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独特的表现形式》一文提出的“准徽族文字”的概念不一定准确 ,有些族名归入“准徽族文字”既不可取 ,也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商代金文中出现的族名主要有单一族名和复合族名两类.古代氏族名号有称二字者,或称其为复氏族名.复氏族名与复合族名较难区别.复合族名是在同一器物上铸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一族名,其出现的原因有多种,或为标识母族,或为某种性质的联合,或为通婚,或为同宗祭祀等等.复合族名中还存在着私名、地名、职官名等成分.  相似文献   

3.
金文族徽研究中新提出的"祭礼标志说""职衔称谓说",虽然对于部分族徽能言之成理,但不能用以解释所有族徽内涵。金文族徽作为族氏名号,代表着家族集体与祖先形象,承载着当时社会浓厚的祖先崇拜观念和家族情感。由于来源与构成复杂,金文族徽除表示族氏名号外,还有体现血缘关系、家族集体、身份地位以及表示族氏关系、民族认同等多种内涵。正确认识这些内涵,对于深入了解商周社会家族形态、社会结构、民族融合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商周家族墓地所见复合族徽铜器墓葬分为三类,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均以木棺或棺椁为葬具,随葬有1套或2套青铜礼器,墓葬分布主要见于殷墟地区,墓葬位置大多位于所在墓区或墓组边缘,墓葬排列常见为男女"异穴并葬"。这些情况说明,复合族徽很可能是族氏分化或族氏联姻关系的反映,而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族组织。  相似文献   

5.
冉宏林 《中原文物》2023,(6):106-112
菱形眼睛形象器物目前只见于古蜀地区,在三星堆遗址的祭祀用器中常见于祭司或神职人员的小腿部,所在位置较为固定,加之菱形眼睛形象与眼睛崇拜密切相关,且与“蜀”字含义高度吻合,据此可将菱形眼睛形象视为蜀族族徽。  相似文献   

6.
梳理举族青铜器的出土情况,结合相关的甲骨文和金文材料,可以对举族在商末周初的分布、活动状况等进行分析。商代举族铜器集中出土于河南安阳、山东费县和长清,西周时期的举族铜器则主要发现于北京琉璃河,这些地点可能在当时都分布有举族的成员。这些情况与甲骨文和金文所反映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何景成 《华夏考古》2007,(2):102-106
本文根据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有关商代史族的记载,结合文献中薛国的记载,认为“史”应该是商代薛国的族氏铭文,山东前掌大墓地应该是薛国的贵族墓地。  相似文献   

8.
王长丰 《中原文物》2008,3(2):92-95
本文综合论述了殷周金文研究的成果及现状,对目前所见的殷周金文族徽进行了数量统计,并就殷周金文族徽的阶段性成果加以述评,分析了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殷周金文族徽的性质以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商代葉族考     
商代甲金文中的字为之本字 ,在当时为族地之名 ,后世的姓可以溯源于此。地贵族首领在铜器铭文中沿袭使用亚这一徽号 ,其中“亚”为商王所封官名 ,“”为其族名。有关地的卜辞多出现于商王武丁时期。历组卜辞中的是在商王朝支持下在地营建的一个聚落群。在宾组类卜辞中 ,族之女妇为武丁的王妇之一 ,还有商王祈告母的贞辞 ,由此可推知武丁的父辈亦可能配娶有族之女  相似文献   

10.
雒有仓 《文物世界》2010,(4):11-15,32
<正>商周考古常常发现青铜器上铸有族徽文字。这些材料由于具有较明确的时代和器物组合关系,是研究当时族氏关系的重要资料。从现有考古材料看,族徽文字所反映的族氏关系主要有三方面:(1)  相似文献   

11.
一墓多族徽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铜器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认为可将一墓多族徽作为晚商时期非商文化分布区的商周分界界标;商文化墓葬及墓地的族徽构成较为"单纯",而西周时期非商文化多族徽墓葬的族徽构成呈现"多而杂"的特征;西周早期多族徽墓葬的分布地域远大于商代晚期的多族徽墓葬,这一现象应是与周初分封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12.
“长子”是商王室重要成员,在殷墟甲骨文中两见。鹿邑“长子口”大墓同安阳花园庄54号墓有着紧密的关系。鹿邑大墓铜器铭文中的“长”字,与甲骨文和54号墓铜器上的字形相同,它们应是同一个家族,即商代“长”族的遗存而不是宋国的始封君微子启的墓葬。长和微两字在甲骨文、金文及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字中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不同于一般铭文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商周青铜器一般铭文相比,族徽文字具有象形性和标识性较强、美化装饰色彩明显、书法色彩浓厚、词位和句法不固定、章法布局不合文字排列常规等特点。深入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族徽文字的正确隶定、考释及其性质认识,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文族徽由河南地区向陕西大量传播始于商末周初,这是当时政治中心由东向西转移的一种反映.西周早期,金文族徽分布主要以成周、宗周、岐周为中心.见于西土之地多分布在今陕西宝鸡、凤翔、陇县.东土之地多分布在今山东滕州、济阳、黄县.北土之地多分布在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顺义牛栏山,辽宁喀左.南土之地多分布在今湖北随州、蕲春、江陵等地...  相似文献   

15.
族徽文字在商周有铭铜器中占有较大比例,尤其以商末和周初数量居多,加之大部分象形程度较高而与汉字起源关系密切,对其含义及性质学术界长期以来意见分歧。自北宋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以来,族徽文字研究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程,研究方法亦更趋多样化。下面,试就宋代以来族徽文字研究的有关成果,分为三个阶段择要加以叙述。  相似文献   

16.
<正>见于商周青铜器上的族徽铭文,从宋代金石学兴起伊始即受到学人关注,搜集、著录、研究代不乏人。关于这类铭刻的性质,学界说法很多。氏族说、姓氏说、图画说、文字画说……不一而足。至1931年郭沫若发表《殷彝图形文字之一解》提出族徽说,倍受推崇,几成学界共识。然细究起来,其中仍有许多认识远未统一,例如这类铭刻究竟是不是文字,其含义是什么、都包含哪些内容,所谓复合族徽究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族徽的合署还是族氏分衍的反映等,都需  相似文献   

17.
东干的族源是中国的回族,"东干"是族名也是地名,是自称也是他称.据研究和考证,东亚东干人理应是回族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回族在东亚的分支。  相似文献   

18.
有关达斡尔族名的来源,时至今日也没有比较准确的说法.本文从其自称族名入手,认为达斡尔族名来源于讨浯儿(洮儿)河流名称.  相似文献   

19.
读者看到这个题目,可能首先 发问:轩辕黄帝不是一个传 说人物吗?怎么会进军美洲呢?这未免太荒诞了吧? 我们说:这是旧史学造成的误会。黄帝与黄帝族实有其事。至于进军美洲,则是去年美国人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披露的,只是美国人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且听我讲明白。 司马迁作《史记·五帝本纪》,首说黄帝.他是亲自作了调查的。《山海经》成书于战国以前,明确记载着轩辕丘、轩辕台、轩辕国,以及黄帝在涿鹿与夸父、蚩尤决战的历史事件。夏商周三代青铜器上铭刻着轩辕族的族徽,是大龟和大蛙,甲骨文中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黄帝族的族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整理甲骨文和金文所见"虢族""虢国"资料的基础上,对"虢"字溯源并就早期的涵义进行了解读,同时还考察了殷商甲骨文中的"虢族(方)"及其地望;重点对西周金文所记载的"虢国(君)"史料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