂,沐公不喜欢他,送他到寺庙出家做小沙弥。长大还俗学医,悬壶济世,娶浙江海盐秀才、名医杨笛舟的独生女杨镇和为妻。她是贤妻良母,又通文墨,成为蒋百里的启蒙老师。蒋百里13岁时父亲亡故,与母亲相依为命。出家…  相似文献   

10.
王玉瓒 《纵横》2012,(1):26-29
很多人读过唐人先生撰写的《金陵春梦》,看过埃德加·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这两部名著都写到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以及当时东北军卫队第二营中校营长孙铭九率部在华清池捉拿蒋介石的经过。在国内外出版的一些有关西安事变的书里或报刊上登载的文章中,对华清池“捉蒋”的记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时,张学良将军有两个卫队营,即卫队第一营和卫队第二营。我原是张学良将军卫队第一营上校营长,当年曾在临潼华清池负责过蒋介石的警卫工作。  相似文献   

11.
简评张学良送蒋返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逼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十四天后,张学良得到蒋介石口头表示的以“人格担保”停止内战准备抗日后,迅速做出送蒋返宁的释蒋行动,令周恩来、杨虎城等感到意外。对于张学良的这一决定,史学界有颇多说法,有人认为张学良此举是“遗憾的结尾”和“心血来潮”,是“匆忙之举”,是“忠君义气”。还有论者以蒋介石回南京后背信弃义造成的西安局势紧张,来全盘否定张学良的送蒋返宁之行,似乎杀死蒋介石便会解除南京对西安的压力,凡此种种。本文认为,张学良送蒋返宁是明大义、识时务、舍小我、顾大局的明智之举,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张学  相似文献   

12.
<正>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睡梦中心脏停止跳动,临终未留任何口头遗言,逝前也没有命文书侍从(如秦孝仪)做任何书面遗嘱。他逝世后由台湾官方写了《总统蒋公遗嘱》,1975年4月6日刊载于台北《中央日报》。2007年12月,台湾记者访问曾长期服侍蒋介石与蒋经国的"两蒋贴身卫士"翁元。翁元说:蒋  相似文献   

13.
张磊 《文史月刊》2008,(3):7-10
蒋百里,名方震,晚号澹宁,笔名飞生、余一。浙江海宁人,光绪八年(1882年)农历九月初二出生。蒋百里13岁时父亲亡故,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庭生活困苦。其时蒋百里的叔父蒋世一延请老秀才倪勤叔给自己的孩子授业。喜欢读书的蒋百里经常溜到书房里去听讲,倪勤叔见他聪慧,顿生爱才之心,知道他家境清寒,分文不收,从此蒋百里从倪勤叔读书,学习诗文。1898年,16岁的蒋百里考中秀才。  相似文献   

14.
1936年12目,西安城内风云突变,毛泽东在窑洞里接到张学良的电报。“蒋介石被扣了”,是战?是和?中共中央高瞻远瞩,主力红军尚未洗去征尘,即奉命秘密南下,与东北军、西北军结成三位一体的战略态势,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红军主力秘密南下》使你重睹这一恢弘的历史瞬间。  相似文献   

15.
杨茜 《文史天地》2005,(10):31-35
蒋百里,有“中国军事奇才”、“民国时期的军事学家”、“民国军界元老”等诸多耀眼的头衔,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风口浪湖面上的人物,遗憾的是,他虽深受蒋介石的器重,却从未被蒋介石授予过兵权。  相似文献   

16.
毛德传 《古今谈》2010,(3):43-46
蒋方震(1882-1938),字百里,号淡宁,浙江海宁县硖石人,是我嘉兴老乡前辈。我系桐乡县梧桐人。我童年常攀吾家二楼屋顶,肉眼可眺见三十六华里外的硖石东山上的宝塔,少时随经商的父亲住硖石,曾多次到百里先贤故居瞻仰致敬。蒋百里学贯中西,才兼文武,韬略精深,察古知今。记得抗日胜利初,上海的报刊有过中国有三个半军事家的说法,三人指蒋百里、白崇禧和刘伯承,半个指蒋介石。当然,这是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7.
“审蒋”无法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张伟联系到中共中央在西安事变之前已经制定了“逼蒋抗日”的策略方针,学术界仍有人认为,中共中央在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立即决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指导下,对蒋介石个人的处置在策略上有一个发展过程,即由“...  相似文献   

18.
王芸生三碰蒋介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蒋介石所阅读的报刊中。《大公报》是必不可少的,他的办公室、公馆内和餐厅里,各放一份《大公报》,以备随时翻阅。《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曾向王芸生交底:“你在报上骂谁都行,就是不要碰蒋先生。”开始王芸生对这一劝告视若神明,加之1934年夏,王芸生应蒋介石之邀,到庐山为其讲课,蒋虔诚地称王为“老师”,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因此王芸生对蒋有过幻想,亦有为蒋开脱的言论。后来通过事实,王芸生对蒋介石的真面目有了些认识,那么在报上碰碰蒋先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香港随之沦陷,《大公报》香港馆被毁,总经理胡政之等人困在香港。这时已任总编辑的王芸生在重庆找到蒋介石的幕僚陈布雷,请他设法营救。陈很  相似文献   

19.
赵诚 《炎黄春秋》2010,(6):84-87
从《自由中国》到“中坜事件”1950年代,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之后,先有吴国桢向蒋介石进言,实行“政党政治”,为蒋不容,1953年出走美国,次年与蒋反目,指责其独裁专制。后有雷震1960年反对蒋介石违宪第三次连任“总统”,并在其主持的半月刊《自由中国》发表《敬向蒋总统作一最后的忠告》、《我们为什么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反对党》等七篇文章,主张反对党参与选举,制衡执政党。9月雷震被捕,  相似文献   

20.
一、张学良逼蒋抗日,周恩来飞赴西安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带领他的一些文臣武将来到了西安,他此行的目的是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红军,但张、杨由于受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不愿与红军交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