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阳文史》2009,(3):54-55
三、推进文明建设工程,完善城市公交线网布局,创建星级文明线路,打造人文公交以车组(线路)为基础、车厢为载体,创建具有贵州特色的城市公交文化理念,推进文化建设工程,让群众满意、政府放心。贵阳公交文明建设工程,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
<正>贵阳火车北站位于贵阳观山湖区甲秀北路东侧,东距老城中心区(瑞金北路口)约4.7公里,西距贵阳行政中心约6.5公里。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综合性铁路交通枢纽工程,贵阳北站不仅汇集我国西南地区沪昆线、渝黔线、成贵线、贵广线以及贵开线等5条重要客运铁路干线,还同时集城市地铁、市域快速铁路、市域短途公路交通、市区公交、出租车、私家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设施及交通方式。  相似文献   

3.
寻迹贵阳方言,可发现贵阳方言除了包含来自其他地方方言的组合外,还保留了一些原古黔中地区通用的黔台语及一些古代方言,如今都还在贵阳方言中运用。"大杂烩"的贵阳方言堪称多彩。贵阳话属于中国北方方言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包括了云贵川渝全部及陕甘桂湘鄂以及琼的部分地区,贵阳方言以贵阳方音为主,但是,贵阳话同时也杂处在普通话和其他地方方言互相影响的大环境之中。寻迹贵阳方言,可发现贵阳方言除了包含来自其他地方方言的组合外,还保留了一些原古黔中地区通用的黔台语及一些古代方言,如今都还在贵阳方言中运用。"大杂烩"的贵阳方言堪称多彩。  相似文献   

4.
正贵阳"富水绕前,贵山拥后;沃野中启,复岭四塞",其名源于"贵山"是学界多数人的认可。而对于"贵山"究竟在何处,是贵阳北面哪一座山,却一直存有争议。一张清末贵阳城远景照,或能为我们解答一二。前人对贵阳这座城池有"富水绕前,贵山拥后;沃野中启,复岭四塞"的描述,贵阳因位于"贵山"之南而得名,这一点在学界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而对于"贵山"究竟在何处,是贵阳北面哪一座山,学界一直有争论。  相似文献   

5.
正贵阳,山环水绕。隽秀的山水、宜人的气候是大自然赋予这方土地迷人之处。随着发展,在"山城"、"林城"的城市名片之外,贵阳又多了"数谷"、"大数据之都"的时代标识。贵阳正经历着深刻的发展变化,这一切的实践,由先天的自然条件决定,更是贵阳尊重自然、善于创新的发展思路逐步呈现的成果。"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贵阳的自然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和方向。在时代  相似文献   

6.
正徐桂林第一次来到贵阳是2009年,与很多不了解贵阳的外地朋友一样,徐桂林对贵阳存在某些不太好的刻板印象。但十年的"贵漂"生活带给徐桂林最大的感受,是骨子里的"家乡情结",贵阳俨然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徐桂林,贵州智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诚"与"智诚科技")总经理。智诚科技位于高新区西部研发基地,自2016年贵州成为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这里集结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7.
爽爽的贵阳,有一种魂牵梦萦的牵挂;爽爽的贵阳,有万般千娇百媚的姿态。2006年5月30日,是值得贵阳市记住的日子。这一天,贵阳市荣获了"中国避暑之都"称号;这一天,贵阳这座城市拥有了第一张"国家名片",这还是中国城市中唯一拥有"中国避暑之都"称号的省会城市。这是一张独一无二的"国家城市名片"。从这一刻起,贵阳这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气候资源为优势而一枝独秀,以格外的与众不同审视着市场,做好自身旅游品牌的定位和宣传;在巩固和利用贵阳已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自然之旅、文化之旅、魅力之旅、生态之旅等各种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8.
"绿绿的贵阳,爽爽的贵阳,感受着你的气息,我醉倒在惬意的天堂……"一首婉转清扬的《爽爽的贵阳》,吟颂着贵阳市的生态环境优势。从本世纪初提出"环境立市"到探索推进"环境战略";从"循环经济型生态经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到"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从"发展绿色经济,我们共同的责任"到"绿色发展——我们在行动";从"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到"三创一办"……伴随着贵阳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扎实推进,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前进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足印……  相似文献   

9.
正题中老贵阳,指的是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贵阳。我生于此长于此,对当时的贵阳还有印象。在那个物质生活条件相当匮乏的年代,人们对"吃"特别在乎,作为少年儿童的我,自然对"吃"的印象较其他方面深刻。50年代,学龄前的我没有条件去认识餐馆,只依稀记得曾在家长带领下,到一个大饭店参加某位长辈的婚宴,这可是我人生第一次进餐厅,贵阳话叫"开洋荤"。我记得饭店内有个大水池,养着不少大鱼,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几斤重的活鱼。稍懂事后问父亲,才知道这是贵阳有名的贵阳饭店(位于喷水池)。至今还在,只是面目全非了。  相似文献   

10.
申敏 《贵阳文史》2010,(5):11-12
<正>在贵阳南面贵定天龙山一带,数百年来流传着这样一首老民谣:"九眼望沙洲,河弯水倒流。谁人识得破,世代出诸侯。"其实这首民谣说的却是"贵阳清八景"中有"九眼照沙洲"之名的"鳌矾浮玉"甲秀楼。这就为后人留下了一系列悬念,为何甲秀楼民谣会流传在贵阳南面贵定县的天龙山?"九眼"  相似文献   

11.
李芳 《贵阳文史》2013,(2):38-39
许家庄早无许氏后裔居住,最后分别以"罗家寨"、"张家湾"、"杨家山"等小寨名而取代,而"许家庄"即成为几个小寨子共称的老地名。贵阳城北许家庄位于市郊白云区麦架河西岸、距麦架桥约两里路的缓坡之麓。此寨因系明末贵州总兵许成名之"官庄"而得名,清代为贵阳府亲辖地麦西里。《贵阳府志》疆里图记载:"许家庄,去城(贵阳)四十里,邻麦架桥。居民一百一十余户,  相似文献   

12.
<正>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于7月10日——12日在贵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架构和路径选择",会议通过了"2014贵阳共识"呼吁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  相似文献   

13.
爱在四乡     
正贵阳虽是移民城市——这在抗战中尤其表现明显,但贵阳的风月却不仅只城里的流行与现代,也有四乡的绚丽和奔放。尤其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长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贵阳少数民族,为贵阳的爱情增添了别样的韵律与调性。民国时一篇关于贵阳苗族同胞跳厂的报道开头是这样的:"他们以原始形式的歌舞来娱乐自己,并揭开彼此间爱情追逐的序幕……"可以说,这句话是对贵阳少数民族同胞爱情的准确概括,并不仅限于苗族。  相似文献   

14.
<正>贵阳,位于贵州省中部的贵阳盆地,唐代起单独设立行政区域,兼为上级政区(省、府、道等)治所;近代设"市",或辖于专区,或直属于省;现代一面扩展市区,一面以市辖县,颇具明清"贵阳府"规模。贵州建省600年来,贵阳无论为县、为府、为市,均系全省首府之所在,尤为近代贵州政坛风云的核心与缩影。  相似文献   

15.
清代的车票是官员办差用驿站车辆经陆路解主官物的依据,并非今日乘之凭证。当时,车票先后由兵部、陆军部印制填发,只填发的车票均向用票的稚门收费,每张收费银五钱一般来讲,车票使用之数量每年多则百余张,少则70-80张左右。清代历朝皇帝出巡、打猎用车,士由内务府筹措,不用车票官员非官办差用车亦不得擅用车票。  相似文献   

16.
正贵阳著名古建筑甲秀楼,是贵阳的标志,是贵阳的徽章,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是这些城市的标志一样。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当年的贵州巡抚江东之倡导修建甲秀楼,用意深远,既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又含有"科甲挺秀"之意。甲秀楼巍然屹立在河中心的鳌矶石上,不仅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还有"独占鳌头"、人才出众之意。  相似文献   

17.
正贵阳气候温和,雨水丰富,属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充足,加上"莲花"中心平坦,天界仙水有贯城河、市西河、富水、南明河及纵横的溪流,故贵阳水井星罗棋布。如今,贵阳水井大多已消失,幸得刘韫良①以对联形式,为后人留下了贵阳独特的水井文化。据史料记载,明代在今观山湖区朱昌镇境内,不仅先后设置了7个军事屯堡,还先后修建了两座古城——朱昌城和窦官城。《贵阳市志·文物志》载:朱昌古城堡在贵阳市西北郊朱昌乡,旧称  相似文献   

18.
正贵阳交响乐团成立于2009年2月19日,由贵阳市文化局与贵州省大型零售企业"贵阳星力百货集团"共同组建,是全国唯一一家由政府扶持、企业投资的董事会制职业交响乐团。贵阳交响乐团作为全国第十六个职业交响乐团,填补了贵州省没有职业交响乐团的空白。贵阳交响乐团建成、发展多年,经典交响音乐会、普及音乐会、室内乐、古典音乐鉴赏纷纷登场,艺术前辈陈佐湟、后起之秀李心草常来尽显精湛,让贵阳人包括我都  相似文献   

19.
首先要保证想回家的人买到车票,在这个过程中,提价等市场手段于事无补。您愿意多花多少钱拿到一张春运火车票?有人愿比原价多花50元到100元,也有人希望买到半价票。1月12日,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呼吁无座火车票半价,"无座旅客以农民工兄弟居多……按照市场价值规律,他们没能享受与车票价钱匹配的服务,因此,无座车票全价不合理。"很快有人站出来反对,央视一位新闻评论员认为,无座票应该比有座票更贵,因  相似文献   

20.
《贵阳文史》2014,(4):9-10
正有贵阳第一街之称的中华中路历史悠久。因为贵阳城最早的居民点"黑羊箐"的位置就在大十字百货大楼旁的黑羊巷,也就是现在贵阳老百货大楼及周边棚户区要成片改造的地块。从宋代起中华中路叫正街,清代叫大街,上世纪30年代改名为中华路,1951年定名中华中路。以前的中华路是贵阳城纵贯南北的一条石块马路,上个世纪50年代改造成为贵州、贵阳的第一条水泥路。中华中路是其中段。本世纪又将其改为柏油路。贵阳大十字地名有几百年历史,大十字处于中华路和中山路的交汇中心,中华中路和大十字是贵阳老城的中心和重要的商业圈。大十字带有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