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号命令是1969年10月中旬林彪通过军委办事组发布全军的一个战备命令。这个命令是在珍宝岛事件后苏联出现一系列针对中国的军事异动,中共中央判断苏联极有可能对中国发动突然袭击的关节点发出的。林彪在发出命令之前向毛泽东作了汇报,但命令在传输过程中出现冠名等问题,致使这个命令在中央核心层引起一系列复杂反应。九一三事件后,这个命令又被称为林彪篡党夺权的预演,被长期追查,使之更加复杂化,至今存在许多误解。围绕一号命令出现的问题反映出军队存在的一些综合性问题。它与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形势,以及军队领导体制的不正常、军队正规化建设制度被否定有直接的关系,折射出文化大革命以来军队建设中潜伏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周军 《文史月刊》2012,(4):5-12
一、一句真话,惊雷滚滚——"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这是中央的命令,来替我洗刷。不是这样的。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  相似文献   

3.
<正>1945年的4月30日,德国首都柏林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这一天的凌晨,已打进柏林市中心区域的苏联红军部队,突然接到一个命令:立即占领国会大厦!命令来自莫斯科,下令者是斯大林。这个命令由红军第3突击集团军所辖的第150师和第171师负责执行。这两个近卫步兵师随即从前后两个方  相似文献   

4.
1952年2月,毛泽东签发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命令“西北军区独立军一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一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发布的解放军转农支援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道命令。  相似文献   

5.
南京大屠杀中的日军屠杀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65年前日军攻占南京后对中国俘虏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戮 ,这一暴行出自日军高层的命令 ,还是基层部队的自发行为 ?由于现存材料残缺不全 ,给认识这一问题带来了困难 ,日本虚构派也因此否认屠杀出自自上而下的命令。但通过对今存的日军组织和官兵个人记录的钩稽梳理 ,可以证明中岛今朝吾、山田二日记和第六十六联队第一大队战斗详报中的有关记录 ,就是屠杀命令的记录。  相似文献   

6.
出征途中1962年10月的一天,我所在的一三○师部队突然接到命令,参加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我们接到命令后,即刻进入战前思想动员、领取弹药、换发装备等准备工作中。10月20日,部队在师长董占林亲自率领下,向西藏进发了。  相似文献   

7.
1945年8月10日,日本政府发出乞求投降的照会.8月11日清晨,罗荣桓居住的院子,来了一批批客人,罗荣桓当众宣读刚接到的朱德总司令命令八路军和新四军收缴所有日伪军武器的电报.这一天,延安总部接连发布6道命令,命令各武装部队迅速向敌占区进军.晚上,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召开高干联席会议,罗荣桓提出迅速整编部队,向铁路线...  相似文献   

8.
《文物》1950,(Z1)
為保護我民族文化遺產,浙江省府已於五月二十日頒發关於‘保护历代文物’的命令及决定,茲將該項命令及决定全文公佈如下: 浙江省人民政府命令府教字第三二六三號一九五○年五月二十日  相似文献   

9.
1938年5月18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命令全军撤退,徐州沦陷。徐州周围的60万大军,李宗仁命令分成若干小支队,穿行在皖北、豫东的麦田之中。一批在豫东周口、淮阳集中;一批在潢川集中。李宗  相似文献   

10.
近读有关史著,发现述及渡江战役期间与毛泽东有关的一些说法似与事实不符,现依据史料对此作一考证。 (一)4月20日渡江战役发起前夕,毛泽东等领导人是否向总前委及前线部队下达了渡江作战命令 不少著述称,4月20日渡江作战即将发起之时,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等领导人曾向总前委及前线部队下达渡江作战的命令,根据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命令,我前线部队才发起渡江作战。试举几例: 《国共隔海对峙录》对此描述得十分具体:4月20日深夜,长江北岸我军整装待发,“此刻在北平的毛泽东办公室内,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正在等待。电话铃响……‘主席’,周恩来放下电话。‘总前委报告,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全部准备完毕,听候命令。’毛泽东兴奋地说:‘好!告诉总前委,今晚我们不睡觉,在这里等他们过江的消息。’他随即对朱德说:‘总司令,下命令开始行动。’朱德拿起电话,神情庄重:‘总前委吗?我是朱德。我命令你们: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相似文献   

11.
《百年潮》2020,(3)
正北平解放后,我虽任北平市警备司令,但中央指示,对警备工作不要管得太具体,主要的警备任务由四纵担负,以便在接到南下出发命令时,不至于在警备工作的交接上耽误时间。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四野十三兵团率三十八、  相似文献   

12.
12月大事记     
《黑龙江史志》2013,(4):58-59
<正>1日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今天起,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黑龙江省总队总队长改称司令员,副总队长改称副司令员。日前,武警黑龙江省总队召开大会宣布夏向庆司令员等同志改称命令,这标志着武警部队维护社会稳定和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地位更加突出,组织指挥更加顺畅。  相似文献   

13.
张学良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的回忆,提供了研究不抵抗主义的新证据、新视角,也引发了不抵抗主义谁之过的认识分歧。揆诸史实,张学良关于不抵抗命令出自自己、蒋介石并无此令的回忆,是确实的;但他关于对日军侵略情况误判的回忆,以及蒋介石和不抵抗主义没有关联的回忆,是不准确的。张学良服膺蒋介石、东北外交完全归国民党中央办理的约定和蒋介石在万宝山事件后的相关指示,是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真正原因。"九一八"事变前后,张蒋在"力求避免与日人发生冲突"上达成高度共识,其实行结果就是不抵抗。实际上,不抵抗、诉之国联是国民党当局应对日本侵略东北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4.
《神州》2006,(Z1)
1275年元军大举进攻南宋,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随后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第二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  相似文献   

15.
正1950年10月19日,中央军委任命周士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司令员。23日,中央军委发布了建立军委防空领导机关的命令,命令指出:为建立全国性防空机构,决定以民航局现有机构为基础,加以充实,并做防空部队司令部工作机构。周士第到任后,立即遵照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同政治委员钟赤兵一起,着手筹建军委防空领导机关。同时,还组织力量拟定了《军委防空司令部基本职责草案》  相似文献   

16.
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从此, 党有了自己领导的军队。五十八年来,我军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曾使用过“中国工农红军”、“国民革命第八路军、新四军”等不同名称。朱德总司令在1945年8月11日,连续发布了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七号六项命令,在延安《解放日报》第1543号(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二日,即1945年8月12日)第一版公布了命令全文,总标题为“延安总部命令各路解放军向辽吉热察绥等省挺进”,这是我军第一次使用解放军的名称。  相似文献   

17.
上级命令不免责原则是国际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它旨在使下级罪行系"执行上级命令"的辩护理由失效。二战以前,人们对于该原则合法性的认知并不一致,但在战后的战犯审判中,该原则与其余追究战争罪责逻辑链的原则一同被深植于国际刑法。相比于审判对象主要为高职级战犯的东京审判,该原则对于审判对象主要为下级军官和宪兵的国民政府审判意义更大。从援用《刑法》到援用《战争罪犯审判条例》,国民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对上级命令不免责原则的运用,这在使战犯的相关辩护失效,进而顺利完成定罪的同时,还将该原则由理论推向实践,使之真正具备了国际刑法上的意义。此外,在特定情况下,国民政府还依据罪行轻重程度与命令的违法性酌情考量战犯的减刑问题,这是对战犯权益的维护,同时表明日本社会关于BC级战犯是上级长官"替罪羊"的说法缺乏根据。  相似文献   

18.
抗战初期的南调命令是国民党在发展和维护它的华中敌后利益,尤其是大别山根据地利益的过程中提出来的.由于抗战的新形势,国民党对在失去大举"剿共"手段之后的策略选择和反共部署,其实并没有多少及时而深入的考虑,尤其因为共产国际五月指示以来共产党在华中采取攻势策略,国民党更显缺乏心理和策略准备,南调命令最终在国民党内外重重阻力下不了了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在国共关系史上没有产生实际的影响.在皖南,国共都因为南调命令而发生了策略变化,两党由此不可避免地开始积累矛盾,直至事变发生.  相似文献   

19.
1946年1月10日,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重庆正式签署《国共双方关于停止冲突、恢复交通的命令与声明》。协议达成的当天晚上,毛泽东即向所属各部队下达了停战令,蒋介石也向国民党各军政长官下达停战令。鉴于命令传达至分散于各地的部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规定:国共双方所领导之武装,均须于1月13日晚12时起停止冲突,停战协议生效。  相似文献   

20.
民国北京政府成立后,在国务院设立法制局,承国务总理之命起草法律命令案,审核各部提出的法律命令案,省制即属于该局的起草范围。由于先后任法制局长的章宗祥及施愚与总统府、国务院的关系不同,加上府院权势的变动,影响了省制草案中中央集权的主体。揭示法制局厘订草案的取向,有助于理解总统府、国务院、参议院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