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模糊语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交际中。本文拟从关联理论角度探析外贸英文信函中的模糊语现象,以"中国外贸学习网"上的外贸英文信函范本为语料,探讨发信人如何合理使用模糊语言来明示自己的交际意图,使收信人更容易理解其所提供的话语信息从而推导出发信人的意图,使贸易双方之间达成互明,实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辛亥首义回忆录》二(第194页)上有文章说,阳夏战役期间,“黄兴上有黎元洪,黄的命令不能统一;下面的人事安排不能尽如黄意。战时情况,瞬息万变,黄、黎往返磋商,不能当机立断,最后使汉阳失守”。其他论著如《武昌起义史》、章士钊著《论黄留守》文(《民立报》1912年6月18日)等多将黎元洪“掣肘”作为阳夏战役失败的原因之一。事实并非如此。黎元洪在阳夏战役期间对黄兴是持支持态度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黎元洪派军队袭击清军后方,以配合黄兴正面作战。11月21日,黎元洪在阅毕宾土礼、姚金镛对汉口的侦察报告后…  相似文献   

3.
端纳有关汪精卫出逃情况致田伯烈的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端纳是蒋委员长和蒋夫人的有名的澳籍顾问。下面这段材料采自端纳最近给田伯烈的一封信。田伯烈为本刊亚洲问题顾问,现居伦敦(原载于《The World Digest》China Publisher Y.M.C.A,1940。该信函刊出时略去了收信人及发信人落款、时间)。  相似文献   

4.
林乾良 《收藏家》2003,(5):46-51
古今名人的尺牍,自从明朝开始就颇有好事者集而离之,典籍之中屡有记载。既然是信函,自然同时存在寄发之时用以护套的信封。只是.收越信封之事似乎至令罕见报导。笔者收集信封垂四十年,官私皆备。其中,尤以清末以来的名人信封最有特色。所谓名人.以发信人为主,兼及收信人而言。此次借“收藏家》首次披  相似文献   

5.
故宫,这座当年的紫禁城,在还住着“至高无上”的“皇上”的时候,就曾“挨”过飞机的轰炸。 1917年6月,军阀张勋借调停黎元洪、段祺瑞的矛盾,率领五千“辫子兵”到北京。  相似文献   

6.
民国的8位总统中,黎元洪(1864-1928)任两届总统、三届副总统.这在世界史上恐怕是罕见的.张之洞赏识黎元洪黎元洪,又称黎黄陂.其实,湖北黄陂只是他的祖籍,出生地在汉阳.仅读过天津水师学堂的黎元洪,24岁毕业后到北洋水师服务,混了10年才干上一个管带.1894年甲午海战,一败涂地,几乎葬身鱼腹.然而他福大命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辛亥革命八十周年。1911年(辛亥)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都督。光复之际,人心未定,地方流痞,时有骚扰。为严整军政法纪,安定社会秩序,巩固起义成果,维护民众利益,司法部长张知本咨请军政府核议,并经都督批准,首先筹备“中华民国江夏(今武昌)临时审判所”,并委任前清北京法律学堂毕业、湖南长沙人谢震为所长兼刑庭长。现将军政府司法部于民国元年六月向原湖北革命实录馆送交之《开办江夏临时审判所之经过》一文予以发表,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8.
霍修勇 《民国档案》2003,(3):133-136
南湖马队事变是武昌“群英会”事件后发生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反黎斗争。由于它旨在倒黎反袁,遭到了黎元洪的残酷镇压,对直接参与谋划的人员实行了大肆屠杀,对知道真相的相关人员进行迫害,并诬称革命志士为“叛兵”、“乱党”、“匪类”。其实,这是黎元洪“借自己的魔手掩盖  相似文献   

9.
关于秘书和秘书工作,1993年邓小平在北京接受加拿大记者保罗·杰克逊采访时作过一次精彩的谈话,他说:“古往今来,中国有许多人才是秘书出身的。跟领导干部当秘书,能经风雨见世面,锻炼领导才能。”同时引述古代的事例论证道,“西汉文学家司马迁曾任中书令,就是皇帝的秘书;唐代诗人张九龄曾任中书舍人;《新唐书》的作者欧阳修做过翰林学士;三国时文学家祢衡做过江夏太守黄祖的秘书。”接着他又援引近现代许多大人物担任秘书的经历,然后下结论说:“从秘书中培养党政高级干部,也不失为我们拔擢人才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0.
“文革”初期,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北京市和中央机关全力以赴,在解放军的大力支持下,有组织地接待了1200余万外地红卫兵和200余万外地上访职工。我曾先后在北京市接待外地革命师生委员会、中央机关文化革命外地职工接待委员会和中央联合接待室工作,诸多见闻,记忆犹新。现实录如下,以飨后人。1966年文化革命联合接待室的成立7月下旬,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成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秘书厅文化革命联合接待室(简称中央联合接待室)。中央联合接待室最初的负责人是李梦夫(国务院秘书厅副主任)、马永顺(国务院秘书厅信访处处长)等。中央联合接待…  相似文献   

11.
《文史月刊》2010,(2):41-44
北洋时期两度出任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固然并非绝世枭雄,却也有手段有谋略,绝非昏碌糊涂之人,然而从湖北督军到副总统,再至举国一人的大总统,看似青云直上,却“一生数度傀儡之职”,始终被屏蔽于在铁腕的强人阴影下,在各种强权势力的夹缝中讨生活,华盖下的甘苦,惟其自知。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一扬剑眉,问:“那个国民党的潜伏电台侦破了没有?” 公安部副部长杨奇清回答:“正在全力侦破,目前,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1949年11月的一天。 当秋夜抖动黑色的翅膀为古都北京罩上了一件藏青色的睡袍时,中南海西华厅的灯亮了。刚刚参加完一个重要国务会议的周恩来套上蓝布套袖,又坐在了那张宽大的写字台前。那时候,他正值壮年,精力充沛,生命如同一支燃得正旺的火炬。 “报告!”秘书走进来,对正伏案审阅文件的共和国总理说:“罗部长和杨副部长他们来了。” 周恩来闻声放下手中的毛笔,抬起头说:“噢,快请他们进来。” 新中国刚刚庆祝了…  相似文献   

13.
黎元洪是民国初年的历史风云人物。他死后的葬礼其规模之大,礼仪之盛,耗费之巨,延续时间之长,为现代中国丧葬历史所鲜见。黎元洪字宋卿,本籍湖北黄陂黎家河人,清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汉阳。1911年辛亥首义时,被推任中华军政府都督,1912年1月,为孙...  相似文献   

14.
《辛亥首义回忆录》二(194页)上有记载说:“黄兴上有黎元洪,黄的命令不能统一;下面的人事安排不能尽如黄意。战时情况,瞬息万变,黄黎往返磋商,不能当机立断,最后使汉阳失守。”其它论著如《武昌起义史》等也将黎元洪“掣肘”作为阳夏战役失败的原因之一。事实并非如此。 黎元洪在阳夏战役期间对黄兴是持支持态度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派  相似文献   

15.
1923年,直系军阀头目曹锟逼迫总统黎元洪下野,以每票5000元的重金收买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总统"。时称曹锟为"贿选总统",称受贿投票的议员为"猪仔议员"。此举使直系秽声四溢,举国唾骂。一、黎元洪出京,王承斌索印我是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采矿、冶金专业毕业的。从1914年到1920年,先在湖北省长公署充当技正,担任技术工作,后在湖北炭山湾等处(阳新、大冶、蕲春、广济)煤矿官厂担  相似文献   

16.
黄宗炎   《广西文史》2006,(2):7-9
1917年3月中旬,旧桂系头子、时任广东督军的陆荣廷,应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电召,由广州前往北京。陆的这次北京之行,前后历时一月有余,除去来回路途所耗时间,在京逗留了半个多月。这是陆荣廷一生中唯一一次到过北京,而且在这次北京之行中,他谋到了梦寐以求的“两广巡阅使”的头衔和地位,正式当起了“两广王”。因此,陆荣廷的北京之行,乃是陆个人和旧桂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里,作拟就这件事情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7.
袁世凯称帝败亡后,出任国务总理的段祺瑞与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在许多问题上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形成为总统府和国务院互为对立面的府院之争,并一度成为北京政治的主要矛盾关系。本来,北京政治的常态是内阁主导,惟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府院之争却是例外,实可谓北京政治的异态。然黎段府院之争的结果是,段祺瑞压倒黎元洪后,重新执掌北京政治权力,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段所依靠的武力支持。经过此番波折,北京政治由府院相争的异态复归为内阁主导的常态,但武力支配政治的原则更不可动摇,内阁主导正向武人主导发展,并随着北洋军系的分化和武人干政的发展而得以在其后有更多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字前夕,宋子文将外交部长一职让予王世杰。王世杰明知会遭致国人唾骂,仍在条约上签字。有人说王世杰是民国的李鸿章,倒是江南为他说了一句公道话。──编者。(一)王世杰,字雪艇,湖北崇阳人。幼年好学深思,不喜嬉戏。清末,张之洞提倡新学,在武昌办学堂。王世杰12岁时考入武昌南路高等小学堂,成绩优异,为当时主持湖广学政的梁鼎芬所激赏。1910年,王入北洋大学。次年,辛亥革命爆发,王世杰辍学兼程南归,任黎元洪都督府秘书,参与守城。民国初年,王世杰与石蘅青等受命组设国民党鄂支部。国民党“…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二三年六月十三日,直系军阀曹锟驱逐胯下监印总统黎元洪,以国务员高凌霨等临时摄政,时人称之为“曹锟政变”。这一事变,遭到举国民主势力的反对。上海商界以总商会为代表,连续发表通电,否认曹锟控制的北京政权的合法性,并成立了一个“解决国事”的“机关”——“民治委员会”,宣布由“民治委员会”暂行国家最高权力。这件事,当时  相似文献   

20.
湖北督军萧耀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后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湖北这块首义之区较长时期就为北洋军阀所统治。黎元洪之后 ,在湖北担任代都督、都督、将军、督军、督办的先后有五人 ,其中萧耀南是唯一的湖北人 ,他的一生 ,颇具戏剧性。现根据萧耀南的亲属、部下所写的十几篇资料综合整理成篇 ,供史家及关心的读者研讨参考。出身贫寒 弃文习武萧耀南 ,又名衡山 ,湖北黄冈县孔埠区(现武汉市新洲区孔埠乡 )萧家大湾人。生父名荣俊 ,字元亭 ,原配李氏。因家境贫困无以为生 ,其父遂操“货郎”业 ,长年串乡于仓埠、周铺等地 ,并与周铺胡芒矶一妇女相好 ,1 876年生了耀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